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区情
经 济
发布时间:2023-02-16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44.藁城何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市之列?
1992年,藁城国民生产总值1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7亿元,财政收入60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3元,当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河北省“十强”县(市)行列。
45.藁城何年建成小康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藁城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5∶5.5∶2。“大农业、小工业”的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8.0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5.6亿元,粮食总产量5.53亿公斤,肉蛋奶总产量2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77元,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在河北省率先建成小康市。
46.为什么藁城有“河北粮仓”之誉?
藁城属太行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境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水利条件好,80年代初即实现了旱涝保收。气候温和,日照适中,雨季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甘薯、豆类、鸭梨及四季蔬菜等,其中以小麦生产著称全国。小麦亩产和总产多年在河北省名列前茅。是河北省粮食主要产地,并列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素有“河北粮仓”之称。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工农业总产值最好年份是哪一年?
1999年,藁城市工农业总产值(90价)达1554121万元,人均2.08万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好年份。其中工业总产值130406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9%,农业总产值25005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1%。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272倍和18.4倍。
4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城乡居民储蓄最多的是哪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数很少,1954年全县储蓄存款余额仅16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事业发展很快,余额逐年增加。198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168万元,2001年增至417770万元,人均5575元。与1978年相比,存款余额增长了477.6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民储蓄最多的年份。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财政收入最好年份是哪一年?
80年代以前,藁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1989年仅3502万元。进入90年代,全市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治理税收秩序,着力培植税源,保证了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1994年突破1亿元,达1.13亿元。1995年增至1.58亿元,首次跃居石家庄各县市之首。1996年突破2亿元。1999年则突破3亿元大关,达3.03亿元,是1989年的近9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财政收入最好的年份。
50.2000年全市主要生产量如何?
工农业总产值 116.9亿元 日均3203万元
农业总产值 24.3亿元 日均666万元
工业总产值 92.6亿元 日均2537万元
财政收入 2.82亿元 日均77.26万元
面粉 57.9万吨 日均1586吨
饲料 38.2万吨 日均1047吨
服装 369万件 日均10110件
家具 12.56万件 日均344件
尿素 4.26万吨 日均117吨
水泥 18.6万吨 日均510吨
砖 41843万块 日均115万块
收获机械 6118台 日均16.8台
发电量 20244万千瓦时 日均55.5万千瓦时
自来水 1419万吨 日均3.9万吨
51.藁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有多少?
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增长114倍,比1978年增长27.5倍。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3.47亿元,占总额的61.5%;餐饮业2.8亿元,占12.8%;制造业4.65亿元,占21%;农业生产者及其它0.98亿元,约占4.7%。
52.藁城市何年被列入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
1998年4月28日,藁城市被列入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启动、重点支持的7个不同类型区之一。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国家“九五”期间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以实现农业持续高效为核心,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及创新为主线,建立以持续高效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以保证有限农业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使其在农业产业化生产高新技术应用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藁城市得到国家科学技术部、省政府和石家庄市政府每年500万元的重点资金支持,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河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集中技术投入,项目期限为5年。
53.藁城市何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市)?
1999年7月,藁城市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市)。
在90年代,尤其1995年以后,藁城市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先后建成了粮食、蔬菜、果品、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起了龙头经济组织31家,建有各类规模生产基地12个,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同时,加大禽蛋、蔬菜、果品三大批发市场建设,市场年交易额达12.4亿元,其中只甲禽蛋批发市场跨入“河北省十大专业市场”行列。仅几年时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54.2000年藁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据统计,2000年藁城农民人均纯收入3656元,是1985年573元的6.4倍。人均收入最高的镇(乡)是廉州镇,为3793元。其次是岗上镇,3791元。丘头镇3790元。人均收入最高的村是廉州镇北街、东街和南街,均为4530元,其次是梨园庄和城李庄,分别为4500元和4400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村则为3104元。
在全市239个村庄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有11个,3500元至4000元的有180个,3500元以下的有48个。按地域划分,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村多分布在市境中部、西南部及307国道、石德铁路两侧,收入较低的村多分布在藁城北部。
55.全市从事各主要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有多少?
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共38.65万人,从事各行各业劳动生产与服务。其中种植业有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工业企业11.8万人,占总数的30.5%;建筑业4.9万人,占总数的13%;运输仓储业3.65万人,占总数的9.4%;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5.1万人,占总数的13.2%;社会服务业0.41万人;教育文化艺术等事业0.41万人;外出做工的合同工临时工有1.4万人。
在各主要行业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在乡镇企业做工的人数占很大比重。若按产业划分,则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居首位,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第三。而在1978年,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的劳力有25万人,占当时全县(市)农村劳力总数的92%。
56.藁城粮食亩产何年突破千斤(市斤)大关?
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7.55万亩,耕地亩产仅100.5公斤。后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改土造田,推广良种,防治病虫,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粮食生产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197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8万亩,耕地亩产500.5公斤,一举突破千斤大关。
57.藁城秋粮亩产何年首次超千斤?
90年代初期,在玉米生产中,全市农村大力普及紧凑型高产优种,增加物质投入、种植密度和套种面积,推广高产配套技术。1991年,全市49.4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552公斤,首次突破500公斤大关。1992年,玉米平均亩产达620公斤,又突破了600公斤大关。1994年8月,原河北省副省长顾二熊将藁城市玉米高产经验概括为“藁城模式”。
58.藁城何年建成小麦千斤市?
1997年,藁城市冬小麦种植面积57.4万亩,总产2.88亿公斤,平均亩产502公斤,总产、单产双超历史,其中小麦单产居全省首位。建成了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小麦千斤市。
在此之前的1996年,藁城市农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在全面分析全市小麦增产潜力、障碍因素和技术途径的基础上,就确定了适合本市小麦生长条件的“足穗、增粒、攻粒重”的主攻方向。播种时,在选种布局上,实行“优选品种、优化布局”;开春后,在小麦施肥上实行“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粗化结合、平衡施肥”和“底足、中重、后补、分次施用氮肥”;在控制墒情及病虫草害防治上采用“足底墒、控前期、保证中期、重视后期、合理浇水”和“全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全程综合防倒”等关键先进增产技术,使小麦实现了高产和稳产。
59.藁城农业何年实现吨粮工程?
1987年藁城被列为国家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北省粮食生产基地。此后全市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水平,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普及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等高产技术,农作物连年实现高产、稳产。1992年,全市小麦亩产达430公斤,玉米亩产达620公斤,小麦玉米合计亩产达1050公斤,45万亩耕地亩产实现了吨粮目标,建成我国北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面积最大的吨粮县(市)。
60.藁城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何年突破1亿公斤大关?
藁城粮食商品率,1975年前保持在19%左右。向国家的贡献,随粮食产量的提高而逐年增多。1975年后,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都在5000万公斤以上。1982年,全县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121万公斤,首次突破1亿公斤。
就向国家贡献粮食而论,藁城自1953年到1985年累计提供商品粮15.5亿公斤,居河北省榜首。被列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61.90年代初期河北省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是在藁城创下的吗?
