文 化
201.藁城明清时期曾建有哪几所书院?
书院,是古代由地方上设立的专供应试生员读书的场所。明清时期,书院在藁城兴起。历有滹阳书院、培英书院、滹南书院。
滹阳书院 在县治东。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尹耕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姜弘绪改为义学。康熙三十二年重修,后荒废。
培英书院 在县治东。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建。知县阎尧熙根据清皇室教育方针,亲题《劝学十则》,刻碑于书院,以勉学子。后一度荒废。咸丰八年(1858),知县陈载复建,改名“滹阳书院”。同治年间废。
滹南书院 在县治东北隅(今藁城一中处)。清光绪十七年(1891),县知事文濂就兴国寺旷地劝捐建置。造屋41间,邀请师资讲学其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改建为县第一高等小学校。
202.藁城的私塾兴盛于何时?
私塾是旧时由家庭、宗族和教员等私人设立的学馆。藁城的私塾,唐朝以后趋于成熟,推行于达官贵人、富户豪绅家庭。宋元时期,一些庶民子弟也开始受到蒙养教育。明清更有发展。私塾无统一教材,无修业期限,学生不受年龄限制。学习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名贤集》等为主,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私塾的教学方法是诵读唱念,死记硬背。清末民初,县内较大村镇都设私塾。抗日战争期间,县内私塾渐趋消失。
藁城历代有名望且多成就的私塾先生,如元代安熙,不仅教授乡里,且在封龙山聚徒讲学。其教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弟子去来常百余人”。另外还有王祁、李士兴、明代田发、高宏,清初贾廷桂、崔守岱、李贵、尚淳、张龙光、董奋帷等,皆桃李盈门,教授成才者颇多。
203.唐至清末藁城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举人?
在唐至清末的科举考试中,藁城共考取进士47人,其中文进士29人,武进士17人,武状元1人;举人190人,其中文举人75人,武举人115人。
另在明清两代,藁城有贡生、应例、例监500余名,秀才则不计其数。
204.藁城最早的幼儿园创办于何时?
藁城最早的幼儿园,创办于民国21年(1932),当时称幼稚园,附设在女子乡村师范学校,招收4~6岁幼儿20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机关厂矿相继建立幼儿园、托儿所。1955年建立县幼儿园一所,1958年设3个班,招收幼儿80余名。同时农村开办民办幼儿园701所(藁无栾三县数),入园(或学前班)幼儿62309名。1959年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增至820所(三县数)。1960年开始,因国民经济困难,农村幼儿园逐步停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幼教机构被撤消,县幼儿园亦于1968年停办。1975年底,县幼儿园复建。同时在农村陆续建立起育红班、托儿组。幼儿教育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80年代,始有私人办园、办班,到1985年,全县城乡共办起16所个体幼儿园,入园幼儿800余名。是年,藁城公办、集体办、私办幼儿园(班)总计369个,入园(班)幼儿16114名,教养员367名。
205.藁城最早的公立小学创办于何时?
藁城县第一所公立小学,是“县第一高等小学校”,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原滹南书院改建而成。设校长1 人,教员10人。随后全县各地逐步建立起初等小学。民国12年(1923),全县有男女高等小学各1所,国民小学114处。民国24年(1935),全县高小发展到5 处,在校学生510名;初小230处,在校学生8192名。1949年,全县有高小19所,初小199所,学生16035人。在1958年“大跃进”中,全县小学增至257所,达到队队(大队)有小学。后20多年内,小学几经整顿,至1985年全县小学调整为236所,在校学生5639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000年,全市小学有237所,其中市区6所,农村231所,在校学生11.7万人。
206.藁城最早的女校创办于何时?
民国4年(1915),藁城城内乡绅杨际熙创办了一处女子初小,学生20余人。民国6年(1917)由县劝学所长李树春倡导,在城内三铺街的文庙旧址,创办了藁城县第一所女校,定名为“藁城女校”。原五铺街的女初小也并入藁城女校。1919年女校开始招收高小班,1922年招考师范班。此时女校包括初小4个班,高小2个班,乡村师范1个班,师生员工计200余人。民国20年在南董镇设立藁城县第一完全女子小学校。民国22年全县有初级女子小学53处,女子完小1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藁城女校解散。其历任校长是李树春、王世宝、林翰儒、白玉润、赵彩武、倪建德(女)、林翰洁。
207.藁城何时开办第一所中学,至今发展状况如何?
1951年10月,创办藁城第一所中学—藁城县初级中学。校址在县城东北隅(原县第一高等小学旧址)。该校1956年增招4个高中班,发展为完全中学,更名为河北藁城中学。同年在兴安、刘海庄、南营、塔元庄、南董、九门、南孟、果庄新建8所县直属初级中学,并在陈家庄、南营等地新建15所民办初中(后又转为农业中学)。1958年“大跃进”,普通中学盲目发展,教学质量低下。60年代初期,调整中学教育结构,停办大部分社办中学和农业中学。1965年,全县尚有普通中学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1968年后开展“教育革命”,社社办高中,队(大队)队办初中。到1970年,全县社办高中增至32所,小学“戴帽初中”189所。1978年后,教育系统正本清源,压缩部分社办高中和小学“戴帽初中”。几经调整,1985年,全县初中减至37所,高中留有5所(刘海庄、塔元庄、南孟、小果庄、藁城中学)。至2000年,全市有普通中学50所,其中高中11所(含私人办3所),初中39所(含私人办2所)。另有职业中学9所(含私人办4所),在校生共7.24万名。
208.藁城的成人业余中高等教育有哪几种形式?
藁城的成人业余中高等教育主要有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和成人自学考试3种形式。
广播电视教育始于70年代后期。1979年成立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并于当年招生。1984年前,电大工作站由教育局与县委组织部合办,后归属教育局,设在师范学校内。专业主要有英语、中文、商业经济管理、工业经济管理、工业会计、金融经济、财政管理、党政等。另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藁城县分校(简称农广校)创建于1983年。初时隶属县生产办公室,1984年归农业局代管。开设农学、财会、畜牧、农经4个专业。函授教育始于1983年。是年建立县函授辅导站,属河北大学函授站。主要进行中师函授,开设师范专业。1985年河北大学函授站撤消,县函授辅导站归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站。自学高考工作与函授教育同步。1983年县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站,隶属教育局工农教育股,由招生办公室具体负责招生考试工作。参加自学考试学员遍布全县各行各业,多系成年在职人员。考试科目有中文、法律、英语、党政管理、财经、计划经济等专业。
209.藁城办过哪些专业学校?
民国9年(1920),创立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为藁城第一所专业性的学校。民国18年成立师范传习所,次年改称乡村师范学校。此后至80年代还开办了藁城师范学校、县函授初级师范学校、县农技中学、县农民职业中学、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藁城分校、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县技工学校、县卫生学校等。
210.你对藁城市第一中学了解多少?
藁城市第一中学(原河北藁城中学),坐落在市区东北隅,占地面积121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拥有省内一流的实验楼及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图书馆、礼堂(兼餐厅)、多功能阶梯教室、高标准演播厅等设施。现有高中教学班30个,初中班3个,学生2400人。教职员工201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8人,中级教师38人。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之一。
该校创建于1951年10月,始称藁城县初级中学。1956年发展为四
轨制有16个教学班的藁城县第一所完中,同年更名为藁城中学。招生范围为石家庄地区10余个县(含衡水市)。1959年校内有高初中22个教学班、1100名学生,被河北省教育厅定为省属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时期,将藁城中学改为“五七学校”,1975年又改称“五七大学”,实行开门办学,工宣队管理学校。1978年恢复藁城中学名称,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其后综合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1994年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藁城市第一中学(简称“市一中”)。
建校至今,市一中累计为国家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7800余人,近200人留学海外。该校许多毕业生经过深造,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省军级领导干部4人,国家级作家3人,教授、研究员20余人,厅局级和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则有数百人。
历任校长是:武靖、和根源、米亚夫、仝俊杰、王澄、李志广、杨锡波、叶一青、黄成才。
211.藁城农村成人教育现状如何?
80~90年代,藁城农村成人教育大致有县(市)办三教中心、乡镇办成人学校、村办养鸡培训班、户办刺绣培训班等几种形式。
县(市)办三教中心 1985年曾由藁城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创办了3个科教中心。①干部技术培训中心。以县(市)委党校为基地,以28个乡镇成人学校为分校,负责对县(市)直属单位和农村干部进行常年专业技术培训,1985~1990年共培训24期约2180人次。②技工培训中心。以人事局技工学校为基地,以各大企业为分校,负责职工的岗位培训和新招工人的岗前培训,共办28期,培训3750人。③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以职教中心为基地,以部门为分校,负责对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在乡中学生的培训。1990年后共培训2万余人,平均每村87人。类似上述成人学校,县(市)直属各单位中专以上有18所,大专以上有7所。
乡镇办成人学校 各乡镇共办有此类学校28所。学校一般设专职校长1人,专、兼职教师数人,有固定教室、办公室、图书仪器室、阅览室及声像设备等,开设林果、财会、农机、农技、食用菌、种植、养殖、税务、服装、法制等课程,以使乡村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村办养鸡培训班 九门乡黄庄村曾成立了养鸡协会,并依托乡村成人学校,外聘大专院校专家教授来村讲课,养鸡户均为培训班学员,户接受培训率达100%,培养养鸡能手数百人。
户办刺绣培训班 丘头镇南乐乡村女青年靳瑞玲,1985年学会刺绣技术。此后她走村串户,义务培训本村和全镇姐妹500余人,连续10年被评为藁城市(县)“刺绣女状元”、“致富女能手”。
212.藁城市国家级的骨干教师今有哪些?
