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区情
政 区
发布时间:2023-02-16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1.你了解藁城市的建置沿革情况吗?
藁城市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县,后经历代废置分合,至宋开宝六年(973),建置境界方成定制。藁城县初名“稾城县”,元代改“稾”为藁,遂称藁城县。宋元明清,正定府或曰真定府,或称真定路,藁城属之。民国2年(1913),属范阳观察使,次年改观察使为道,藁城遂改属保定道。1928年道废,属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形势需要,藁城与周围邻县分合并析,先后组成诸多联合县。1947年11月,恢复藁城县,属冀中十一专区。1949年8月,华北地区全面调整行政区划,时藁城县属石门区(9月石门区改称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藁城、无极、栾城三县合并为藁城县(县政府驻藁城县城)。至1962年1月,原栾城、无极部分又先后析出,藁城县恢复三县合并前建置,仍属石家庄专区。1967年11月,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藁城仍属之。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藁城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地区代管。1993年石家庄地、市合并,藁城市遂由石家庄市代管至今。
2.现已知最早在什么时候藁城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
藁城境内古遗址广布,多集中分布于河流附近,从古代人类居住点,即故城古遗址中发现很多陶片瓦当等,偶有发现仰韶、商周遗物。从而证明,在5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藁城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
3.藁城境内历史上建过什么国家,都城在哪?
春秋时,藁城境内曾建有肥子国,为白狄族人(戎狄族一种)所建。都城在今城子村一带。周景王十五年、燕悼公六年(前530),晋国吴灭肥,俘肥子绵皋归。
4.古时藁城境内除藁城县(市)外,还建过哪些县?
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肥累城,今城子村),东汉肥累县省,有县220余年。汉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北齐省九门县,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九门县,次年,再废,寻复置。宋开宝六年(973)九门县省入藁城县。九门有县前后达1175年。隋大业十三年(617)置宜安县(治所宜安),新丰县(治所辛丰)。唐武德四年(621),宜安、新丰省入藁城。
5.藁城境内历代行政区划是如何演变的?
明初,全县编民13里,寻增为16里,后改里为社。崇祯五年(1632)推行“寓兵于农”之法,编营24,寻废,七年(1634)复置,编22营。清承明制。民国初全县分为5个区,27年(1938)划为8个区,滹沱河以南为一、二、三、四、五区,以北为六、七、八区。37年(1948)6月,又将8个区划分为13个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2月将13个区精减为10个区,不久又并为7个区。1953年7月,将全县238个村划为96个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将96个乡合并为29个乡(镇),1958年1月,并为28个乡(镇),8月,取消乡镇建制,全县改建为8个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除城关公社外,其余各公社由大划小,全县划为28个公社。1984年1月取消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复为28个乡(镇)。1996年1月,并乡扩(建)镇,将28个乡(镇)改建为13镇,1个民族自治乡,1个开发区。(参见第6问)
6.藁城现行区划设置了哪几个乡镇区,有多少个行政村?
1984年,藁城县进行了政社分开工作,撤消人民公社,建立28个乡(镇)人民政府。是年,相继改城关、贾市庄、梅花、南董、南孟、丽阳为镇建制。1987年将岗上乡改建为岗上镇。1994年4月,南营、大同、兴安、张家庄、增村五乡,撤乡设镇。1996年1月,藁城市变更乡镇区划。经并乡扩(建)镇后,全市辖13镇,1个回族自治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廉州镇、兴安镇、常安镇、贾市庄镇、梅花镇、南营镇、丘头镇、岗上镇、南董镇、南孟镇、张家庄镇、西关镇、增村镇、九门回族乡和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村共240个。1998年,新兴安村并入兴安村,市内尚有239个行政村。
7.藁城“廉州”一名缘何而来?
北齐初,稾城县(西汉元鼎四年建)改为高城县,并置巨鹿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开皇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市区),领高城县(598年复名稾城县)。大业二年(606)廉州废,三年,稾城县治(蒙古太祖初年改“稾”为“藁”)由丘头迁至废廉州城。此后1300余年藁城县城一直建在廉州古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城关区、城关人民公社于此。1984年改为城关镇(1987年11月改称藁城镇)。1989年7月县改市,是年12月,藁城镇更名为廉州镇,原辖区域不变。
廉州镇今为藁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8. 在20世纪,藁城有哪几个年份和周围邻县进行村庄互换或划归?