是的。1989~1990年度,藁城市廉州镇南街村村民于文甫试种的利用ES化学杀雄配制的强优势组合化优1号小麦3.2亩,经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监收实打,亩产593.6公斤,创当年全省小麦最高生产纪录,获河北省农业厅颁发的高额丰产栽培一等奖。
1993年,藁城市在开发生产专用小麦过程中,推广普及了宫面、面包专用品种8810-2-2系列、PH82-2-2等,其中8810-2小麦经河北省农业厅监收监打亩产高达577公斤,名列全省前茅。
62.90年代中期藁城市的植棉大户是谁?
是王忠民。
王忠民,廉州镇人,高中文化。1985年复员退伍后,专心钻研农业技术,在“两高一优”农业上大做文章。1994年王忠民响应国家多种棉花的号召,将自己承包的109亩农田全部种上了棉花。经过精心管理,秋后平均亩产皮棉92.8公斤。他拒绝了不法商人高价购棉的诱惑,将收获的1万多公斤皮棉交售给了国家。亩均纯收入在1100元以上。他由此获得“藁城市植棉状元”、“石家庄市植棉状元”称号,同时还获得“1994年度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尝到植棉甜头后,1995年王忠民植棉面积发展到306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1996年后全市涌现出了大批植棉大户。
63.自古至今,藁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何?
据史料记载,藁之官民地,明洪武初(1368)入于户部者107201亩。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尹耕核算可耕之地808969亩。到清朝,藁城原额地共558548亩,内除沙淤河陷,不能开垦无主荒地43225亩,实在征粮地515323亩。民国20年(1931)《河北省统计年鉴》记载,藁城田地面积有722648亩。其中农田648735亩,沙田55000亩,荒田13178亩,坟田5735亩。民国29年(1940)《中华民国29年度统计年编》记载,藁城有耕地面积807600亩。民国36年(1947)藁城进行土地改革,此后农民致力于开荒造田,1949年全县耕地增至936033亩。1958年后,修公路,建工厂及村镇基本建设,开始占用大量耕地,致使县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70~80年代,由于建设用地猛增及农村宅基地失控,全县耕地面积减至1989年的832206亩,40年减少10万余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2.8亩,减少到1.3亩。90年代,对土地实行强化管理,同时加大土地开发与复垦力度,耕地锐减趋势渐缓。2000年,藁城耕地尚有823532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1亩。
64.藁城何时进行土地改革,取得哪些主要成果?
1946年5月,中共藁城县委和正藁县委开始在解放区(老区95村,新区26村)开展土改运动。向地主富农夺得一部分土地和浮财,对无地、少地,无房、少房的贫苦农民,初步作了一些分配。但当时运动搞得不彻底,也有“过火”偏差。10月16日,中共藁城县委发出“关于发动群众执行新土地政策具体问题的指示”,中共冀中地委派来120名干部,同县区干部一起深入解放区和游击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纠正前次土改不彻底和“过火”问题。
1947年2月,藁城全境解放。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2月20日至翌年12月,土地改革在全县全面展开,期间建立贫农团,组织新农会。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房屋、牲畜等生产资料和粮食及钱物等浮财,分配给贫苦农民。据109个村统计,截至1948年3月,斗争地富1191人,交出粮食近20万公斤,房屋23400间,水旱车5500架(辆),牲畜3510头,元宝、银圆15000余块,及其它衣物、布料等。继而进行划定阶级成份和调整土地。对土地以人口进行平均分配,也给地主富农一份。1948年12月6日,县政府颁发土地证书,至此,土改胜利结束。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65.藁城如今有多少村庄人均耕地不足1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藁城县(市)耕地面积93.6万亩,绝大多数村庄的人均耕地面积均超过2.6亩。1958年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修筑公路、农村宅基地失控、村落的扩大、发展果园和各项建设用地的猛增,致使耕地总面积和各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资料统计,1980年,藁城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有15个,1990年增至27个,到2000年已超过60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25%。大多分布在藁境内石德铁路两侧、藁果公路机场路两侧等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镇企业发达的区域。而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亦有廉州镇北街(0.20亩)、南街(0.24亩)、城李庄(0.17亩)、梨园庄(0.27亩)、北尚庄(0.12亩)、南董镇南大章(0.45亩)、西四公(0.49亩)等7个村庄。这些村庄的耕地已大大低于人均1亩保命田的标准。
66.藁城市农业信息网站何时开通?
1999年,藁城市建立农业信息中心。是年8月,该中心在INTERNET上开通了藁城农业信息网站。其拥有自己独立的三级域名和网址,在因特网上发布有《藁城农业信息网主页》,设有“藁城市情”、“企业之窗”、“名特产品”、“农业技术”、“市场价格”、“供求热线”、“招商引资”、“政策法规”、“民俗风情”等栏目,成为藁城市第一家因特网站。该网站已与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微机互联网,及时搜集政策、市场、新技术、新成果等信息,用于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农业信息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全市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开始突破传统的传递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方向迈进。
67.藁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哪几个特点?
至90年代后期,藁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逐步扩大。1997年粮食、蔬菜、畜牧、果品四大产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4%。二是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建有各类生产基地12个,其中设施蔬菜、优质甜椒、肉蛋鸡、养猪、养羊、养牛、特种养殖等几大基地已初具规模,25公里环行闭合白色走廊(蔬菜温室)初步建成。蔬菜复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163万吨。建有果品冷库900多座,贮存量2亿多公斤。三是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在16个市级龙头企业中,乳制品厂已达到年处理鲜奶1500吨的规模,解决了400个奶牛饲养专业户鲜奶销售问题。外贸加工厂联合镇村发展望天椒种植基地1050亩,并与农户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确保农户每亩望天椒比粮食作物增收800元以上。四是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市禽蛋市场日销售鲜蛋500吨,年交易额达10亿元,被省政府评为河北十大市场之一。蔬菜批发市场已建成4个大棚交易厅,并投入使用。
68.藁城市是如何调整农业结构的?
藁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为实现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新跨越,90年代中后期,藁城对全市农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总的原则是:压粮、上菜、优果、扩畜牧。一是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等主导产业,建基地、抓龙头、拓市场,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搞好“种子”革命,以农作物、蔬菜及畜禽等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以农产品的特、精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1998年,藁城曾投资261万元建立了占地73亩的名特精品蔬菜示范区,至2000年全市已建成50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8个和百亩以上示范方13个。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兴安、增村、岗上、廉州四个特养基地。其中兴安特种养殖基地拥有蓝狐5000只,种鸽1.2万对,梅花鹿500头。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和14家外国涉农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全市建设了优质麦开发、腌渍菜出口、乳制品、民族特色食品、肉鸡、肉猪加工等10余个大型企业,并投入运营。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市涌现出各类农产品加工摊点2000多家,年产值达7.1亿元,创收3600多万元。四是推广先进种养模式。先后推广了果粮、菜粮、果菜、瓜菜等十几种间作套种模式。2000年初,全市多种多收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温室大棚面积增至6万亩,亩均效益9000元。新近推广的蔬菜立体栽培、配方施肥、红心鸡蛋等技术模式亦深受农民欢迎。五是在“一亩地上致富”。即通过改变种植习惯,优化种植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实现一亩地纯收入3000元以上。至2000年,全市建成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农田13万亩。
69.藁城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将全市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类型区?