有李乔和高香然2人。
李乔 女,1963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藁城第一中学。李乔1983年参加工作后,至今一直担任高中语文课程。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与创新,成绩显著。1996年曾主编《目标教学丛书》,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1997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2000年被命名为石家庄市青年优秀教师,2001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骨干教师。
高香然 女,1965年出生,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藁城市通安小学。高香然1988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小学语文课程。期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曾获得国家级及省、市级优秀课,在石家庄市青年教师素质赛中获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连续两届被评定为藁城市“市管拔尖人才”,199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骨干教师。
213.1977年恢复高考后藁城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有多少人?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至2001年,藁城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共17264人,其中考取大专以上院校学生15051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2213人。初中毕业生考取中专的7021人,其中中师2405人,中专4616人。
另外,1959至1966年,藁城中学考入高等院校的共有63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实行推荐制,1970至1976年,全县共向大中专院校推荐工农兵学员1264名。
214.藁城市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今有多少?
2000年,全市在校学生共209939人,其中小学生116879人,比1949年的16035人增长了6倍;中学生72406人(含职中8456人),比1956年的2082人增长了34倍。另有中等师范和高教中心学生1453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学生19125人,特教学校学生76人。平均1万人口中有学生2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均达98%以上。
全市教育系统有教职工8485人,其中公办7570人。小学教职工3376人,与学生之比为1∶35;中学(含职中)教职工4063人,与学生之比为1∶18;幼儿园(含学前班)教职工720人,与学生之比为1∶27。
215.藁城何时开始气象观测、预报?
民国30年(1941)建立县气象观测点,进行不定期气象观测。1958年建立县气象服务站。之后每天定时观测3次,项目有气压、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日照、蒸发、地温、冻土、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1959年1月开始搞气象测报和补充天气预报,养动物以助观测天象物象。以后在毛庄、北马村、城子等地建立气象哨,开展观测预报工作。1975年又在宜安、只都、里庄、陈家庄、孟村等地建立气象哨,进行预测预报,开展农业气象研究。1979~1983年完成藁城县历史气象资料整理和农业气候普查工作。
216.藁城的地震测报是从何时开始的?
藁城地处太行山东麓,属新华夏系第三巨型沉降带冀中凹陷面西侧。自古以来华北多次地震波及县(市)境。1974年1月,县成立地震群测群防管理小组,在增村小学安装第一台土地电仪,县内始有地震测报。从1976年8月到1983年10月,又增设城内东街、张村、九门、杨马村、康村、梅花和县气象站7个地震测报点。1983年10月,县地震办公室改为地震中心观测站。是年,在观测站内建起地震动物宏观场,下设五里庄宏观哨及城关东街、梅花镇两个地震观测点。分别安装陶瓷偏角照相自记仪、SW40水位自记仪,并配有附属自记仪器设备,每日向石家庄地震局报寄观测数据,实现了地震群测群防和观测仪器自记化。
217.藁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今有多少?
1985年,藁城具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702人,多分布在农业、工业和卫生等行业。其中有中级职称的61人,初级职称(含员级)的641人。随着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全县(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在90年代已趋向科学化、制度化和正规化。据统计,2001年全市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8605人,以教育、卫生事业居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0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24人,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2人,副教授、高级讲师113人,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副研究馆员、高级政工师9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1747人,其中工程师140人,主治医师239人,讲师1204人,经济师、农艺师、会计师、政工师、统计师135人,编辑记者、一级校对、翻译、馆员、三级艺术员29人。具有初级(助理级、员级)职称的有5084人。高、中、初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9∶25。
全市企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人,中级职称的136人,初级职称的200人。工程类、经济类、会计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总数的93%。
218.80年代后,藁城市曾编纂出版了哪几部专业志书?
专业志是记载一个地方专项事物的志书,是地方志的基本组成部分。在80年代掀起的编史修志大潮中,藁城市(县)专业志的编修工作亦同步开展,填补了藁城市修志史上的一项空白。截至2001年,市直已有十几个部门编纂出版了专业志书,如公路交通史、科技志(油印)、水利志(油印)、体育志(油印)、公安组织史、检察院志、法院志、审计志、土地志、邮电志、教育志等,为地方志书增添了新的品种。
部分专业志书简介如下:
《藁城县公路交通史》 由县交通局主持编纂,1987年8月出版。全书分4编22章,14万字,主要记述了藁城自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道路交通发展状况以及公路交通现状。下限截至1981年。
《藁城市检察院院志》 由市人民检察院主持编修,1998年底出版。该书共分4编14章,15万余字。全面记述了藁城市(县)检察工作的历史以及1978年藁城县检察院恢复重建以后检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开展情况。
《藁城市邮电志》 由原市邮电局主持编修,2000年10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设11章,58万字,记述了藁城邮政、电信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80年代以来全市(县)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完善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
《藁城市土地志》 由原市土地管理局主持编修,2000年11月正式出版。该书设14章,40余万字,主要记述了全市土地资源、地价和税费、地籍管理、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历史以及市土地管理局成立后全市(县)土地事业的发展状况。原省委书记叶连松曾为该书题词。
219.《藁城市公民办事指南》一书何时出版?具体内容是什么?
《藁城市公民办事指南》一书由中共藁城市委、市人民政府主持编纂,1989年1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十二部分,即教育、待业、就业,婚姻登记与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粮、煤供应,保险、贷款、储蓄,办理营业执照与纳税,民事调解案件举报及诉讼,优抚优待政策及安置,交通与邮政,医疗、休假及殡葬,城区房屋与宅基地管理,其它。共193个条目,13.2万字。该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对公民日常生活、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怎么办”及“须知”,尽可能地详列其中,逐一作答。对公民办事应具备的条件、需持的证件、经办单位和地点、经办人员及办事程序等,条目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在于方便公民的生产生活,疏通正常的办事渠道,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
220.《藁城乡土地理》一书何时出版?由谁编纂?
民国12年(1923),林翰儒编纂并出版了《藁城乡土地理》一书。全书分上、下册,近3万字,记述了藁城之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等情况。其资料翔实,文约事丰,是研究和了解明清尤其是民国时期藁城县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部地方性文献。该书因年久而散佚。为抢救文化遗产,1991年,藁城市地方志编修人员根据有幸得到的一部原著重新对《藁城乡土地理》进行了校印,以做为研究、参考和收藏之用。
林翰儒(1889~1974),字耀东,藁城马庄村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史地系。历任本县中学、师范教员,教育科长和男女师范校长等职。
221.《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何时出版发行?
《耿村民间文化大观》(珍藏版本)于1999年10月上旬正式出版发行,10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
《耿村民间文化大观》共分上、中、下三卷,计450万字,民间故事占全书内容的85%,其中有上古以来的开天辟地神话,历朝历代的人物传说,风俗传说,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和笑话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为该书题写书名。
1987年春,有关民俗专家在耿村发现了大批善于讲唱的村民,并对该村先后进行了8次民间文学普查,从150多位村民中挖掘整理出故事4500多篇,其它作品500多篇,总计510万字。著名的故事讲述家靳正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耿村文化现象也被称为“世界第一”、“中国故事第一村”。
222.《藁城报》何年创刊?
1998年5月1日,藁城市委机关报—《藁城报》正式创刊。5月4日,《藁城报》举行首发仪式。河北省委副书记赵金铎为该报题词:“努力办好藁城报,为建设强市增光添彩”。
《藁城报》为四开四版,每周一出版,期发行量5000份。1999年12月,该报由周一刊发展为周二刊,周一、周四出版,期发行量增至近万份。2001年1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藁城报》被正式编入全国统一刊号,刊号为CN13-0084,在全国公开发行。
223.藁城历史上曾经纂修过几次县志?