民国28年(1939),县境西部地区的辛安庄、中奉、总屯、祁家庄、固营、八方划归正定县;东部地区的东两河、西两河、谈下划归无极县;晋县的留章划归藁城县。
1956年,先后将县境北部地区的坚固、小牛村划归新乐县,新乐县的大王村划归藁城县。
1960年,将栾城县的王宫生产大队划归藁城。
1962年,将藁城县朱家庄村划归正定县(朱家庄原系黄庄公社的一个自然村)。
9.藁城有“藁南、藁北”之说,其习惯上从哪儿分界?
在藁城城区之北,有一条著名的但常年干涸的河流—滹沱河。其从正定入境,蜿蜒东去,并将藁城地域横向截断,分为南北两部分。滹沱河以南习惯上称“藁南”,滹沱河以北俗称“藁北”。
藁南部分形状略似方形,分布有9个镇(区),辖145个村庄,土地面积5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4%。人口47.3万,占总人口的63%。
藁北部分形状似长方形,分布有6个乡镇,94个村庄,土地面积30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人口28万,占总人口的37%。
10.藁城旧时著名的“八大镇”是指哪里?
藁城旧时著名“八大镇”是:梅花镇、贾氏(市)庄镇、两河镇、赵庄镇、岗上镇、南董镇、南孟镇、丽阳镇。其中,两河镇于民国28年(1939)划归无极县。民国12年(1923)林翰儒所著《藁城乡土地理》对八大镇景况曾有详细记述,即:
梅花镇 梅花镇,在城南四十里。相传昔有梅花公主居此,一方之人,咸受其益。及公主没,其村以公主之名名之,称曰梅花,示不忘也。今为本邑第一名镇。有警察驻在所、保卫社、国民小学校,皆在焉。周有堡墙,尚称坚固,约计三里有奇,为同治七年(1868)所修。每月遇二七日开集,百货纷陈,市声喧阗,繁盛之况,为诸镇之冠。贸易以棉花为大宗,冬期以花市为尤盛,花商麇集。市肆相属,交易之广,北达天津,南至齐鲁。诚不愧为吾邑之巨镇也。
贾氏(市)庄镇 贾氏(市)庄镇,在城东南五十里,东接晋县、南接赵境,本邑之巨镇也。因与他县边壤交错,故奸宄出入,匪徒往来,号称难治区域,同治年间,数被捻匪蹂躏,人民捐款筑堡以自卫,周计四里有奇,今堡墙完固能守,可为防御之具。有警察驻在所、保卫社、国民学校皆在焉。街市宽广,人马往来称便。中央有石阁,系宋元之故址,为后人所重修,俗称四明楼,虽非巨观,亦名迹也。每月遇三八日则集,贸易之盛不亚他镇。惟市政不修,商贾失望,有日趋衰落之气象焉。
两河镇 两河镇在县治东北,距城二十五里,濒滹沱北岸,而突出于晋无两县之间。吾邑八大镇之一也。昔日集日繁盛,在诸镇中颇为有名,自滹沱改道,镇南各村,为河水隔绝,商旅不行,赶集日少,市况萧索,不若数十年前之盛矣。周有堡墙,约三里零百余步。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匪(军)巨魁张总愚,曾攻两河不克,人民幸免于祸,今已坍塌,不可再言守御。居民约一千八百余口。教育有国民小学校。东门外有玉皇庙、护国寺,为明太监卢永寿所建,道光年间又重修者也。
赵庄镇 赵庄在县城西北,距城四十里,滹沱北之首镇也。有堡墙周约三里,因年久失修,今已破坏。商民殷富,街市整齐。有巡警驻在所、国民小学校在焉。每月遇一六日开集,商贾云集,杂货纷陈,贸易之盛,不亚梅花,而布商猪市尤大。为各镇所不及,惟花市稍逊。因正定影响,益形衰落,不如昔日之盛云。
岗上镇 岗上,在吾邑正西,距城二十里,北负白洋河,南面沧石铁路(公路),为本县八大镇之一。闻言土中有钢生于此,故名岗上,但钢与岗上音义不符,究费思索。居民一千三百七十余口。有邮政局、国民小学校及中区警察派出所在焉。每月一六为集日,白菜为附近特产,故冬期菜市甚大,他镇鲜有及者,余若棉花、粮衣,贸易均盛。
南董镇 南董镇,在城西北二十里,亦八大镇之一也。每月逢三八日集,贸易之盛,次于赵庄。教育有国民小学校,及西区警察派出所在焉。镇东附近,有元代董忠献公文炳父子兄弟之墓。董氏于元世为公卿,子孙并列于朝,故其墓形势广大,壮伟可观,但年代久远,风雨剥削,如石刻古碑,人兽各像,多半倒坏,且亭榭倾圮,古树无存,惟见荒烟野蔓,荆棘纵横而已。