90年代,藁城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根据各乡镇的自然基础、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农业类型区:
藁北六镇粮牧区 结合其畜牧养殖业优势,在种植业上重点发展粮饲专用作物品种,逐步形成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提高种植业的综合效益;
藁南中西部五镇一区粮菜牧区 突出发展优质小麦、玉米种植,以及设施蔬菜生产、贮存、加工;
藁南东三镇及滹沱河沿岸果油菜区 发展果菜套作、果油套作及蔬菜连作等种植模式,提高效益。
70.藁城何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具体情况如何?
基本农田是指满足规划年本地人口基本口粮需求和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棉、油及农副产品的定购任务必须确定的农田面积。为协调各种用地矛盾,有效控制和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1990年11月,藁城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到2000年藁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农田面积共688330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5.15%。保护区分为两个等级,其中一级保护农田为344824亩,占保护区面积的50.1%,二级保护农田为343506亩,占保护区面积的49.9%。在保护区总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577520亩,棉田面积57835亩,油料面积18065亩,瓜菜面积34910亩。此外,藁城市是鸭梨等名优特产地之一,还要保护73396亩的园地面积。是年,《藁城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全市开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综合管理手段,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切实加以保护。
藁城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后,从土地保护方面稳定了人心,有效地控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歪风,扭转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短期行为。
71.藁城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曾采取了哪几种土地流转形式?
在农村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解决土地经营中存在的诸多矛盾。90年代,藁城市根据不同类型村,采取了五种土地流转形式。
①两田合一制
即将原来的口粮田和责任田合二为一,统一划方连片,并分成粮食
种植区、棉花种植区、林果种植区、高效农田区、工商业区等区域,优先保证本村农户承包,也可跨村承包。不参与承包的农户,集体负责解决口粮,参与承包的农户负担农业税和征购任务,并按规定交纳一定数量的承包金。到1995年,实行两田合一制的有廉州镇北街、东街、南街、城李庄等村,流转土地8500亩。
②两田分离制
即将村集体所有耕地(含滩地)统一划分为口粮田和承包田两部分。口粮田按村合法人口平均分配,标准一般掌握在0.2~0.6亩;承包田按机井坐落,土地远近,土质优劣情况,以10~30亩为一方,通过评估,确定合理标的,公开、公平自愿承包。全市有2.4万亩土地使用这种办法。
③机动承包制
在安排好口粮田和责任田的基础上,集体划出一定数量的机动地,对机动地实行竞价承包,并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统一组织生产。1995年,藁城市南营、丘头等乡镇3.8万亩土地实行这种方法。
④股份合作制
由村经济合作组织牵头,采取反租倒包和吸收农户自愿入股等形式,兴办股份制合作农场,也可由农户间自愿结合,以承包田或资金,农用生产资料等入股,组成股份制合作农场。采用股份合作制组建的农场已有38个,占有2.7万亩土地。
⑤阶段承包制
也称季度承包。即将原承包户的土地自上年的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6月结束,承包时间8个月,连片种植一种作物,期满后土地仍归原承包户种植秋季作物。承包期间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由公证部门公证,采取这种形式实行规模经营的约有9800亩土地。
72.藁城农业有四大主导产业和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你知道吗?
90年代,藁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大主导产业和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大主导产业是:粮食、蔬菜、畜牧、果品。
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以南营为中心的2.5万亩大蒜基地;以廉州、南营、丘头、岗上四镇为主的3.8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即白色走廊);以常安镇锁家寨、贾市庄镇刘海庄和岗上镇双庙为主的1.3万亩甜椒生产基地;以廉州镇彭家庄村为中心的1000亩出口蔬菜(种植日本理想大根萝卜)基地;以贾市庄、南营、梅花、为主的1.5万亩菜花、葱头基地;以贾市庄、常安、廉州三镇为中心的3000亩秦椒基地;以南孟镇为主的2040亩望天椒基地;以廉州镇为中心的500亩出口黄瓜基地;以西关、增村、南孟三镇为中心的养猪基地,饲养量达42万头;以九门、张家庄为中心的养鸡基地,饲养量达1200万只;九门、南营、丘头的肉奶牛基地,饲养量达8万头;市特种养殖基地,鹿、狐狸、肉鸽养殖数量分别达到1000余头、5.5万只、3万只。
73.藁城新建成的市级高科技园区(示范场)有哪几个?
90年代后期,为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藁城市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一举建成了36个市乡科技示范园区。其中市级高科技园区8个,它们是: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优质麦产业化园区,节水降耗增效示范园区,优质果品园区,西关镇等三个万头优种猪示范场,南营镇马房奶牛示范场,张家庄七星养鸡示范场和兴安镇、吴村铺特种养殖示范场。各乡镇因地制宜、利用本地优势建设科技示范园区28个。上述市乡科技示范园区前后引进种植养殖示范新品种100多个以及新型高效栽培养殖技术,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
74.藁城市规划建设的“三区两带、五大经济走廊”是指什么?
90年代,藁城市在进行乡镇企业发展区域规划中,为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曾确立了“三区两带、五大经济走廊”新格局。三区即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贾村工业区、龙宫工业区,两带即沿307国道、正深公路两条经济带,五大经济走廊即通往邻县的5条公路(藁城段):藁范路(藁城至范庄)、藁赵路(藁城至赵县)、新藁路(新乐至藁城)、藁果路(藁城至小果庄)、藁无路(藁城至无极)。
75.90年代藁城农业曾实施的“3895”工程是指什么?
90年代,藁城市在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曾实施了“3895”工程,即建设三个类型区(中西部设施农业、三河一故道果品油料、北部粮牧综合发展区)、八个生产基地(张家庄、韩家洼优质粮食,刘海庄、北楼甜椒,滹沱河沿岸优质花生,小常安、贾市庄优质果品,大同、南营蔬菜,增村、梁家庄瘦肉型猪,只都、张家庄肉牛、蛋鸡,九门、丽阳肉奶牛)、九个龙头企业(粮油总公司和2个宫面厂、蔬菜运销公司、良种繁供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场、乳制品厂、罐头厂)、五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大同蔬菜、张村粮食、只都禽蛋、小常安果品、城内农贸)。
76.藁城农业“白色革命”始于何年?
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自1992年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以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白色革命”计划。在中西部大同、岗上、丽阳、丘头、廉州和南营等乡镇实施“白色”工程,推广日光温室、大中棚等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发展四季鲜菜生产。1993年,全市建有日光温室1.35万个,设施蔬菜面积2万亩,亩纯收入超千元的高效益农田达17.8万亩。1995年,全市高效益农田增至3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达6.6万亩,地膜蔬菜面积3.2万亩。城西万亩连片日光温室示范区和环形白色走廊已具规模。
77.藁城境内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哪些?
藁城农作物可分为三大类:
粮食作物 主要有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稻谷、高粱、豆类及秋杂粮等。其中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为传统种植品种。
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为大宗,另还有小面积的芝麻、油菜、麻、烟叶及药材等。
瓜菜作物 主要品种有西瓜、甜瓜、黄瓜、西葫芦、番瓜、北瓜、冬瓜、甜椒、辣椒、芹菜、香菜(芫荽)、菜花、西红柿、洋白菜、大白菜、葱头、大蒜、油菜、韭菜、茴香、根达、莴苣、土豆、豆角、菠菜、茄子、葱、甘蓝和萝卜等。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产生了哪几位“农民育种家”?