藁城从明朝开始纂修县志,至1994年共进行过7次修志活动,其中有6次成书。已编修成的6部县志分别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尹耕命贡生李正儒创修首部《藁城县志》,共10卷。第二部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赖于宣主持,由教谕张丙宿率本邑众绅士编纂而成,共12卷。第三部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阎尧熙命教谕郭采、曹寅贞等,编成《藁城县志》(续修)。第四部是光绪元年(1875),由知县朱绍谷兼主修,张毓温专事编辑,纂成《续补藁城县志》11卷,于光绪七年(1881)付梓刊行。第五部是民国22年(1933)县长任传藻聘于箴(主编)、路益修纂成的《续修藁城县志》,共12卷。明嘉靖、清康熙、光绪年间编修的《藁城县志》,均属刻本。民国22年续修县志时,曾斥资重印(铅印)《藁城县志四种本》,今存市档案馆。第六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86年至1994年,由董银生、安云昉主审,张中义担任主编,出版了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新编《藁城县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文献和百科全书(新编《藁城县志》详情参见224问)。
224.新编《藁城县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社会主义一代新志—《藁城县志》,1986年始由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创修,历时八载,1994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藁城县志》在借鉴旧志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诸项事业的特点,设编立目。经广征博采,求实存真,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记述了藁城之自然、地理、文物胜迹、革命斗争、经济发展、卫生科技、文化教育、方言风俗、土特名产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该志上限追溯到约3400年前,下限一般断于1985年底,部分内容适当下延。志书以概述、大事记开端,正编设政区、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杂记,志补殿后,载录志书下限至县改市期间藁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资料。全书共8编57章,120余万字。内附有藁城政区图和市区图两幅,彩色照片50幅,图表若干。志书类目清晰,归属得体,具有较强的“资政、存史、教化”作用,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地方性文献和经世之作,又是社会各界了解、研究藁城市情的权威性的工具书,可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各行各业提供宝贵资料,有较高的使用和收藏价值。
225.80年代后藁城曾出版的史志及年鉴方面的编著主要有哪些?
进入80年代,藁城党史、地方志、地名、档案、统计、政协文史及组织等部门在针对本地历史和县(市)情而进行的编研活动中,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藁城在史志及年鉴方面的编著主要有:
《藁城县大事记(1949~1983)》(县档案馆编)
《藁城县地名资料汇编》(县地名办公室编)
《藁城县志》(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藁城县志集注》(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文史资料选辑(一~六辑)》(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
《藁城地方武装》(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十年风雨程》(市统计局编)
《张屏东与战火中的藁城》(市委党史研究室 王增辉主编)
《中共河北省藁城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县委组织部、档案馆等编)
《中共河北省藁城市组织史资料(1987~1992)》(市委组织部编)
《中共河北省藁城市组织史资料(1992~1998)》(市委组织部编)
《中共藁城县党史人名录》(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藁城市国民经济历史统计资料年鉴》(市统计局编)
《中国共产党藁城历史大事记(一、二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藁城党史资料选编(一~三辑)》(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藁城乡情》(原市教育委员会编)
《藁城年鉴》(1997~2001)》(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藁城市情三百问》(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226.藁城市新图书馆规模如何?何时正式对外开放?
市图书馆新馆始建于1995年9月,1997年12月主体工程全部竣工,1999年1月1日正式向广大读者开放。
图书馆新馆坐落在市四明街南段,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为20万册。新馆分四层,一层设立少儿阅览室,二层设立过期期刊和现期期刊阅览室以及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库,三层设立微机室、报纸阅览室、信息服务部、咨询部、采编室和自然科学类图书借阅库,四层设立流通部、辅导部、电教室、综合借阅库等。新馆集借阅、阅览、信息咨询、辅导培训于一体,功能齐全,环境幽雅整洁。现藏书逾7万册,阅览座位有300余个。其规模在石家庄所辖各县市中位居前列,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二级公共图书馆。
227.藁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电视?
1968年,县广播站购买县内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为藁城收看电视之始。后各机关团体、人民公社及企事业单位相继购置电视机。197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县革委大院“落户”,黑白电视机逐渐向农村生产大队普及,时农户家庭购买者甚少,农民群众每晚都挤在大队院内看电视。1984年县电视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开始筹建,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1985年全县拥有电视机4.9万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33台,并向着彩色、大屏幕发展。至2000年,市内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88台,拥有黑白电视机40台;城区每百户拥有彩电124台,黑白电视机渐趋淘汰。如今,收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
228.藁城市电视台何年正式开播?
80年代后期,经过几年的筹划、建设和调试工作,1989年9月18日,藁城电视台正式开播。起初仅以本地新闻节目为主,或转播其他电视台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较短。经过10余年发展,至2000年,该台已拥有两套非线型编辑机、两套数字编辑机、3台摄录一体机、一套播音提示器,编播设备走在了全省县级台前列。电视信号覆盖半径达70多公里。期间的1993年10月,藁城市有线电视正式开通。1996年,市邮电局与广播电视部门协作建设农村有线电视工程,并成立农村有线电视工作站。如今,藁城有线电视转播节目近40套,并逐渐由市区向农村普及。
229.藁城首次放映电影是什么时候?
1955年,石家庄地区驻藁城电影放映队第20队成立,开始在藁城放映电影。翌年增加第159和160两个队。1957年将上述3个队移交给藁城县管理,分别被命名为藁城电影放映一、二、三队。从此,藁城有了自己的电影队。时皆用小型汽油发电机发电放映电影。至1975年全县28个公社全部建起电影队。80年代后,电影事业发展很快,不少单位自办了电影队,1984年许多个体户亦购置放映机搞起电影放映业。1985年,全县共有电影队101个,其中县办1个,乡镇6个,农村、工厂71个,个体23个。进入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其它文体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化,电影观众日趋减少,电影放映业处于低迷状态。1993年,全市电影机尚有75个,其中个体占44个;放映人员150人,其中个体66人。
230.在藁城境内曾拍摄过哪些电影片?
1983年河北省科技电影制片厂在藁城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成功的《地膜覆盖和一膜两用新技术》拍成电影科教片,在各地进行推广。
1985年7月河北科技电影制片厂来藁拍摄了反映藁城县税务工作的纪录片—《新时期的聚财人》。
1995年前后,藁城市大同蔬菜协会技术规程曾被省电影公司拍摄成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科教片。
231.省级以上电视台在藁城拍过电视专题片吗?
80年代后,著名的藁城“金钹战鼓”在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和赛事中,曾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单位多次录制成战鼓专题片,向海内外播放。
1990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自学考试十周年》摄制组,委托河北电视台摄制藁城市自学考试纪录片。
1997年8月14日,中央电视台海外新闻部的《河北行》节目组对藁城市禽蛋市场进行了采访,并将其市场规模和交易情况拍成了专题片。
1998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组到藁城民间故事村—耿村进行了采访,并录制成专题片“故事村的故事”。
1999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万家灯火》和《金土地》三个节目组,到藁城著名的宫灯专业村拍摄了新闻节目和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中播出。
2000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摄影记者一行5人在藁城拍摄录制战鼓专题艺术片,并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232.藁城有哪些文化场所?
文化馆 民国21年(1932),县通俗图书馆改为县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馆址在今市区北街小学址(高台庙处)。1949年底改为县文化馆。1955年县文化馆迁址到县师范学校西侧(今廉州镇政府处),1963年迁至旧人委东侧(今址)。1969年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翌年复名文化馆,有专业人员23人。1981至1983年,在县城北大街(今文源路)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的3层文化大楼,其中文化馆面积为1200平方米,内设展厅、舞厅、工作室、游艺室和排练厅等,组织辅导群众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图书馆 民国18年(1929)成立通俗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在县文化馆设图书室。1956年建县图书馆,与文化馆同院。1958年图书馆复归县文化馆一个业务组,专司图书借阅工作。1983年县图书馆成为独立藏书部门,内设藏书库、借阅室、资料室、采编室、成人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等。1985年藏书3.25万册,报刊216种。1995年建新图书馆于四明街南段,今藏书7万多册。(参见226问)
新华书店 其前身是藁无县流动印刷室和藁正获人民书店(民国35年成立),后两者合并为藁城县人民书店,几经迁址。1949年8月改为藁城县文化供应站,1952年8月改称新华书店河北分店藁城支店,专营图书,1957年下放到县管理。70年代后期在县城新开路(今市府路)西段建成一座1960平方米的书店营业办公楼。1999年藁城市新华书店迁至四明街南段,图书种类有政治、经济、文艺、科技、幼儿读物、中小学教材等21大类,营业面积800余平方米。
电影院 1981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院址在今市府路中段(藁城宾馆西侧)。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1283个座位。其建筑、设备和声光效果均达到国家城市影院标准。
人民礼堂 县人民礼堂始建于1951年,位于县城北大街(今文源路)西端,建筑面积774平方米,容纳观众1400人。1970年落地重建,建筑面积增至1386平方米,设置单人铁架靠背座椅1651个。1978年后20年间,接待本地和外来戏剧、歌舞等演出团体400余个。因旧城改造1998年拆除。
农民文化宫 建于1981年。坐落在新华街路东,城关镇(今廉州镇)政府南侧。建筑面积1593平方米,容纳观众1300人。为廉州镇农民集会和娱乐场所。
俱乐部 1955年全县各乡镇共建起28个中心俱乐部,1958年基本达到村村有俱乐部,图书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多被冲垮。进入80年代,全县(市)各大队(村)均办起了“青年民兵之家”。
农村文化站 1951年春在县内八大村镇建起县文化分馆,不久改为镇文化站,有组织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至80年代中期,全县各乡镇均设有文化站、馆或文化中心,有些乡镇村还建起农民文化宫和影剧院。
233.你对藁城市评剧团知多少?