南孟镇 南孟镇,在县城北五十里,濒磁河之南岸,北区之首镇也。镇西南里许,有冀国武靖公王善之墓在焉。王善与董俊同时,皆以里巷平民而立战功,为有元一代之名将,子庆端功绩尤伟,宗族之盛,与董氏并称。每月二七有集,与梅花同时,贸易以甘薯花生为著。警务有驻在所,教育有小学校,办理尚称完善。校旁即奶奶庙,四月十六定期庙会,香烟甚盛,届时妇女结队胭脂成群,焚香祈祷者,络绎不绝,繁华热闹,极一时之盛。
丽阳镇 丽阳镇亦作泥羊,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北达岗上,西南通栾城,为二邑往来之孔道,亦吾县今日之名镇也。其地旧有郦阳水,故名之曰郦阳村,因建村颇古,夙素有名,近数十年来集市日盛,遂为西南巨镇。居民约三百余户,每逢五十日有集,贸易以粮衣、棉花、蔬菜及日用品为大宗。有警察派出所及国民小学校在焉。
11.你了解九门村的历史变迁吗?
九门村位于藁城城区西北15公里处,南邻滹沱河,东靠机场路,为九门乡政府所在地。
九门原是一座古城,建于战国时代。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赵惠文王二十八年置城北九门大城,即此也。”又据《访古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后为九门镇,属赵国城邑。”因城池设有九个城门,故得名九门。这座古城据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九门曾历经演变。汉初置为九门县,属常山郡;后汉至晋沿称,东晋永和八年(352)于九门县筑安乐垒,北魏迁常山郡治于此地,北齐时省九门县入真定。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九门县,属恒州。隋炀帝大业初并新市、柏肆二县入九门县,大业十三年(617)置九门郡,辖九门、新市、信义三县。唐武德元年(618),改九门郡为观州。五年(622)州废,省新市、信义二县入九门,以九门隶属恒州。五代、宋初仍为县,属真定府辖。宋开宝六年(973)省九门县并入稾城县,县治所废为镇,元、明以来九门从名城大邑降为村落。明朝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来一部分回民在九门居住,相继修建了南清真寺和北清真寺。该村是回民聚居的地方村庄。九门沿用至今。
九门古城遗址早年尚存。残存的夯土城垣,于1966年以后相继平掉。
12.新兴安村何时设置,又何时撤消(并)?
1983年,经上级批准,变更兴安大队行政区划,将兴安大队析为兴安和新兴安(又称小兴安或新村)两个大队,但同属一个自然村。时兴安有25个生产队,1649户,人口6417人,耕地面积9135亩;新兴安(设置于兴安西北1公里处)有3个生产队,281户,人口1084人,耕地面积1276亩。
1998年,经藁城市批准,撤消新兴安村,将其重新并入兴安村。
13.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何时建立?
1991年10月,藁城市建立良村工业区开发办公室,规划筹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省政府批准其为省级开发区。同时良村工业区开发办公室更名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更名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藁城市西部,距藁城市区15.5公里。其南连丘头镇,东部和北部与岗上镇为邻,西与石家庄市接壤,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辖北席、北邑、良村3个行政村。
开发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集商贸、科研、生活、居住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区内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基础设施完善,是国家向外推荐的重点开发区之一。至1999年,进区企业已达158家,总投资额55.6亿元。2000年,全区工业项目产值逾80亿元。
14.藁城在定州市有一“半道里”地块,是怎么回事?