藁民从事种植业历来有选用良种的优良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出现了多位“农民育种家”。他们培育的种子为藁城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63年,宜安村于墨林试验成功“顿水顿火甘薯育苗法”,1965~1969年试验成功“一父本多母本配制玉米杂交种”方法,并以此法培育出玉米单交种“69-17”、“69-22”(太行白)。小麦品种“新54”亦是于墨林选育的。1969年于墨林和系井农场李振桥、胡更书、顺中村王德禄选育出藁麦2号和藁麦1号,1975年被河北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定名为冀麦1号、冀麦2号,为河北省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1976年,于墨林培育出稳产高产冬小麦新品系5032(命名为冀麦27号)、7001、5002、5015、5016、5023,通过河北省审定。90年代初期,梁家庄村郝满圈选育出梁麦2号等品种,推广了一定面积。
79.藁城主要农作物是如何进行品种引种和改良的?
藁城农民历来有选用良种的优良习惯,民间曾流传“谷留大穗,麦留短杆”、“百里换谷必有福”等谚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对棉花、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品种多次进行引种和改良。
棉花 在民国时期引种美国棉花的基础上,1950~1955年引进推广“斯字4B”、“斯字2B”,1958年推广普及“岱字15号”、“石短5号”,1968年引进“徐州1818”、“南通5号”等新品种。1975年引进“科选2号”,1980年引进“鲁棉1号”,1983年发展到18万亩。1983年引进并推广“冀棉7号”,1994年引进抗虫棉。
小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植的多是农家品种,1950年引进蚰子麦,1953年推广“石特14号”,1955年引进“西北五四麦”,1964年省作物所培育的“石家庄五四麦”、“石家庄五二麦”在县内普及。1974年开始推广自己培育的“藁选1号”、“藁选2号”和“冀麦1号”新品种,到1976年全县播种45万亩。1978~1980年引进推广“冀麦7号”、“泰山5号”和“津丰1号”,1985年发展到27万亩,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面积最大、当家时间最长的小麦品种。1985年引进“冀麦36”、“冀麦24”,进入90年代后引进品种逐渐增多。当前主要种植“冀麦38”、“5418”等千斤品种。
玉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植的玉米农家品种有小黄玉米、小白玉米,5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了“华农2号”,“大白马牙”、“二马牙”、“金皇后”等,1964年开始试种和推广玉米双交种“农大7号”、“农大4号”。1974年引进推广“白单4号”、“群单105”等,由单交种代替双交种。1982年全县普及以“聊玉5号”为主的高产品种。亩产高达400多公斤。80年代后期掖单系列品种如“掖单4号”、“掖单2号”、“掖单51号”等在全县推广。90年代又推广了“掖单20”、“鲁原单14”等高产品种。
80.藁城选育的小麦品种有哪几个曾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小麦育种在藁城起步较早。在70年代就选育出了藁麦1号、藁麦2号,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2400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初选育的藁麦4号和7810小麦品系,远销湖南、湖北、陕西、山东及冀中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80万亩。其中7810品系被山东省齐河县科协引进,改名为齐8410,经过参加省区域试验,被山东省品种管理委员会审查评为认定品种,1995年3月在全国第二届优质面包专用品种鉴评会上,与8810-2-2、8901-11-14一起被评为国家优质面包专用小麦品种。
1998年,藁城市将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优质麦8901-11-14(藁麦6号)作为当家品种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推广。该品种是1991年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有关科研单位协作,通过远缘杂交、复交和系圃选择育成的优质品种,其加工和营养品质等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81.藁城何时结束宫面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藁城宫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来一直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地区。但作为宫面原材料的小麦,因当地小麦品质不佳,而多从国外进口,对国际市场有较大的依赖性。为改变这种状况,藁城市农科所、农技推广中心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小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协作,于1991年培育出8810-2-2、8901-11-14两个小麦优良品种,面筋和蛋白质含量达到15%以上,高出一般小麦品种2~3个百分点,其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均达到国家优质麦标准,符合宫面生产用麦的要求,从此结束了宫面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82.藁城何时起开始使用农业机械?今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有多少?
50年代初期,县内农用动力机械开始应用。1953年始有2台柴油机用于农田灌溉,同期使用的还有手动喷雾器。1955年始有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犁用于耕田作业。1956年始有24、23行稻麦播种机、4行棉播机和大型脱粒机,同年开始在毛庄、兴安等村使用联合收割机(康拜因)收打小麦。1969年后始有东方红-20、东方红-12、河北-12等小型拖拉机,1970年始有农用载重汽车。此后小型拖粒机开始大量使用,1971年始有机动喷雾器和喷粉器,1974年始用180型稻麦割晒机(1978年改为185型),1975年后12行小麦播种机推广应用。
至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轧花机和弹花机1949年前已广泛使用。1954年至1955年始有铡草机、磨面机和剥绒机,1958年始有碾米机和粉碎机,1961年始有榨油机,1974年始有打浆机。
上述农机器具,有的已淘汰,或终止使用。
70~80年代,为农业机械快速增长阶段,藁城撤县设市后的198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增至53.6万千瓦。
至200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万千瓦。计有大中型拖拉机1940台,小型拖拉机9869台,排灌动力机械(电动机、柴油机)51369台,农用水泵18262台,机动脱粒机4826台,载重汽车3658辆,机动喷雾(粉)器2208部,碾米磨面机3956部,轧花机148部,榨油机1119部,小麦联合收割机1400台,农用运输车4200辆,农用三轮车4.2万余辆。如今,藁城机耕率、排灌机械化、农业运输机械化均达99%以上。
83.藁城农民挥镰割麦的历史何时结束?
藁城市常年种植小麦在56万亩左右。80年代以前,农民一直沿袭用镰刀收割小麦的传统方式。每到夏收时节,农村男女老少,忙碌不堪。进入90年代,藁城农机事业发展迅猛。从1994年开始,全市平均每年增加2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5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至199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各种农机具约有6.5万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分别达1415台和1696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大市”,实现了从种到收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结束了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的历史。如今,除一些狭小坑洼不平之地块外,市境内98%以上的麦田已实现了机械收获。
84.为什么说藁城是鸭梨之乡?藁城鸭梨有哪些特色?
藁城境内盛产鸭梨,且栽培历史悠久,素有“鸭梨之乡”之美称。因所产鸭梨多由天津口岸公司经营出口,又统称“天津鸭梨”。
藁城鸭梨栽培地区,主要分布在滹沱河及其故道上的小常安、贾市庄、北楼、兴安、张村、廉州、岗上、西四公等村镇,面积达十几万亩,形成了连绵百里的大梨园。
藁城鸭梨皮薄肉细,清香脆甜,色泽金黄,外型美观。其生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滹沱河及其故道的沙质壤土,土质松散,通风透气,土中含磷、钾、锌、铁,营养成分丰富。阳光照射充分,昼夜温差较大,促使梨树形成强大根系,加快生长,极利于果实积累糖分,形成了藁城鸭梨独有的色、味、形具佳的品质。90年代梨农依靠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曾创下单株年产1000公斤的高产纪录。
85.藁城市引种推广的新优特及无公害梨果市场状况如何?