藁城县评剧团,始建于1951年8月。当时县接收了以金云霞、金玉霞为主演的私人评剧团,命名为日新评剧团,1955年改名为藁城县评剧团。在经济管理体制上,1953年以前,演员按挣分多少实行分红,此后改为以分红制为基础的工资制。直到1966年,剧团全部实行自负盈亏。1967年4月,剧团被解散,演员全部下放回家。同年10月落实政策,演员又回剧团。1968年评剧团更名为文艺宣传队,以排演京剧为主。1973年又改为评剧团。
县评剧团建团后,曾对活跃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发挥了一定作用。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外地如山东、山西、河南、天津等省、市演出。上演剧目100多个,其中传统历史戏有《十五贯》、《秦香莲》、《张羽煮海》、《相思树》、《双玉蝉》、《杜十娘》、《杨三姐告状》等;现代戏有《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啼笑姻缘》等。白玉兰在50、60年代曾是该剧团的主演和创业人,她表演逼真,唱腔优美,声音洪亮,深受百姓欢迎,在藁城、晋县、无极一带名气很大。群众中还流传着歌谣:“不吃油,不买盐,也要看看白玉兰。”“看了白玉兰,死了也不冤。”
80年代中期后,城乡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化,使县评剧团受到冲击。该团在新形势下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下乡进村为广大群众巡回演出,把戏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在河北、山东、天津以及东北一带享有较高声誉。1988年,该团青年演员刘会欣连续在地区、省及全国戏剧表演中荣获个人一等奖。1997年在石家庄市第二届戏剧节上,藁城评剧团上演的新编古装戏《三娘教子》一举获得7个奖项,产生轰动效应。
234.藁城曾经出版过哪些报刊?
藁城最早的地方报刊是《民众教育旬刊》,民国23年(1934)春由县立民众教育馆创刊,为旬刊4开版,石印,设有时事新闻、专论、农田科技、体育、文学艺术等栏目。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民国时期,藁城曾经出版的报刊还有《前卫报》、《血花报》、《七七报》、《大众生活报》、《建国报》、《藁城教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创办《支部生活》,为中共藁城县委机关报,十日刊,油印8开1版,1955年3月停刊。此后陆续出版过《党内生活》、《藁城农民》、《支部生活》、《革命生产战报》、《向前进》及《新藁城》等综合性和专业性报刊。
235.为什么说耿村是民间文学的一座“金矿”?
耿村今属常安镇,位于藁城市区东南12公里处。元末明初建村,距今已有600年历史。自古耿村就是一个大集市,过往客商很多。四面八方的商贾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民间文学作品,经商和讲故事成了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耿村于是渐渐积淀成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大矿。
1986年耿村故事村被发现。自1987年5月开始,省市组成耿村普查队,先后开展了八次大规模普查。十多年内共记录、整理出耿村故事文字资料4362篇,480余万字,地市两级先后协作编印内部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公开出版了《花灯疑案》、《兰桥断》、《秀姑》、《卧牛山恩仇》、《靳正新故事百篇》5部故事家专集,出版了《耿村民俗》和《耿村民间文学论稿》2部研究论著,精选出版了《耿村故事百家》。1999年面世的三巨册《耿村民间文化大观》更是一部对开发民间文化宝库具有典范意义的扛鼎之作。在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里发掘出如此丰硕的成果,堪称民间文学的奇迹。海外著名民间文艺专家金荣华教授称之为“世界第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贾芝称耿村是“民间文学的一座金矿”。
截至2000年,在耿村被发现的男女故事讲述者(歌谣演唱者)有155人,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的10岁,其中能讲50个以上故事的故事家37个。大故事家靳正新(能讲550个故事)、靳景祥(能讲340个故事)、王玉田被河北省民间文学集成机构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
236.藁城古代有哪些著名文人及著述?
藁城古称文献之乡,金元以来文风鼎盛。著名文人有金代杨伯雄、杨伯仁、王若虚,元代董文用、董守简、安熙、张延,明代石玠、石珤,清代彭三益、范桂鄂、辛国柱等,其著述主要有:
杨伯雄 著有《宝山往鉴》及《羽猎》、《保成》等。
王若虚 著有《滹南遗老集》45卷、《慵夫集》、《五经辨惑》40卷及《道学发源后序》等。
安熙 著有《默庵文集》、《诗传精要》、《续皇极经世书》、《四书精要考异》、《丁亥诗注》等。
安煦 著有《素庵有文》。
张延 著有《周易备志》10卷,《东晋书》2卷。
石玠 著有《东滹漫稿》。
石珤 著有《熊峰集》、《别本熊峰集》、《恒阳集》等。
高宏 著有《批点易经注脚》。
彭三益 著有《荆南课士采风》、《陇上吟》、《续花月连珠》、《滹滨诗草》、《清诗选》、《好古唐诗集》、《点定秦汉文唐诗》等。
范桂鄂 著有《梅雪山房》。
辛国柱 著有《大道渊源录》。
237.藁城画坛上有哪些知名人士?
民国年间,兴安村胡德馨画技高超,40年代初赴美,成为美国洛杉矶职业画家。新中国成立后,境内美术艺人层出不穷。北高庄画匠许愣虎在石家庄以东几县尤为出名,方圆百里内的庙宇、寺堂多有他所作壁画。他创作的人物画画工精细,体态自如,生动传神;花鸟画活泼逼真,色彩艳丽。其常年被聘请在外作画。东四公孙之儁的漫画造诣精深,国内漫画界有“南叶北孙”(叶浅予,孙之儁)之说。50年代初期,县内美术创作人员张振海的漫画、黑白画在石家庄地区颇有影响。7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杜双银创作连环画《虎穴买电》,曾被河北人民出版社选中出版。东邑村郝荣国保定美术学校毕业后,在省会石家庄崭露头角,多幅作品获得省内外专家好评。
238.藁城古今书法界名人有哪些?
清光绪年间,兴安举人武靖方,书法造诣颇深,作品出众。其弟子胡荣卿(兴安人)楷、草、隶、篆皆有武举人之遗风,与师傅齐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县(市)享誉较高的书法名人有县城东街李学鼎和北邑彭东野、彭家庄彭硕甫。县城及各集镇店铺牌匾,多出自他们三人之手。尤其李学鼎的正楷大字,结构严谨,端正大方,浑厚庄重而苍劲有力。原县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为其所书。
60~80年代,又有诸多风格各异的书法爱好者脱颖而出。董五顺为省书法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地以上报刊发表。胡绍河的书法作品除参加省级展览外,其中一幅参加了澳大利亚广播电台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
239.你了解藁城籍著名学者郭凤岐在文学、影视、史志等领域的主要业绩吗?
郭凤岐,男,1942年出生,藁城市赵庄人。1965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系任教。1969年调天津市委机关工作,曾任天津市委政法领导小组秘书、办公厅副处长。1983年10月,调到天津电影制片厂任副厂长,并作编导。1990年2月,调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工作。现任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兼市志办主任。职称为编审,并为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兼职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天津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地方志学会会长,天津市艺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电影家协会会员。
郭凤岐从1963年开始在海内外报刊登载作品,相继发表文艺、影视、戏剧、史志理论等论文150多篇。其中《试论志书的记述深度》,获1993年全国方志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海峡两岸地方史志学术研讨会述论》被收入《中国改革发展文集(3)》,并获2000~2001年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发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100多篇,其中采写的《天津歌舞剧院青年演出队坚定不移地顶歪风走正路》,刊载于1983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创作了影视剧本10部,其中与香港金庸合作编剧的《书剑恩仇录》,拍摄为两部故事影片,获1987年法国巴黎国际妇女电影节特别奖和香港第七届金像奖“十大优秀国语片奖”。著有《银幕上的声画艺术—电影》、《方志论评》、《志苑杂纂》等理论专著10部。总编《天津通志》60部志书、5000万字,审定、主编天津区县志17部、2500万字,这些新编志书多部获高奖。主编了《天津大词典》、《〈益世报〉天津资料汇编》、《天津区县年鉴》等多部著述;编审了乡镇志、部门志几十部。共主编、编审各种地方志类书370多种、约1.5亿字。1998年11月,作为团长,率领天津、北京等8个省市的32位专家学者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地方史志、地方博物馆学术研讨会》。1999年组织了大陆史志学者赴美国犹他州参加了史志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论文。
郭凤岐已被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藁城县志》等30多部典籍。《经济消息报》1999年5月31日以《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为题,2001年10月29日以《提高地方文化品位的人》为题,《天津广播电视报》(2001年第20期)以《为了让天津文化品位长高》为题,都对郭凤岐作了长篇报道。
240.藁城的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今有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卫生技术队伍不断扩大,并逐步建立健全全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198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62个,病床558张,乡镇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488人。至2000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个,即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防疫站、市妇幼站、市卫生进修学校、兴安医院、刘海庄医院、南营医院、大同医院、南董医院、张家庄医院、增村医院以及18所乡镇级卫生院。
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46张,其中市人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有450张,乡镇医院和卫生院有596张。全市平均千人拥有床位1.4张。
全市1374名医务人员中,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4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297人。
241. 藁城市人民医院何时建立?