据《藁城县志》载,在定州市(原定县)连台村境内,有藁城大王村的两块对角连片耕地,共41.9亩,人称“半道里”。1991年藁城市土地管理局协同原户主孙老死(大王村人)亲临其地进行了考证。
早在20世纪初,孙老死的祖父带着几个儿子,给定县连台村大地主扛长工。那里地广人稀,地主有意少给工钱,用沙薄漏地抵顶。到民国19年(1930)抵顶地块达十几块,共计68亩,并立有地契文书。孙老死的祖父在那里盖房居住、劳作,老死兄弟4人先后降生在这里。由于地薄产微,不能养家糊口,两位叔叔便到张家口去当烧工。此地因被定县、新乐县土地所围,距家乡大王村较远,当时孙家祖孙三代吃了不少苦头。藁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受气”的情况得以改变,他们在那块地上一直单干到60年代中期。
1966年,孙老死兄弟4人被大王村干部接回村,参加了人民公社,土地及文书交归大队。那里的12间房拆回9间,留下3间,派几个单身汉到那里居住耕种。因地块零碎分散,不便耕作,大王大队先后同新乐县南苏村、定县连台村协商调换,由远换近,由多换少,再加之四邻蚕食,仅剩下41.9亩。1982年大王村将其地承包给定州连台村和新乐苏先庄各一户农民,每年交承包费1000元,以后又续签承包合同。
这块地位于新乐市南苏村通往定州连台村途中,故那里的人们习惯称此地(因当时有房屋土地,已经形成小村落自然实体)为“半道里”。“半道里”耕地经过大王村近二十年的改造培肥,已由薄地变为沃土,旱地变水田,年年高产丰收。
“半道里”地块,还在“合作化”后与连台、苏先庄调整并划定界限,立下了字据。1991年元月19、20日,大王村干部邀连台和苏先庄村干部到“半道里”共同丈量,复查界限,并绘图签名,加盖指印公章,分别留存。大王村并报藁城市土地管理局存档。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区情
政 区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你了解藁城市的建置沿革情况吗?
藁城市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县,后经历代废置分合,至宋开宝六年(973),建置境界方成定制。藁城县初名“稾城县”,元代改“稾”为藁,遂称藁城县。宋元明清,正定府或曰真定府,或称真定路,藁城属之。民国2年(1913),属范阳观察使,次年改观察使为道,藁城遂改属保定道。1928年道废,属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形势需要,藁城与周围邻县分合并析,先后组成诸多联合县。1947年11月,恢复藁城县,属冀中十一专区。1949年8月,华北地区全面调整行政区划,时藁城县属石门区(9月石门区改称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藁城、无极、栾城三县合并为藁城县(县政府驻藁城县城)。至1962年1月,原栾城、无极部分又先后析出,藁城县恢复三县合并前建置,仍属石家庄专区。1967年11月,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藁城仍属之。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藁城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地区代管。1993年石家庄地、市合并,藁城市遂由石家庄市代管至今。
2.现已知最早在什么时候藁城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
藁城境内古遗址广布,多集中分布于河流附近,从古代人类居住点,即故城古遗址中发现很多陶片瓦当等,偶有发现仰韶、商周遗物。从而证明,在5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藁城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
3.藁城境内历史上建过什么国家,都城在哪?
春秋时,藁城境内曾建有肥子国,为白狄族人(戎狄族一种)所建。都城在今城子村一带。周景王十五年、燕悼公六年(前530),晋国吴灭肥,俘肥子绵皋归。
4.古时藁城境内除藁城县(市)外,还建过哪些县?
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肥累城,今城子村),东汉肥累县省,有县220余年。汉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北齐省九门县,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九门县,次年,再废,寻复置。宋开宝六年(973)九门县省入藁城县。九门有县前后达1175年。隋大业十三年(617)置宜安县(治所宜安),新丰县(治所辛丰)。唐武德四年(621),宜安、新丰省入藁城。
5.藁城境内历代行政区划是如何演变的?