无公害梨(鸭梨)于90年代后期在藁城境内开始发展,因对梨树进行无公害管理而称之。西四公村曾建成1000亩无公害优质鸭梨示范园。该梨果个头硕大,呈金黄色,品质优良。每到丰获季节,便被外地客商以高出普通梨果7、8倍的价格抢购一空。2000年,全市无公害梨种植面积扩至5600亩。同时对旧果树实施“高接换头”技术,在市境内先后引进推广了市场俏销的黄冠梨、新星、七月酥、水晶梨等6个优质梨品种。上述品种果型美观、无锈斑、果肉甜美,每公斤价格高达3.6元,且供不应求。如今黄冠梨种植已达上万亩,年产量15万公斤,销路通畅。
86.藁城市冷藏业何年兴起?全市冷库数量及贮藏量现状如何?
藁城果品资源丰富,果品贮藏保鲜增值,是县(市)内果农传统经营套路。60年代前,果农沿用传统贮藏方式—土窖贮藏。每窖贮量不过500公斤,只有少数窖能贮至春节,一般烂果三成以上。据1976年统计,全县果区建有土窖1000余处。70年代中后期,梨果产量大幅上升,国家投资在梨产区兴建一批地下或半地下式通风库,库容增至10万公斤,大的如小常安、黄家庄、后营、大常安和马邱等果园的通风库,贮量达100万公斤。至80年代初,藁城共建有大型通风库25座,连同小土窖、沟藏,总贮量1500多万公斤。
1978年国家拨款在藁城火车站南侧建造第一座外贸冷库,可贮存1500万公斤鲜果。1983年,外贸冷库几名合同工辞去公职,自行研究设计,在倪家庄建成一座小型简易冷库。与此同时,后营村11户果农将半地下式通风库改造成机械制冷冷库。两库当年分别入贮鲜梨20万公斤和10万公斤,贮到翌年4月,好果率达95%,一年赚回建库投资。由他们的带动和县政府的扶持,藁城农民迅速掀起集资建冷库热潮。1985年建成68座,1988年272座,总贮量达8300多万公斤,形成较大规模的产地冷库群。后营村一个村冷库数达50多座,占地面积与全村居住面积相当。至2000年,全市已建起大小冷库805座,贮藏(果蔬)能力达2亿多公斤,冷库数量和贮藏量均居全国县级区域之首,成为闻名全国的果品冷藏基地和购销专业市场。
87.藁城市冷藏业的经营体制是怎样的?
于80年代起步的藁城冷藏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经营体制大致有5种形式,即国营、市办集体、村办集体、联合体和个体联户经营。其中个体联户经营占97%。联户经营一般以参股方式联合,股东推举能人管理冷库,机构简单,没有非生产人员,自负盈亏,利润分成。90年代中期,市办集体、村办集体和联合体冷库也都采取定额承包的形式,由一个或几人联合承包,除按规定向单位或村委会上交承包金以外,和其它个体冷库一样,有完全的自主权,购销业务自行安排,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88.藁城市出口蔬菜基地面积今达多少亩?出口产品有哪些?
90年代后期,藁城市依托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其中出口蔬菜对外贸易逐年扩大,其品种由最初的萝卜、蒜米发展为腌渍蔬菜、速冻蔬菜、鲜菜、脱水蔬菜等四大类30多个,出口产品主要有:蒜薹、红辣椒、速冻草莓、腌渍蒜米、萝卜、黄瓜、尖椒、香菇、辣椒叶等。1999年全市出口蔬菜基地面积达5000亩,包含出口大蒜基地(主要用于加工蒜米、蒜薹)、日本四叶黄瓜基地、日本理想大根、青首大根萝卜基地、辣椒基地、草莓基地等。
为保证出口蔬菜适应国外市场需要,其种子及栽培、加工技术均从国外引进,由外方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实施无公害化栽培管理,产品受到了外商的青睐。
89.藁城市规模较大的特色蔬菜基地今有几个?
在90年代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且效益比较明显的特色蔬菜基地有:以南营镇为中心的2.5万亩大蒜基地,以岗上镇为中心的万亩中棚甜椒基地,以贾市庄镇为中心的大中小棚黄瓜基地,以丘头镇为中心的大棚西红柿、黄瓜基地,以常安镇为中心的万亩地膜芸菜豆、甜椒、西葫芦基地,以高科技园区为中心的鲜洁特菜、礼品菜基地。
90.藁城甜椒出口始于何时?
藁城甜椒出口始于90年代初。几年内,经过推广优质品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实施产品深度加工技术,甜椒品质提高,国内外销量逐年增加。1992年全市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4500万公斤。在甜椒生产基地乡镇,兴建了一个速冻蔬菜厂和两个脱水蔬菜厂。1994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鲜椒产量1亿公斤,出口鲜椒40万公斤,脱水椒块10万公斤,盐渍红皮椒块30万公斤,创汇500万元。藁城甜椒除在内地销售外,主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90年代中期,藁城市一举成为河北省出口创汇最多的甜椒基地。
91.你知道藁城市从事温室蔬菜生产最早的示范户是谁吗?
岗上镇西辛庄村农民郝国发是藁城市从事温室蔬菜生产最早的示范户。其自80年代中期起步,连续11年实现高产高效益,连续4年被高邑县聘为温室蔬菜技术员,为高邑县发展温室蔬菜做出了贡献。他家建有永年式日光温室4个,面积1.35亩。西红柿一大茬—夏季架芸豆是其试验成功的高产高效模式之一。以1994~1995年为例,跨年育苗种植西红柿和架芸豆,两茬合计亩产1.59万公斤,亩产值3.19万元,亩成本3000元,亩纯效益2.89万元。1995年郝国发被河北省“白色革命”计划办公室授予金棚奖。
92.藁城农村地膜覆盖和一膜两用新技术何年试验成功?
1983年,藁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成功《地膜覆盖和一膜两用新技术》。经对138.3亩小麦试验产量统计,地膜覆盖小麦比不盖对照亩增产一百至一百五十多公斤,增产幅度为30%~40%;再用地膜覆盖棉花,亩增皮棉十公斤左右。
地膜覆盖小麦和一膜两用技术的试验成功,对小麦高产,晚麦均衡增产,冻害减产年稳产及促进秋季增产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扩大覆盖、复种指数,增加农业效益,也是一突破性开端。省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宣传报道,省科教电影制片厂还拍成电影科教片进行推广。
93.藁城第一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何时成立的?
1986年,藁城第一个农民技术专业协会—大同蔬菜协会成立。该协会是一个农民自我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初创时拥有会员20人,主要分布在东邑、西辛庄等几个村。大同蔬菜协会集培训科研、试验引进、示范推广、物资供应、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经过10年发展,其年供应鲜菜、细菜达3万吨,畅销北京、天津、石家庄及东北等地,会员已涉及6个地区7个市18县,并常年向外地输出技术顾问14人。第一任理事长郝国法指导的高邑县连移庄村建起的温室大棚,5年时间仅此一项使该村人均增收2400元。该协会曾多次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光临指导并接待外宾参观,其技术规程被省电影公司、省电视台拍摄成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科教片,向全省播放。
至1995年,全市农村已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20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协会75个,养殖业协会62个,农产品加工业协会55个,运输业协会14个,其它协会3个。在专业协会中有经济实体的11个,协会固定资产总额185万元。各协会不受区域限制,对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防疫灭病、产品销售、加工等综合性服务,解除了农户在发展高效农业上缺信息、缺技术、缺服务的实际难题。专业农协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4.藁城畜禽种类主要有哪些?