民国36年(1947), 藁城县人民政府将原解放区的南孟、刘海庄两个药社迁入城内合并为益民药社,时有职工8人,以经营中西药为主,兼作医疗工作,其为市人民医院的前身。1950年10月改建为县卫生院,当时仅有民房25间,病床5张。1956年6月改称县人民医院,此时已发展成为一所专营医疗的综合性医院,拥有病床47张,并添置部分医疗器械。1959年该院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两层医疗楼,辅助设施逐步完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983年县医院衔原门诊楼又建造一座3100平方米的病房楼,病床增至180张,日门诊量达400余人次,年住院4400人次,成为全县的医疗中心。1985年该院有工作人员2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8名。主要医疗设备有40余台套。1989年撤县设市,始称藁城市人民医院。
经过50余年的发展,市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如今,该院占地3.3万平方米,开设床位250余张,共有职工429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34人。医疗设备主要有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大型C臂、日本岛津全身CT、数字化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压氧舱、遥控X光机等300余台件。特色专科有心血管内科、肿瘤血液内科、神经内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病骨伤科等,并拥有和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如:导管技术,内镜微创技术及肝叶切除术、全关节置换术、脊柱肿瘤切除术等。
242.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何年建成?
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始建于1990年8月,1992年10月正式开诊。院址位于市区廉州路西端,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全院今有职工36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医技人员126人。设有职能、临床、医技科室29个,开放床位240张,年门诊量约10万人次。该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市(县)级医院,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主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骨伤、骨病、心血管病、肿瘤、脑外科病、胸外科病、眼病、皮肤病等病症,并开设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肛肠专科。1996年晋升为“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01年被中华骨伤医学会定为协作医院。
医院拥有现代化的设备60多台(件),包括核磁共振、日本东芝全身C T、美国产彩色B超、多功能遥控造影X光机、心电监护仪、经颅彩色多普勒、动态心电图、血流变学实验诊断仪、多功能检测仪、自动生化分析仪、6人间高压氧舱血凝仪、电脑视野仪、椎间盘突出切吸治疗设备等。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创建,结束了藁城没有中医院的历史。
243.藁城从何时开始有西医西药?
民国14年(1925),系井村白玉清军医学校毕业后,在县城创建“仁合医院”,为藁城西医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医西药发展迅速。1978年全县有西医153人,2000年西医师增至342人,护师117人,西药师28人。西医西药上升为主导地位。从1950年起陆续创建的县医院、县分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以及农村、厂矿卫生所(室)等,多是综合性西医医院(所、室)。如今西医西药盛行全市城乡。
244.20世纪藁城境内曾发生过的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民国年间,县境内曾流行天花、霍乱。从1949~1985年,境内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痢疾、伤寒、白喉、流脑、猩红热、疟疾、流感、百日咳、黑热病、乙脑、炭疽、钩端螺旋体病、肝炎、小儿麻痹、布病和流行性出血热17种。
麻疹 流行的年份有1951、1953、1954、1957、1960、1961、1962、1963、1965和1973年10个年份。1949~1985年,共发生患者33444人,死亡183人。
伤寒 散在性发生或局部流行,发病较多的年份有1953、1960、1961、1962、1963、1964、1981年7个年份。
白喉 1953年境内白喉流行,患病224人,死亡22人。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形成流行有1965、1966、1967、1973、1976、1977年6个年份,累计患病1344人,死亡83人。
猩红热 形成流行有1953、1973年2个年份,患病1023人,死亡23人。
百日咳 发病较多的有1954、1960、1961、1962、1963、1964、1973年7个年份,累计发病7223人。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 形成较大流行的有1954、1956年2个年份,患病655人,死亡189人。
钩端螺旋体病 1963年大雨成灾,灾后此病流行。据1963、1964两年统计,患病共计2672人。
流行性出血热 1985年1~10月全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94例,死亡3人。
肝炎 1981年秋县内肝炎流行,全县共发病7768人,波及28个公社185个大队。
至70年代后期,县境内霍乱、鼠疫、天花、布病、黑热病、白喉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已经根绝,并基本控制了疟疾、麻疹、伤寒、猩红热、乙脑、小儿麻痹等传染病的流行。
245.藁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首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今有哪些?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9]14号、16号文件精神,藁城市社会保障局进行资格认定并于2001年1月15日发布公告,下列医疗机构和药店为藁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首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
藁城市人民医院、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兴安中心卫生院、大同中心卫生院、刘海庄中心卫生院、廉州镇卫生院、南孟镇卫生院、常安镇卫生院、西关镇卫生院、梅花镇卫生院、市社会保障局门诊部、常安镇北楼卫生院、南营中心卫生院、张家庄中心卫生院、贾市庄镇卫生院、西关镇梁家庄卫生院、南孟镇韩家洼卫生院、张家庄镇大丰化卫生院、南董镇中心卫生院、增村中心卫生院、增村镇刘家佐卫生院、河北省第四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藁城市医药药材公司第一、二、三、四业务部、第一、五零售部、第二、七门市部以及梅花、大同、岗上、南董、南孟、增村批发部。
246.藁城北周卦村为何被称做“乱弹之乡”?
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在藁城成立过乱弹戏班的六个村中,建班最早的村为北周卦。清咸丰四年(1854),北周卦村的聂老鲁、樊老顺二人在村内成立了乱弹“子弟会”。截至目前,已有六代传人。旧时该村800多户人家,大都唱过乱弹戏,无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能哼唱出乱弹调来,故有“乱弹之乡”之美称。民国13年(1924)北周卦戏班参加了获鹿东、西、南三简良12台大戏对唱的圆经大会(庙会)。民国18年(1929)该戏班分为“同乐会”和“义合会”两班。1949年12月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1954年又改为“日新乱弹剧团”,翌年改名为“藁城县乱弹剧团”,成为原石家庄地区该剧种唯一的专业艺术团体。1960年9月在“三县合一”、精简城市人口过程中,该剧团被砍掉,随之解散。剧团的主要艺术骨干又回到故土,成立了北周卦乱弹剧团。此后四、五年,北周卦 村乱弹小型演出活动从未间断过,并吸引了四周乡村的广大群众。“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1978年北周卦乱弹剧团又重整旗鼓,恢复演出。在1978年和1985年全县戏剧汇演中,获业余剧团汇演一、二等奖。使这株古老的乱弹之花在百花园中再放异彩。
247.城元村民族管弦乐队已有多少年历史?
增村镇城元村的民族管弦乐队,据传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为鼎盛时期,乐队人数最多达50人。每当农闲季节,在城元村大街小巷,到处都可听到乐器的演奏声,有“音乐之乡”之美称。期间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演奏艺人,如孙秋喜的大管,孙根皂、宗洛才的小管,金破城、孙包袱的笙,孙贵雨、孙满长的笛子,孙福有的云锣等,合奏起来音调优美,悠扬动听,令人心旷神怡。在“文化大革命”中,该乐队遭到噩运,所有乐器被没收,城元村民族管弦乐受冷落达十几年之久。进入80年代,百姓生活逐渐富裕。村党支部根据群众的要求,责成刘泽民、孙文东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恢复起来,并于1985年冬开始活动。90年代初期已发展至20余人,正式成立“农民业余管弦乐队”,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248.藁城曲坛上著名的木板书艺人是谁?
是龚福祥。
龚福祥 乳名兰振,出生于1918年,张村北街人。曾任政协藁城县第二、三、四届委员、政协藁城市老委员联谊会委员。他在木板书艺术生涯中,曾演唱过一百多个群众喜闻乐听的曲目。参加革命工作后,在不同阶段编演出不少教育农民,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优秀曲目,成为藁城曲坛上知名度较高的木板书艺人。
龚福祥天资聪敏,从小爱好曲艺。1932年拜木板书名家南凤春(无极县陈村人)学艺。福祥勤学好问,苦练基本功,五年后出师。其演技曾在方圆几百里内叫响,人称“红孩子”。福祥说书,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演艺娴熟,赢得众多听客,时闻名于藁城。1946年他参加了“藁城县曲艺联合会”,配合形势,宣传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后担任“藁城曲艺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福祥既带领队员外出演出,又搞木板书 创作,成为能文能武的文艺工作者。在五、六十年代,福祥曾五次到省、地区参加汇报演出,并出席过全国政协会议。
龚福祥曲坛生涯50年,是继南凤春之后的木板书第四代传人。其演艺单绝,书目繁多。据统计,他本人掌握的大书有16个,中书近20个,演唱30分钟左右的段子80多个,零星小段不计其数。书目内容主要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及现代故事等。
249.在藁城扎根的戏剧剧种有哪些?