明初,全县编民13里,寻增为16里,后改里为社。崇祯五年(1632)推行“寓兵于农”之法,编营24,寻废,七年(1634)复置,编22营。清承明制。民国初全县分为5个区,27年(1938)划为8个区,滹沱河以南为一、二、三、四、五区,以北为六、七、八区。37年(1948)6月,又将8个区划分为13个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2月将13个区精减为10个区,不久又并为7个区。1953年7月,将全县238个村划为96个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将96个乡合并为29个乡(镇),1958年1月,并为28个乡(镇),8月,取消乡镇建制,全县改建为8个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除城关公社外,其余各公社由大划小,全县划为28个公社。1984年1月取消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复为28个乡(镇)。1996年1月,并乡扩(建)镇,将28个乡(镇)改建为13镇,1个民族自治乡,1个开发区。(参见第6问)
6.藁城现行区划设置了哪几个乡镇区,有多少个行政村?
1984年,藁城县进行了政社分开工作,撤消人民公社,建立28个乡(镇)人民政府。是年,相继改城关、贾市庄、梅花、南董、南孟、丽阳为镇建制。1987年将岗上乡改建为岗上镇。1994年4月,南营、大同、兴安、张家庄、增村五乡,撤乡设镇。1996年1月,藁城市变更乡镇区划。经并乡扩(建)镇后,全市辖13镇,1个回族自治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廉州镇、兴安镇、常安镇、贾市庄镇、梅花镇、南营镇、丘头镇、岗上镇、南董镇、南孟镇、张家庄镇、西关镇、增村镇、九门回族乡和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村共240个。1998年,新兴安村并入兴安村,市内尚有239个行政村。
7.藁城“廉州”一名缘何而来?
北齐初,稾城县(西汉元鼎四年建)改为高城县,并置巨鹿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开皇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市区),领高城县(598年复名稾城县)。大业二年(606)廉州废,三年,稾城县治(蒙古太祖初年改“稾”为“藁”)由丘头迁至废廉州城。此后1300余年藁城县城一直建在廉州古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城关区、城关人民公社于此。1984年改为城关镇(1987年11月改称藁城镇)。1989年7月县改市,是年12月,藁城镇更名为廉州镇,原辖区域不变。
廉州镇今为藁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8. 在20世纪,藁城有哪几个年份和周围邻县进行村庄互换或划归?
民国28年(1939),县境西部地区的辛安庄、中奉、总屯、祁家庄、固营、八方划归正定县;东部地区的东两河、西两河、谈下划归无极县;晋县的留章划归藁城县。
1956年,先后将县境北部地区的坚固、小牛村划归新乐县,新乐县的大王村划归藁城县。
1960年,将栾城县的王宫生产大队划归藁城。
1962年,将藁城县朱家庄村划归正定县(朱家庄原系黄庄公社的一个自然村)。
9.藁城有“藁南、藁北”之说,其习惯上从哪儿分界?
在藁城城区之北,有一条著名的但常年干涸的河流—滹沱河。其从正定入境,蜿蜒东去,并将藁城地域横向截断,分为南北两部分。滹沱河以南习惯上称“藁南”,滹沱河以北俗称“藁北”。
藁南部分形状略似方形,分布有9个镇(区),辖145个村庄,土地面积5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4%。人口47.3万,占总人口的63%。
藁北部分形状似长方形,分布有6个乡镇,94个村庄,土地面积30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人口28万,占总人口的37%。
10.藁城旧时著名的“八大镇”是指哪里?