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等,其中骆驼在市境内已罕见。
家畜家禽品种主要有猪、羊、鸡、兔、鸭、鹅、狗、猫、貂等。其中猪、鸡、羊数量最多。
95.藁城境内喂养动物的饲草饲料有哪些种类?
饲草包括天然饲草、农作物秸秆和树叶等。①天然饲草。市境内种植业发达,且有“三河一故道”及林间隙地,杂草、野菜资源丰富,主要有苦荬菜、小蓟菜、灰菜、马齿苋、沙打旺、小冠花、菅草、野豌豆、苜蓿、扫帚苗、马唐草、狼尾草及一些水生植物等50多种。这些青饲草叶绿素、维生素及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适合养殖家畜、牲口等食草动物。②农作物秸秆。粗饲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农作物秸秆,玉米、小麦、谷子、豆类秸秆及花生蔓、山药蔓等均是优良饲草。小麦、花生、大豆、谷类作物其粮食和秸秆产量的比例为1∶1,玉米为1∶2。1983年曾在九门搞科学饲养肉牛试点,将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或粉碎作饲草,牲畜喜食,营养成分高,成本低廉。③树叶。因境内优质牧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收获量大,树叶只被用作辅助饲草,主要有榆叶、槐叶、杨叶、梨树叶、苹果叶和杏桃叶等,利用率仅5%。
饲料主要有饲料粮、混合饲料和动物性饲料。①饲料粮。藁城属产粮区,一般年份用作饲料用粮1 .5~1.8亿公斤,其中以玉米、高粱、山药等为大宗。②混合饲料。1977年县饲料公司建起混合饲料加工厂,当年向农村供应用麸皮、玉米面、草面、鱼粉、骨粉按配比加工成的猪、鸡混合饲料2400吨,混合饲料开始在全县(市)推广。之后又相继开发了配合猪饲料、鸡饲料、牛饲料等十几个新品种。③动物性饲料。境内主要有几家饲料加工厂生产的羽毛粉和骨粉等。
96.乌克兰优质牧草何时落户藁城?
1999年5月,由市农业开发办公室、农业高科技园区联合开发引进的鲁梅克斯、克孜连克和希尔非亚3种乌克兰优质牧草在藁城正式落户。
上述牧草的显着特点一是产量高,每公顷产量达100吨以上,是玉米秸秆产量的6倍;二是营养高,其粗蛋白含量达30%~36%,含有动物所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三是生长环境适应性强,耐旱涝,能在摄氏正负40度环境下存活,一次种植多年生长,返青早,好管理;四是除牛、羊、猪、鸭、鸡、兔等畜禽均可食用外,鲁梅克斯还能加工成十几道美味菜肴。除此,对于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等,亦能起到积极作用。
97.藁城何年发生过严重的猪传染病?
1956年水灾后,猪传染病在全县流行。以猪肺疫、猪水泡病为多,严重的有锁家寨、土山、南营三个大队,共死猪970头。北汪大队2个月内死猪200头,占猪存栏的64%。1957年又大面积流行,到3月15日,全县死猪15000多头。猪瘟,久有流行,死亡率高,旧疫点复发较多。1957~1962年,年年流行,尤以1961、1962年最为严重,蔓延185个大队,猪死2万多头。1964年猪瘟得以控制。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在1956年大面积流行,之后仅有零星发生。口蹄疫,为偶蹄兽传染病,猪发病最多。1979~1980年县境内860头猪患口蹄疫,死25头。
进入80年代,随着科学饲养和防疫灭病知识的普及,加上对外购畜禽的严格检疫,猪及其它畜禽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
98.藁城养牛业现状如何?
牛在藁城历史上以使役为主。1979年后逐步走向役、肉兼用,时境内以冀南黄牛为最多。1985年牛存栏1.6万余头。1993年藁城市被列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市(县),自此全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养牛生产。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养牛大户每养一头牛给予500元的贴息贷款;优先提供饲养场地,免征土地占用费,成半征收土地管理费;平价供应青贮氨化用尿素、薄膜等物资;畜牧部门无偿为养牛户提供技术服务等。1995年,市内建成养牛集中区4个,存栏50头以上规模牛场15个,养牛专业村15个。是年全市牛存栏11万头,出栏肉牛23万头,牛肉和鲜牛奶产量突破8万吨。曹家庄是藁城有名的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实行小规模、大群体发展养牛生产的典型村。该村1390人,1994年养牛319头,出栏肉牛760头,年饲养量达1079头,仅养牛一项全村纯收入就达30余万元。因奶牛饲养效益好,市场稳定,9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奶牛养殖热。1998年,全市奶牛存栏达2.5万头,年产鲜奶4.7万吨,建成丘头、南营、九门奶牛基地3个,50头规模奶牛场15个。2000年,全市牛存栏12.5万头,其中奶牛3.15万头。
99.藁城养鸡业现状如何?
藁城养鸡历史久长。旧时农户养殖的家禽家畜中,当属鸡类为最多。因散养,其品种较杂乱。以前多养柴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引进九斤黄、芦花、白洛克、红育、尼克、星杂等品种。80年代初县内出现养鸡专业户。1985年全县鸡存栏152万只,其中70%为杂交鸡。
藁城农村大规模养鸡从1987年开始。此后养鸡专业村和养鸡专业户逐年增多。经过10余年的发展,至90年代后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蛋鸡生产大市(县)。1998年,全市蛋鸡存栏2590万只,出栏1130万只,禽蛋总产13万吨,养鸡产值6.6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56%。是年,全市已建成养鸡专业乡镇4个,专业村40多个,1000只以上的专业户1.4万户,专业化已达95%以上,养鸡已实现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问前苏联期间曾介绍了黄庄妇女家庭养鸡百万只的经验,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藁城市养鸡业分为两种模式,即小规模、大群体的黄庄模式和集约化生产的慈邑模式。在养鸡行业,市畜牧部门曾先后推广了288、尼克、巴布考克、星杂579、京白系列、伊沙白、海赛克斯等国内外名优高产量鸡品种20多个,全市优种鸡普及率达95%以上。90年代中后期,藁城已难以消化境内产量巨大的鲜蛋,为此畜牧部门建成了黄庄、只甲、贾市庄、董家庄4个大中型批发市场,个体购销网点300多个,上联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下联千家万户,日吞吐鲜蛋400吨以上。如今,全国各地驻藁城市收购站点有100多个,产品远销山西、内蒙古、河南及南方各省,成为国内最大的禽蛋生产购销集散地。
2000年,全市鸡饲养量达3338万只。
100.藁城养猪业现状如何?