藁城戏剧历史悠久,流行的戏剧种类有十余种。在藁城扎根的剧种有:乱弹、丝弦、秧歌、哈哈腔、老调、河北梆子、京剧、评剧、河南坠子九种。分布在全市近百个村庄。这些剧种传入藁城的年代不一,有的迄今方兴未艾,有的已自行消失。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1985年近200年间,先后在城内和农村中建立过京、梆科班7所、班社4个、京剧票会两处、县办专业剧团2个、业余剧团(子弟会、嗜好班)86个。
乱弹 是传统的地方剧种。市内成立过乱弹剧团(戏班)的村庄有北周卦、马邱、冯村、南马村、黄庄和南大章等,北周卦乱弹最有名,该村有“乱弹之乡”之称。乱弹剧种伴奏讲究,文场乐器有笛子、唢呐、曲笛,后增添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铙(后改铙钹)、小锣、大锣。上演的剧目有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有《岳飞传》、《烈火扬州》、《反五关》、《文天祥》、《王怀女》、《调寇》、《小放牛》、《顶灯》等。
丝弦 又称“四弦”,为市内历史最久的地方剧种。南黄家庄、黄庄、小常安、张名甫、贾庄、西里村、寨里、贤庄和东四公等村皆办过丝弦剧团。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南黄家庄创建四弦同乐会,为县内最早的丝弦剧团。丝弦剧伴奏文雅动听,文场主要有板胡、三弦、柳琴、四弦胡,武场原为单皮鼓、吊锣、大铙、大镲,后改为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丝弦剧目有90多个,主要保留剧目有《呼家将》、《铡徐孟》、《骂门》、《杨家将》、《小二姐做梦》和《小姑贤》等连本戏和折子戏。
秧歌 何时传入无考。民国时期至50年代曾风靡一时,境内“秧歌迷”甚多。陈村、陈家庄、顺中、刘海庄、马邱、南凝仁、北汪、阜阳、禅房、大丰化、秦家庄和耿村等,都办过秧歌剧班。秧歌唱腔分南调、西调两种,除刘海庄为南调外,其余全属西调。秧歌乐队无文场,只有武场的单皮鼓、大锣、铙钹、小锣。其剧目主要有《跑沙滩》、《李香莲卖画》、《荷花记》、《双锁柜》、《二堂审子》、《老少换》、《杀楼》、《安安送米》等。70年代后秧歌剧在县内逐渐绝迹。
哈哈腔 亦称喝喝腔,明代由山东传入境内的一种地方剧种。清道光十七年(1837),贾庄成立哈哈腔奉乐会,为县内最早的哈哈腔演出团体。哈哈腔乐队,文场有板胡、笛子、四弦胡,武场为单皮鼓、大锣、铙钹、手锣。哈哈腔自日军入侵后在县内绝迹。
河北梆子 于清咸丰十年(1860)传入境内,始有西宽亭创立河北梆子同乐会。到1985年全县有48个村庄先后成立过河北梆子剧团。其中主要有城内、梅花、南营、宜安、土山、南马村、北席、庄合、高庄、西里村、靳庄、表灵和韩家洼等。河北梆子剧种在藁城最为风行,且涌现出许多优秀演员,梅花的张风兰,40年代在石门以东几县颇有名望。束鹿(今辛集市)、晋县(今晋州市)一带曾流传“看了张风兰的《柜中缘》,不吃饺子也过年”等谚语。传统剧目2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有《蝴蝶杯》、《王宝钏》、《秦香莲》、《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杜十娘》、《墙头记》、《柜中缘》、《五女拜寿》等。
250.曾在藁城流传的曲艺种类有哪些?
流传在藁城的曲种主要有木板书、坠子书、西河大鼓等曲种。历史上也曾有过“道情”和“渔鼓”艺人,50年代后自行消失。
木板书 又称大鼓书、鼓子快、木板大鼓。是流传到藁城境内的主要曲种之一。此曲种无需弦乐伴奏,演唱者自敲小鼓和木板。木板书约在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由西四公民间艺人韩新太(又名韩风元)从无极引入。县(市)内曾出现木板书说唱班20余个,艺人40名。演唱书目主要有《刘公案》、《施公案》、《七奇案》、《包公案》、《绣鞋记》、《明英烈》、《响马传》等长篇章回本。知名度较高的木板书艺人有西四公韩新太、兴安申瑞海、申瑞萍兄妹、毛庄申成和、张村龚福祥、陈家庄张成保、刘春花夫妻及东四公高成书等。
坠子书 为河南坠子派生曲种。单人或两人对唱,配有琴师和坠胡演奏,演唱者敲击小鼓、木板。此曲种30年代初传入境内,民国24年(1935)前后周家庄女艺人安莲莲,在藁南一带说坠子书出名。1985年尚有坠子书艺人60余名,较有影响的艺人有西白露王凤莲、黄五缺夫妇、南黄家庄黄仙魁、东四公郭小妮、西四公郭银须和李花芬等。主要曲目有《白金更》、《王清明投亲》、《施公案》、《海公案》、《丁香割肉》、《郭巨埋子》、《绣鞋记》、《马前泼水》等。1983年以后,坠子书说唱班,基本停止串村“扎场”演出,而改为专为红白喜事说唱,俗称“小唱班”。
251.藁城有哪些主要体育设施?
1985年县政府曾投资17万元在城区建造一座建筑面积为737.5平方米的体育馆。馆内可打篮球、排球,亦能进行柔道、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训练,1990年该体育馆改建成市招待所(处)会议室。
今主要体育设施有藁城市体育中心及其它体育场馆。市体育中心位于四明街南段,占地75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拥有标准田径场、灯光篮球场和综合训练房等设施,可容纳观众万余人,能承办省市级田径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摔跤、柔道等项目的体育比赛。全市各类体育场馆有450余个,其中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分布在藁城一中、九中和廉州镇一中。篮球训练馆1个,在藁城一中。另市内有各类小运动场53个,篮球场、排球场392个,个体健身房、溜冰场7个。
2001年,市文体局在人民广场建健身路径两条,水上公园管理处在公园内建健身路径一条,为市民健身提供了良好场所。
252.藁城民间的传统性和娱乐性体育活动有哪些?
传统性民间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气功、摔跤、象棋、冲拐、踢毽子、跳绳、放风筝、跑马城、瞎子摸拐子、荡秋千、拔河、翻跟斗和棋类(即走九连、走四路、走牛角和鸡毛蒜条)等。其中以传统性武术、气功、中国象棋及拔河较为普遍。
市内娱乐性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名目繁多,活动广泛,深受百姓喜爱。主要有战鼓、踩高跷、赶旱船、狮子舞(耍狮子)、跑驴、舞(跑)龙灯、拉洋车、霸王鞭、打腰鼓、摸花轿、扭秧歌、二鬼摔跤等十几种,且多为文体结合,丰富多彩。其中藁城战鼓在民间艺术中享誉最高,其舞姿剽悍壮烈,气势磅礴,场震魂魄,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燕赵古风。
253.藁城首届群众体育运动节何年举办?
1998年6月至9月,市文体局组织举办了藁城市第一届群众体育运动节,比赛活动分别在各乡镇(区)及各市直单位举行,历时4个月。其以活跃城乡文体生活,增强全民体质为宗旨,参赛者包括全市各行业、各部门、驻藁部队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体育爱好者。比赛项目有象棋、围棋、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拔河、健身舞、武术等。9月上旬,在市体育中心广场举行的体育节开幕式上,表演了广播体操、幼儿操、军体拳、儿童腰鼓等大型文体活动。本届群众体育节体现出了群众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市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新高潮。
254.藁城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何时举办?
1999年8月14日至20日,藁城在市体育中心举办了撤县建市以后第一次综合性体育运动会。首届运动会为期7天,设置12个比赛项目,全市45个单位的960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
90年代中后期,藁城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市区内建成较高标准的游泳池、灯光球场、综合训练房及可容纳1万人的田径场,各乡镇全部按标准配齐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同时全民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单位普遍建起了自己的文艺体育团体,全市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在90年代,全市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先后荣获省级以上金牌31枚,为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输送体育人才40多名。被授予“河北省体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等。
255.藁城籍的国家级教练员和裁判员有哪些?
国家级教练员有1人,即李俊峰,1987年后担任国家武术队教练。国家级裁判员1人,即曹志勇(摔跤、柔道)。另外一级裁判员有8人,分别是:田径,张忠信、马俊德、耿兵群;摔跤柔道,张瑞华、刘久明、张彦辉、苗会义;乒乓球,刘存柱。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藁城市群众体育活动发展迅速,社会体育指导站及晨练点逐年增加,随之新增4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别是:刘存柱、刘久明、赵福申、张晓敏 。
256.省、地(市)在藁城举办过哪些体育比赛活动?
1971年5月,石家庄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在藁城举行;1973年6月,由工人、农民、学生参赛的石家庄市乒乓球运动会在藁城举行;1976年3月,河北省“大寨县”篮球赛在藁城举行;1986年4月,藁城承办了“石家庄地区第二届全运会”中国式、古典式摔跤比赛,5月又承办了河北省古典式摔跤锦标赛;1987年4月河北省柔道联合体“流动杯”比赛在藁城举行,参赛地市有石家庄、保定、廊坊、衡水、沧州等;同年9月,河北省青年柔道冠军赛在藁城举行;12月,石家庄地区男子柔道选拔赛在藁城举行;1988年4月至9月间,藁城分别承办了石家庄地区中国式摔跤比赛、河北省中国式、古典式摔跤锦标赛和石家庄地区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1989年5月,河北省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藁城举行;1993年4月,石家庄市劳动技工学校田径运动会在藁城中学举行;1996年4月29日至5月4日,河北省青少年古典式、自由式摔跤锦标赛在藁城举行。
257.为什么说藁城战鼓是河北省民间传统艺术的奇葩?