藁城旧时著名“八大镇”是:梅花镇、贾氏(市)庄镇、两河镇、赵庄镇、岗上镇、南董镇、南孟镇、丽阳镇。其中,两河镇于民国28年(1939)划归无极县。民国12年(1923)林翰儒所著《藁城乡土地理》对八大镇景况曾有详细记述,即:
梅花镇 梅花镇,在城南四十里。相传昔有梅花公主居此,一方之人,咸受其益。及公主没,其村以公主之名名之,称曰梅花,示不忘也。今为本邑第一名镇。有警察驻在所、保卫社、国民小学校,皆在焉。周有堡墙,尚称坚固,约计三里有奇,为同治七年(1868)所修。每月遇二七日开集,百货纷陈,市声喧阗,繁盛之况,为诸镇之冠。贸易以棉花为大宗,冬期以花市为尤盛,花商麇集。市肆相属,交易之广,北达天津,南至齐鲁。诚不愧为吾邑之巨镇也。
贾氏(市)庄镇 贾氏(市)庄镇,在城东南五十里,东接晋县、南接赵境,本邑之巨镇也。因与他县边壤交错,故奸宄出入,匪徒往来,号称难治区域,同治年间,数被捻匪蹂躏,人民捐款筑堡以自卫,周计四里有奇,今堡墙完固能守,可为防御之具。有警察驻在所、保卫社、国民学校皆在焉。街市宽广,人马往来称便。中央有石阁,系宋元之故址,为后人所重修,俗称四明楼,虽非巨观,亦名迹也。每月遇三八日则集,贸易之盛不亚他镇。惟市政不修,商贾失望,有日趋衰落之气象焉。
两河镇 两河镇在县治东北,距城二十五里,濒滹沱北岸,而突出于晋无两县之间。吾邑八大镇之一也。昔日集日繁盛,在诸镇中颇为有名,自滹沱改道,镇南各村,为河水隔绝,商旅不行,赶集日少,市况萧索,不若数十年前之盛矣。周有堡墙,约三里零百余步。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匪(军)巨魁张总愚,曾攻两河不克,人民幸免于祸,今已坍塌,不可再言守御。居民约一千八百余口。教育有国民小学校。东门外有玉皇庙、护国寺,为明太监卢永寿所建,道光年间又重修者也。
赵庄镇 赵庄在县城西北,距城四十里,滹沱北之首镇也。有堡墙周约三里,因年久失修,今已破坏。商民殷富,街市整齐。有巡警驻在所、国民小学校在焉。每月遇一六日开集,商贾云集,杂货纷陈,贸易之盛,不亚梅花,而布商猪市尤大。为各镇所不及,惟花市稍逊。因正定影响,益形衰落,不如昔日之盛云。
岗上镇 岗上,在吾邑正西,距城二十里,北负白洋河,南面沧石铁路(公路),为本县八大镇之一。闻言土中有钢生于此,故名岗上,但钢与岗上音义不符,究费思索。居民一千三百七十余口。有邮政局、国民小学校及中区警察派出所在焉。每月一六为集日,白菜为附近特产,故冬期菜市甚大,他镇鲜有及者,余若棉花、粮衣,贸易均盛。
南董镇 南董镇,在城西北二十里,亦八大镇之一也。每月逢三八日集,贸易之盛,次于赵庄。教育有国民小学校,及西区警察派出所在焉。镇东附近,有元代董忠献公文炳父子兄弟之墓。董氏于元世为公卿,子孙并列于朝,故其墓形势广大,壮伟可观,但年代久远,风雨剥削,如石刻古碑,人兽各像,多半倒坏,且亭榭倾圮,古树无存,惟见荒烟野蔓,荆棘纵横而已。
南孟镇 南孟镇,在县城北五十里,濒磁河之南岸,北区之首镇也。镇西南里许,有冀国武靖公王善之墓在焉。王善与董俊同时,皆以里巷平民而立战功,为有元一代之名将,子庆端功绩尤伟,宗族之盛,与董氏并称。每月二七有集,与梅花同时,贸易以甘薯花生为著。警务有驻在所,教育有小学校,办理尚称完善。校旁即奶奶庙,四月十六定期庙会,香烟甚盛,届时妇女结队胭脂成群,焚香祈祷者,络绎不绝,繁华热闹,极一时之盛。
丽阳镇 丽阳镇亦作泥羊,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北达岗上,西南通栾城,为二邑往来之孔道,亦吾县今日之名镇也。其地旧有郦阳水,故名之曰郦阳村,因建村颇古,夙素有名,近数十年来集市日盛,遂为西南巨镇。居民约三百余户,每逢五十日有集,贸易以粮衣、棉花、蔬菜及日用品为大宗。有警察派出所及国民小学校在焉。
11.你了解九门村的历史变迁吗?