藁城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习惯。猪为农户饲养繁育的主要家畜种类之一。80年代以前,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社队虽建有集体养猪场,但规模较小。其品种有本地黑猪、长白山、新金猪、约克夏、巴克夏、北京黑等。1985年全县(市)建有猪品种改良点21个,基本实现了“三化”养猪,即“母猪本地化,公猪优种化,育肥杂交一代化”,是年猪存栏28.8万头。1987年藁城被列为河北省养猪基地县。此后全县(市)养猪业发展迅猛,使境内丰富的粮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期间,在进行品种改良的同时,畜牧部门曾推广了以速育肥为主的科学养猪法,实行“一推三改”,即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改稀喂为干湿喂,改坑圈为平圈,改敞圈为塑料暖棚圈。缩短了育肥期,达到了降耗增效,提高出栏率之目的。1995年,全市生猪存栏43万头,出栏肉猪67万头,猪肉总产4.9万吨。1998年,全市生猪饲养量增至160.4万头,建成养猪基地乡镇3个,专业村35个,千头以上猪场20个,500头猪场50个,100头猪场100多个,形成了规模饲养与千家万户饲养并举的局面。
90年代后期,为适应市场和百姓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市畜牧部门先后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建成了西昌达、林园、廉州英发盛达、梅花绿野、红星等7个瘦肉型良种猪繁育场。1999年良种基础母猪存栏2400头,向社会推广良种母猪近万头,母猪配种和养猪生产实现良种化。
2000年,藁城生猪饲养量142万头,年内出售和自宰肥猪82.9万头 。生猪存栏59.3万头,每农户平均3.4头。
101.藁城养羊业现状如何?
藁城养羊业过去处于养殖业的从属地位,饲养量较小,品种主要有山羊和绵羊。历史上曾引进大尾寒羊、小尾寒羊、白无角山羊、青山羊和奶羊等优良品种。多以圈养或牵牧,靠近“三河一故道”村庄也有成群放牧。1985年全县羊存栏3万只。90年代后,羊肉市场看好。受市场的拉动,藁城市开始引导农民大规模发展养羊生产。同时,适合本地生长且饲养效益很高的鲁西小尾寒羊亦在藁城落户,受到农民青睐。1995年,全市羊饲养量达23万只,羊专业村4个。柳树宅村曾于1993年筹措资金20余万元,三下山东购回种羊300多只,并聘请技术人员驻村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几年的繁殖饲养,1999年存栏1500多只,出栏2万多只,成为全市闻名的小尾寒羊饲养专业村。
2000年,全市出售和自宰羊14.4万只,羊存栏20万只,羊跟猪、鸡等一样,已成为藁城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藁城珍稀动物养殖业现状如何?
90年代初期,新兴的珍稀动物养殖业在藁城境内应运而生。饲养品种主要以狐狸(蓝狐、银狐)、梅花鹿、鳖、肉鸽、鹌鹑为主。1994年市畜牧部门与东北特产研究所建立业务联系,两年内帮助农民引进种鹿、种狐2000余只。1995年全市养鹿户有4户,饲养梅花鹿297只,建起规模养狐场3个,狐狸存栏4500只。至1998年,藁城珍稀特养动物生产从无到有,先后建成吴村铺、兴安、角中、岗上、陈家庄、双庙、北尚庄、东街、孟村、黄庄等规模养狐场10个,鹿场6个,肉鸽场1个,鳖场1个,小型饲养户100多个。是年,全市种狐存栏16470只,出栏38875只;种鹿1532只,出栏245只;肉鸽存栏5000只,出栏10万只;鳖存栏1万只,出栏6万只。特养总产值达5000万元。
103.藁城禽蛋交易市场的规模有多大?
藁城市禽蛋市场,位于只甲村和北龙宫村南,正深、藁新公路交叉路口四周。市场于1987年起步并逐步建设起来,至2000年已投资1600万元,占地200亩。该市场以只甲路口为轴心,向周围辐射5至10公里左右。市场附近百余个村庄有养鸡户17000多户,鸡存栏达3000多万只。市场不但购销本地的禽蛋,邻近县市和保定、衡水、沧州、邢台等地的禽蛋也蜂拥而至,禽蛋远销两广、两湖、云贵、四川、山东、山西、内蒙、东北三省和京津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经深圳、香港转口贸易到东南亚各国。2000年成交量23万吨,成交额达9.3亿元。
如今,藁城市禽蛋市场已成为集交易、饲料、防疫、兽药、通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市场,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并被河北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大市场之一。
104.藁城旧时传统的手工业有哪些?
据台西商代遗址发掘出土的冶铜、酿酒作坊、陨铁嵌打等文物证明,早在商代中期,藁城的手工业生产如竹木、漆器、制陶、冶铜、纺织、酿酒等已有相当发展,其工艺颇有造诣。明朝以后,县内民间主要有酿酒、挂面加工、磨香油、制作宫灯、铁器铸造、烧制砖瓦、裁缝编织刺绣等行业。至民国时期,除上述传统手工业外,诸如轧花、土织土纺、漂染、造纸、印刷、制陶、化工作坊、锻造修配、木器制作、制糖、榨油、粉条糕点制作等遍及城乡。产品大致有:酒类(黄酒、烧酒、白酒)、挂面、宫灯、香油、糖果糕点、纸品、砖瓦盆罐、土布、水车、犁铧、铁锅、碱、硝、肥皂、颜料、火柴、印刷品、绣品、编织品、服装鞋帽、家具等。1937年日军侵占藁城,实行政治经济封锁,多数手工业者畏于形势歇业。抗战胜利后,手工业在人民政府支持下恢复发展,并逐步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家庭工副业和乡镇企业。
105.藁城乡镇企业今有哪些名优产品?
90年代,藁城乡镇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主要有奥星牌酱油、米醋,蓝天牌环保设备,名乐牌瓷砖,同乐牌木质地板块,龙宫牌宫面,星球牌转椅,神州牌家具,古廉春牌淀粉等。
106.藁城“三宫”是指什么?