藁城战鼓是藁城农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据传,它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古时,战鼓是祈雨拜庙祭祀的必备舞队,久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旧的迷信束缚,成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1949年10月1日,藁城战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马庄鼓会,曾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其战鼓风采被永远定格在开国庆典新闻纪录影片的镜头之中。
藁城战鼓是一种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男性群体广场艺术。其吸收采纳许多武术动作,有“武术战鼓”之美称。清末,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藁城战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舞钹队员讲究跳跃、翻滚、闪、展、挪、腾,形成了“龙腾虎跃”、“铺天盖地”的气势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其舞姿剽悍壮烈,声震魂魄,具有浓郁的燕赵古风。进入80年代,对战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鼓谱套路、服装、规模及表演形式上均有突破,使之成为一种日臻完善的民间艺术。藁城撤县建市后,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活动中,战鼓催春擂台赛表演已成惯例。1989年藁城战鼓队应邀参加了“吴桥国际杂技节”开幕式,1992年参加了北京“龙潭杯”全国民间艺术花会大赛,荣获一等优胜奖,同年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获优胜奖,1993年获国家文化部广场舞蹈最高奖“群星奖”,1996年应邀参加中华青年民间锣鼓擂台赛获优胜奖,1999年6月藁城战鼓队被选调参加了昆明世博会“河北省周表演活动”,同年12月应邀代表河北省参加了由中国文联和中央电视台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庆澳门回归和喜迎新世纪百龙大赛系列表演庆祝活动。全国20多家新闻单位曾多次将藁城战鼓录制成专题片,向海内外播放。
如今,藁城农村活跃着80余支战鼓队,并出现了男女混合编队和女子战鼓队。战鼓一改过去行街式表演为广场式表演,鼓群队伍中多为男女青年和中小学生。表演形式亦有创新,如把扇舞和秧歌溶进战鼓表演,刚柔相济,独特新颖。
市内著名的战鼓队有五界村战鼓队、马庄战鼓队、南黄家庄战鼓队等。
258.滹阳棋社何时成立?
2000年2月,藁城市滹阳棋社正式成立。社址坐落于市武装部南侧(市府东路)。该社以交流象棋艺术,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为宗旨,凡喜好象棋艺术者均可在棋社切磋,双休日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名局解析、挂盘讲解、社员对奕、各种象棋比赛及邀请赛、举办象棋讲习班等。社员为近几年藁城市象棋比赛乡镇组和市直组前八名选手以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厂矿等象棋爱好者,有30余名。
259.藁城市专家服务团成员、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今有多少?
为发挥全市各行业专门人才的群体效能,促进行业间的人才联合、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1996年1月,藁城市成立专家服务团。设团长1人,副团长6人,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服务团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主体,其成员实行聘任制,一般聘期为3年。专家服务团下分农技组、林果组、畜牧组、医学组、机械组、化工组、建筑组、食品组、教育组、文学艺术组、法律组(后将组改为服务中心)、食品工业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水利科学研究所、农机科学研究所、粮食科学研究所、制冷研究所等。至2001年,市专家服务团成员已达192人。
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全市知识分子队伍中的精华,其一般在企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从事科研、生产、教学、经营、管理、服务等专业。藁城从1988年始,每年由组织部门选拔增补一次。2001年,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32人,其中教育卫生系统9人,农林牧系统11人,经贸系统5人,其他系统7人。
260.藁城古县城有哪些著名建筑?
清朝至民国年间,藁城县城较著名的建筑有:滹南书院、文庙、养济院、尊经亭、万柳亭、钟英楼、望远楼、四明楼、文昌阁、社稷坛、邑历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师庙、安熙祠、普济庵、育英坊、廉宪坊、太宗伯坊、察院、县衙、演武厅、修业斋等。上述建筑今皆无存。
在古建筑中,壮观的四明楼曾雄立于十字街心。民国12年(1923)林翰儒所著《藁城乡土地理》载,“四明楼,在本县旧城十字街中央,崇祯七年(1634)知县刘敏学所建,于今约280年矣。因历世重修,故宛然耸峙,高二丈九尺,四面各宽二丈四尺,瓦甓层叠。栏槛纵横,崔峨之势,为吾邑之大观。楼下四辟,交通往来,四面无阻。为行人车马之咽喉。登临其上,可览全城之胜况。居户市肆,历历如环足下也。”
261.藁城旧时的“八大景”是指哪些胜迹景点?
藁城地处平原,虽无山川之秀美景色,却有无限的原野自然风光。旧时,藁城境内曾有八大景观,分别是:
恒岳送青 每至夏秋时节,境内田野苍翠之色犹恒山送青于藁,此一景。
肥累春耕 肥累即古肥子国之故都,其遗址在今城子村一带。于此耕田劳作,此二景。
稻波秋色 昔县内木刀沟流域农夫,常藉沟水种植稻谷。秋季,遍地苍绿可掬,俨若江南景色。此三景。
滹沱晚渡 滹沱河在城区之北。每当夕阳西下,行人来往渡河络绎不绝。此四景。
莲池香风 莲池亦称西池,在今双庙村北。旧时以莲荷茂盛,十里送香而著称。此五景。
廉堤绕绿 藁城城区北濒滹沱河,旧时在城北筑有长堤和月芽堤以防水患,岸边草木葱郁,绿带蜿蜒。此六景。
天台霁月 天台寺在清流村东,为藁城著名古寺。在此仰观明月甚是美妙。此七景。
石阁晴云 石阁在贾市庄,为宋元时期故址,曾重修。清晨登临石阁,远望天空,彩云飘飘,朝晖洒满天边。此八景。
262.藁城现有哪些革命烈士纪念场所及碑亭?
革命烈士纪念场所有藁城烈士陵园(位于市西郊城李庄与石黄高速公路之间,于1998年5月迁入现址)。
纪念地有三丘地道战遗址(位于三丘村内)和梅花惨案遗址(位于梅花镇)。
烈士碑亭(塔)主要有贾市庄烈士塔、北楼烈士亭、南孟烈士纪念亭、大慈邑烈士亭、只照烈士亭、阜阳烈士亭、五界村烈士碑、寨里烈士亭、水范寨烈士亭、河西营烈士亭、梅花烈士亭等。
263.藁城境内教堂今有多少座?
自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藁城境内相继建造天主教教堂12座,分布在12个村镇,均为砖瓦土木结构,建筑布局考究,对称谐调,幽静肃穆。60年代中期,12座天主教堂全部被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产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从1985年开始,被毁教堂相继重建或修复。
今藁城境内教堂有15座,分别是兴安教堂、小常安教堂、北营教堂、角中教堂、顺中教堂、北马村教堂、表灵教堂、北桥寨教堂、杜村教堂、西蒲城教堂(2座)、南董教堂、小丰教堂、毛庄教堂、北尚庄教堂。
264.旧时藁城境内有哪些寺庙祠堂?
旧时藁城境内寺庙祠堂众多,主要建造于唐至明清时期。较著名的有洪照寺、永宁寺、智矩寺、法云寺、龙泉寺、美化寺、普和寺、自乐寺、弥陀寺、兴国寺、净土寺、朝阳寺、菩提寺、吉祥寺、太仆寺、城隍庙、大禹庙、东岳庙、马神庙、关帝庙、药王庙、玄帝庙、二郎庙、北岳庙、南岳庙、火神庙、八蜡庙、灵官庙、莱山庙、玉皇庙、龙王庙、河神庙、三官庙、真武庙、回龙庙、汉王庙、萧曹庙、观音庙、天仙圣母庙、泰山圣母祠、崇兴观、王滹南祠、安先生祠、节孝祠、明伦堂等。
上述寺庙祠堂,以古县城内及周边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60年代陆续拆除,今皆无存。
265.你对九门清真南寺知多少?
九门位于藁城境内滹沱河与周汉河交汇处附近。九门原是一座古城,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唐平安史之乱,大将军郭子仪率军于公元756年春九门狐子沟战役之后,沟通了九门—丝绸之路通道,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商客在此留住,伊斯兰教传入九门,并建筑简陋的清真(南)寺。明初,从山西洪洞又迁来一批回回移民。穆民剧增,另建北寺。
清真(南)寺约建于宋代。明正德十四年(1519)、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均有重修。占地9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琉璃瓦盖顶,一卷一脊,前檐后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万岁楼”置殿内,旁置敏拜尔(讲经台),圈门中殿,后为六角窑殿。可容近千人礼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97年夏,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恢复移建南寺。集资80多万元,由原寺东移机场路西侧,占地4600平方米,大殿600余平方米,宣礼楼高30米,大门、六角亭楼、南北讲堂覆墁琉璃瓦,1998年夏蒇工。新寺既有阿拉伯风格及内涵,又有怀念原古寺建筑之特点,虽无原寺之貌,确为穆民所慕视。京南之冠的古寺,经恢复移建又屹立在古城邑这方土地上。
266.台西商代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台西商代遗址位于藁城市区西部10公里处,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面积约有10万平方米,其发掘工作从1973年6月开始,历时4年,出土了陶器、石器、铜器、蚌器、骨器、漆器、玛瑙器、麻织品、玉松石、植物种仁、铁矿石和带有陶文符号的陶片等4000余件文物,发掘出墓葬112座,还出土了房屋14间和商代水井两眼等。其中铁刃青铜钺、丝麻织品、漆器、医用植物种仁、房屋、水井、陶文等十几件文物,均为我国首次发现或罕见的商代文物,为研究我国商代中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资料。
267.你知道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几个“世界之最”吗?