九门村位于藁城城区西北15公里处,南邻滹沱河,东靠机场路,为九门乡政府所在地。
九门原是一座古城,建于战国时代。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赵惠文王二十八年置城北九门大城,即此也。”又据《访古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后为九门镇,属赵国城邑。”因城池设有九个城门,故得名九门。这座古城据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九门曾历经演变。汉初置为九门县,属常山郡;后汉至晋沿称,东晋永和八年(352)于九门县筑安乐垒,北魏迁常山郡治于此地,北齐时省九门县入真定。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九门县,属恒州。隋炀帝大业初并新市、柏肆二县入九门县,大业十三年(617)置九门郡,辖九门、新市、信义三县。唐武德元年(618),改九门郡为观州。五年(622)州废,省新市、信义二县入九门,以九门隶属恒州。五代、宋初仍为县,属真定府辖。宋开宝六年(973)省九门县并入稾城县,县治所废为镇,元、明以来九门从名城大邑降为村落。明朝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来一部分回民在九门居住,相继修建了南清真寺和北清真寺。该村是回民聚居的地方村庄。九门沿用至今。
九门古城遗址早年尚存。残存的夯土城垣,于1966年以后相继平掉。
12.新兴安村何时设置,又何时撤消(并)?
1983年,经上级批准,变更兴安大队行政区划,将兴安大队析为兴安和新兴安(又称小兴安或新村)两个大队,但同属一个自然村。时兴安有25个生产队,1649户,人口6417人,耕地面积9135亩;新兴安(设置于兴安西北1公里处)有3个生产队,281户,人口1084人,耕地面积1276亩。
1998年,经藁城市批准,撤消新兴安村,将其重新并入兴安村。
13.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何时建立?
1991年10月,藁城市建立良村工业区开发办公室,规划筹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省政府批准其为省级开发区。同时良村工业区开发办公室更名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更名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藁城市西部,距藁城市区15.5公里。其南连丘头镇,东部和北部与岗上镇为邻,西与石家庄市接壤,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辖北席、北邑、良村3个行政村。
开发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集商贸、科研、生活、居住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区内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基础设施完善,是国家向外推荐的重点开发区之一。至1999年,进区企业已达158家,总投资额55.6亿元。2000年,全区工业项目产值逾80亿元。
14.藁城在定州市有一“半道里”地块,是怎么回事?
据《藁城县志》载,在定州市(原定县)连台村境内,有藁城大王村的两块对角连片耕地,共41.9亩,人称“半道里”。1991年藁城市土地管理局协同原户主孙老死(大王村人)亲临其地进行了考证。
早在20世纪初,孙老死的祖父带着几个儿子,给定县连台村大地主扛长工。那里地广人稀,地主有意少给工钱,用沙薄漏地抵顶。到民国19年(1930)抵顶地块达十几块,共计68亩,并立有地契文书。孙老死的祖父在那里盖房居住、劳作,老死兄弟4人先后降生在这里。由于地薄产微,不能养家糊口,两位叔叔便到张家口去当烧工。此地因被定县、新乐县土地所围,距家乡大王村较远,当时孙家祖孙三代吃了不少苦头。藁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受气”的情况得以改变,他们在那块地上一直单干到60年代中期。
1966年,孙老死兄弟4人被大王村干部接回村,参加了人民公社,土地及文书交归大队。那里的12间房拆回9间,留下3间,派几个单身汉到那里居住耕种。因地块零碎分散,不便耕作,大王大队先后同新乐县南苏村、定县连台村协商调换,由远换近,由多换少,再加之四邻蚕食,仅剩下41.9亩。1982年大王村将其地承包给定州连台村和新乐苏先庄各一户农民,每年交承包费1000元,以后又续签承包合同。
这块地位于新乐市南苏村通往定州连台村途中,故那里的人们习惯称此地(因当时有房屋土地,已经形成小村落自然实体)为“半道里”。“半道里”耕地经过大王村近二十年的改造培肥,已由薄地变为沃土,旱地变水田,年年高产丰收。
“半道里”地块,还在“合作化”后与连台、苏先庄调整并划定界限,立下了字据。1991年元月19、20日,大王村干部邀连台和苏先庄村干部到“半道里”共同丈量,复查界限,并绘图签名,加盖指印公章,分别留存。大王村并报藁城市土地管理局存档。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主办: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府信息中心
冀ICP备字14000025号-1网站标识码:1301820006
冀公网安备 130109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