世界上最早的铁器 在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铁刃青铜钺,是如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距今约3400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
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 在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铁矿石和经冶炼的铁矿渣,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冶铁实物,它证明早在3400多年前石家庄一带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 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石质砭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3400多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
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 在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平纹绉丝织物—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同类织物标本。它证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人民已掌握了将蚕丝纺纱加捻,织成后使之缓劲产生皱纹的纺织技术。
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 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残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脱胶麻织品。经专家鉴定,麻纱中胶质韧皮含量很少,说明34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已掌握了韧皮纤维脱胶技术。这些麻布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
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酒曲实物 台西F14商代遗址完整酿酒作坊出土的8.5公斤酵母残壳,经鉴定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3400多年)的酒曲实物。从而为《尚书·说命》中“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268.藁城境内有哪些古遗址?
藁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境内文物古迹较多。其中古遗址主要有:台西商代遗址(在市区西10公里处。商代遗址另有故献、故城、北龙宫、禅房、前西关、靳庄等处)、九门古城址(在今九门村)、肥子国遗址(位于今市区南2公里处城子村一带)、宜安城和李牧台遗址(位于今市区西南10公里处的宜安村)、平将军营故址(在市区北7.5公里处)、塌子口(在市区西15公里处)、新丰县城故址(位于今市区东南3公里辛丰村)、示衣坂(在市区西北20公里黄庄附近)、莲花池(在市区西7.5公里处)、石井和系井(在市区南3公里处靠近肥累故城)、黄庄吉祥寺后殿(在黄庄村)。
269.藁城境内有哪些名人古墓?
藁城境内古墓葬较多,主要有:
赵王彭祖墓 在今兴安村北。赵王彭祖系汉景帝之子,先立为广州王,后徙为赵王。
郭主墓 在市区西南。郭主系真定恭王之女,嫁于郡功曹(藁城人)郭昌,生女名圣通,为汉光武皇后。
学士庄献公杨伯雄、礼部侍郎杨伯仁墓 杨伯雄为金代翰林学士承旨,藁城人,卒谥“庄献”。杨伯仁为伯雄之弟,曾任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其墓地在今市区东郭庄村南。
冀国武靖公王善、平章忠武公王庆端墓 王善系藁城南孟人,为元代金吾卫大将军。卒封冀国公,谥“武靖”。王庆端,善之子,曾任元代平章政事等职。以上二墓在南孟村南。
永安军节度使赵迪、四辅院四辅赵民望墓 其二墓在今市区西2公里处。
安熙墓 安熙系元代处士。其墓在今五里庄西北。
皇全墓 皇全系元代宣武将军。其墓在西白露村。
以上各墓,今皆无迹可寻。
南董古墓群 位于市区西北10公里处南董村东北隅。此墓群系元代赵国忠烈公董俊家族墓。其墓室尚有保存价值。
五里庄古墓 位于五里庄村西北350米处。系明代刑部尚书张子麟家族墓。今墓区已辟为农田。
徐村古墓 位于徐村西南100米处。系明代吏部尚书、文隐公石珤 和其兄户部尚书石玠、其父(诰赠户部尚书)石玉、其母(诰赠一品夫人)石节妇4人及其家族墓地。其墓区今辟为果园。
270.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有哪些文物?
据统计,1985年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有各个朝代的文物123件,其中有商朝的陶鬲和各种石器,汉朝的铜镜,隋朝的注壶和瓷器,唐朝的铜佛,宋朝的古币和明清时期的玉石花篮、瓷笔筒及圣旨等。至2000年,市馆藏文物已达200余件。
271.藁城境内县(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多少处?
藁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境内文物古迹较多,其中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即台西商代遗址、前西关商代遗址、九门古城址、梅花惨案遗址(以上4处于1982年省政府公布)、石氏家族墓(1993年省政府公布)、董氏家族墓、靳庄商代遗址(以上2处于2001年省政府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包括肥子国古遗址、三丘地道战遗址、北龙宫商代遗址、庄货头古寺址、藁城真武庙、马邱古寺址、清流古寺、九门清真北寺南寺、王家庄商代遗址、阳台商代遗址、禅房商代遗址、故献商代遗址、张名甫商代遗址、藁城烈士陵园、北楼第一烈士亭、贾市庄第二烈士亭、正藁第三烈士亭、五界村烈士亭、河西营烈士亭、寨里烈士亭等。
272.你知道“藁城”这一名称的传说吗?
藁城古时叫“稾城”。
元朝时,有一年,稾城县令为加强防御,动用民工大修城池。这时,有一朝中大臣路过这里,他以为修城是要反叛朝廷,回去告诉了皇帝。皇帝一听发了火,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出兵“洗城”,要把稾城人全部杀死。恰巧皇帝身边有个太监是藁城县梅花镇人,听说皇帝要发兵稾城,便慌了神。跟皇帝说:“圣上,说别处有人造反我信,要说稾城人造反呀,您可得在心里好好思量思量,稾城人一向忠于朝廷,决不会反叛朝廷!再说稾城地处平原,没山没险,又连年遭灾,没有粮草,凭哪点能抵抗圣上的官兵呢!请圣上恩赐,免去稾城人民的死罪吧!”皇帝一向跟这个太监亲近,觉得他为人忠厚老实,肯定不会欺骗自己,说:“那就听你的,免……”免字刚出口,那个告密的大臣急忙说:“皇帝是金口玉言,哪能刚说的话又收回呢?”皇帝说:“那好办,赐稾城是个死城。”又一想,稾城人本来没罪,不能平白无故叫个“死城”。他脑袋瓜一转,在稾字上加个草字头,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只长野草不养人的荒凉城”,也算跟“死城”的意思差不多。就这样,“藁城”一名沿用到现在。“藁”字也就成为藁城县(市)的专用字。
273.你知道刘海庄村的来历吗?
刘海庄位于藁城城区东南16公里处,原为刘海庄乡政府所在地。关于刘海庄村名的来历,有一段离奇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孙志银的穷孩子,在村上新海寺出家当了小和尚,法名刘海。刘海为人憨厚诚实,同情鳏寡孤独,热心帮助穷人,所以村里、寺里的人们都喜欢他。他的师父老和尚,每次出外云游,都把寺里的钱粮交给刘海管理。有一次,老和尚云游归来,见留下的钱粮原封未动,惊奇地问刘海:“这些日子众位弟子都吃些什么?烧些什么?”刘海回答“吃石头,烧大腿。”老和尚不信,刘海就搬来石头放在锅里,把大腿伸进灶膛,立时呼呼地着起火来。不一会儿,锅里的石头熟了,又软又面,吃着很好吃,可是刘海的腿还是好好的。老和尚见了,乐得连声称道:“佛也!佛也!”原来老和尚是个爱财如命,舍命不舍财的“财迷精”,口头上说,“出家人不爱财”,心里总想刮别人一刀,他见到刘海的法术,从此便不发钱粮,天天让众弟子吃刘海煮的石头。这一来,老和尚的财宝越攒越多,想发大财当财主。有一天,老和尚又出外云游去了。刘海闭目坐禅,合十深思,想起师父教众弟子“出家人不要爱财”,他却收藏着这许多财宝,于是就把老和尚积攒几十年的财宝,都给扔进寺院的井里去了。当老和尚回来,发现财宝不见了,疼得如刀搅心,光头上汗珠乱滚,还查问刘海不止。刘海说:“师父息怒,弟子岂敢,吾乃依师父出家人不爱财之言,将财宝投入井里去了!”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噗通”一声,老和尚跳进井里扎入水底,去捞摸财宝。刘海连声喊“师父,师父!”不见回音,也不见师父浮上水面。好在急中生智,想起老和尚爱财如命,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在一头挂上金钱,系到井中引师父上来,随后连喊三声“师父”,急忙往上拽绳,只见一只三条腿的金蟾—又大又黄的癞蛤蟆,叼着金钱被钓将上来,跳到刘海头上。刘海见此情景仰首哈哈大笑,遂坐地圆寂了。原来老和尚本是金蟾精变的,死后方现出了原形。
自那以后,村里人把村子叫作刘海庄,修了刘海庙。刘海庄的来历和《刘海系金蟾》的故事,就这样祖祖辈辈传了下来。
274.你知道贾市庄村名的由来吗?
贾市庄位于藁城市东南部,距市区25公里。据查,该村在明朝以前称市庄。因该村地处藁城、晋县(今晋州市)、赵县三县(市)交界地方,集市贸易非常兴旺,故称市庄。相传明初燕王扫北时,该村村民大部被杀,只有一个妇女贾氏躲在柴草垛里才免死。后来贾氏招了个女婿在此地居住,改称贾氏庄。清代,该村一人在朝为官,上朝见皇帝,问起籍贯,此人初写贾氏庄时,若起大臣们哄堂大笑,该人羞愧,遂将“氏”改写为“市”。从此,该村称贾市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