“三宫”是指藁城传统的名特产品:宫面、宫灯、宫酒。
宫面 系藁城传统名特面食品,风味独特。该产品以优质小麦面粉、香油、淀粉为主要原料,经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有营养、杂粮、风味三大系列。其配料考究,制作精细,营养丰富,具有条细心空、耐煮不糟、汤清面秀、嚼有口劲等特点。宫面原为手工挂面,生产始于唐贞观年间,经无数次工艺改进,当时即已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清代曾连年进贡朝廷,被列为宫廷御膳佳品,称之为宫面。20世纪50年代,藁城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宫面传统技术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始恢复和发展宫面批量生产。1960年县粮食局建成第一家挂面生产厂(后改为宫面厂),产品主要销往石家庄。80年代粮食局宫面厂、外贸局宫面厂等厂家相继扩建和新建,并相应发展起4000多个宫面加工专业户,基本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宫面生产体系。为实现传统宫面营养化、多样化,还研制出了鸡蛋、荞麦、牛奶、辣椒、西红柿等不同基料适宜于孕妇、儿童、老年保健的宫面新品种20余个,深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藁城宫面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宫灯 屯头宫灯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见到工艺精湛的灯笼爱不释手,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中,屯头的灯笼自此得名“宫灯”。其工艺世传而不绝。
自1981年开始,屯头村宫灯老艺人李老硕再展其技,与村民一起,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研制开发。当年该村制作宫灯户发展为150个,以后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至90年代初期,屯头村形成宫灯生产专业村。如今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从事宫灯生产经营,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对。其品种主要有圆宫灯(门灯)、六角宫灯(室内灯)、走马灯、花灯四大系列,规格齐全。小的如一个核桃,大的像一栋房子。屯头宫灯以其独特工艺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还出口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宫酒 汉光武刘秀即位后,藁城名酒“浓香醴”被选为宫中专用,“宫酒”因此得名。1973年县酒厂科技人员总结挖掘传统工艺,加以先进酿造技术,研制出现代“浓香酒”,后又开发出“精艺浓香”、“特制浓香”。90年代初,在浓香酒的基础上,又开发研制出“宫酒”,使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再现人间。“宫酒”采用优质红高粱为原料,小麦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清蒸清烧,泥窖发酵,分级贮存,精心勾兑而成,形成了“清亮透明,甜香爽净,醇厚优雅,回味悠长”之独特风韵,为河北省十大文化名酒之一。
107.藁城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有哪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90年代末期20年间,藁城乡镇企业(含乡镇办、村办、联合体、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某行业从业人数、户数、人均收入分别占本村劳动力总数、总户数、人均收入50%以上的专业村。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一定规模的有北营服装加工,丽阳育种及奶牛养殖,大同家具,台西制鞋及冶炼,故献制蜡,西里村球粒加工,固德地毯,蔡家岗盒子板经营及养殖,高庄面粉及榨油,韩辛庄织布,黄家庄、后营、大常安、小常安林果产贮,塔元庄印刷,故城冶炼,贤庄纸边,九门养牛、屠宰及加工,崔家庄针织加工,杨家寨糖稀生产,南洼、北高庄、南董、五里庄花卉苗木生产,屯头宫灯,双庙、岗上、南营、西辛庄、寨里、南孟、北洼、阜阳、丘头等蔬菜种植,柳树寨养羊,童家庄、梅花、西马村南街、梁家庄养猪,黄庄、张家庄、南乡、南董养鸡,东蒲城、北小屯白条鸡加工等专业村。
108.藁城市个体私营企业有什么特点?
90年代,藁城市个体私营企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至90年代末期,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形成了以化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轻纺、金属加工、交通运输七大主导行业。规模企业明显增多,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企业52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13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个。二是工业小区建设日臻完善。市内先后建设良村、贾村、龙宫等市级工业小区,其中良村区1992年列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它市乡村三级工业小区已发展至22个,进区企业7000余家,缓解了个体私营企业“低、散、土”的现状。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多。涌现出南孟农副产品加工厂、九门清真肉食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四是项目开发力度不断增大,投资环境进一步宽松,招商引资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累计招引项目119个,到位资金设备计2.1亿元,占市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9.6亿元的22%,其中80%是个体私营企业。五是制约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个体私营企业依据本身实际,不断制定完善人才流动制度,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至2000年,藁城个体私营企业已引聘各类人才460名,其中有高级职称者80名,中级职称者108名。
109.藁城县(市)内第一座变电站何年建成投运?
1953年,为保证军事用电,从石家庄东郊电厂至表灵架设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继而建起县内第一座变电站——表灵变电站(主变500KVA),并于1954年投入运营。该变电站原属驻藁部队,1957年归属藁城管理。在运营中,由于经常超荷,故于1959年10月增容为1800KVA,开始向县城供电。1962年扩建增容,将1800KVA主变换为3200KVA。由于用电量的迅猛增加,1993年8月,表灵变电站迁入新址,增容扩建为5000KVA,又于1995年1月再次扩建增容1台3150KVA,总容量8150KVA。负责供应城关镇(今廉州镇)西部村庄及当地驻军用电。
110.藁城何时开始用上电?何年实现村村通电?
1956年5月,第一条6千伏配电线路由表灵变电站架到县城,首先装备县第一轧花厂电力轧花机。1957年1月25日县城首次通电,有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等69个单位开始用电照明。1958年1月城关镇(今廉州镇)北马村通电,成为农村用电的开端。1959年掀起全民办电热潮,电力事业发展很快。60年代初,学校、商店及城镇居民全部实现电灯照明。1963年,全县29个公社244个大队,基本形成纵横交错的配电网路,实现了村村通电。
111.藁城今有变电站多少座?
从1953年建起藁城第一座变电站(主变500KVA)起,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2000年,全市共建有变电站12座。其中:110KV变电站3座,主变6台,总容量189000KVA;35KV变电站9座,主变17台,总容量90700KVA。这12座变电站分别是:藁城110千伏变电站、良村110KV变电站、张家庄110KV变电站、表灵35KV变电站、大同35KV变电站、刘海庄35KV变电站、西庄35KV变电站、南董35KV变电站、增村35KV变电站、正公35KV变电站、城东35KV变电站、岗上35KV变电站。
112.藁城电力分配情况今如何?
办电初期,藁城用电量较少,1957年只有39.9万KWH。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用电量逐年增加。1965年达2723.6万KWH。至1987年,全县(市)用电量增至17900万KWH,比1957年增长了381倍,比1965年增长了4.6倍。
2000年,藁城城乡用电量为92753万度。其中农村(含农林牧渔水利、乡镇工业、生活用电及其它)用电量41141万度,占用电总量的44.3%;市区用电量37407万度,占用电总量的40.3%。其中工业用电36073万度,生活用电1183万度;其它用电14205万度,占用电总量的15.4%。
113.藁城城乡普遍用上自来水是什么时候?
1949年前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均取自井水,卫生条件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多利用水压抽水机(简称压水机)取水。在县城,进入60年代,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各单位开始自建水塔及附属设施,为有关用户供水,但无统一管理。1981年,城区建立自来水供应站,供水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农村亦开始以村庄为单位自建大容量水塔,并配备附属设施,铺设供水管道至每家每户及各用水单位。村民生活用水自来水化变成现实,使用多年的压水机渐趋淘汰。
1984年,全县城乡居民普遍用上自来水。
114.藁城境内的砖井何时被淘汰?
砖井是在古代土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前,砖井就已遍布藁城全境。县城以北井深3米左右,大约20亩耕地1眼井。县城以南井深6米左右,大约30亩耕地1眼井。1949年全县有砖井2.46万眼,灌溉面积74.57万亩。后逐年增加,1957年有2.97万眼。以后随着机井的发展,砖井数量逐年减少。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快,砖井逐渐干涸,70年代开始在砖井内下管打机井。至1982年藁城县境内砖井全部被淘汰。
115.藁城境内渠水灌溉何时停止?
藁城自古已开始利用渠水灌溉农田。至民国34年(1945),境内有干、支、斗、毛4级渠道,控制灌溉面积5万亩。民国37年,境内已有9条支渠通水浇地。1953年石津总干渠修至藁城、晋县后,晋藁渠从石津总干渠直接引水,自此支渠能够常年灌溉。1963年渠水浇地面积达15.8万亩。是年发生洪涝灾害,地下水埋深由5米抬高到1~3米,渠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越来越严重。1965年盐碱地面积扩大到5.94万亩,粮棉产量逐年下降。为此,县人委作出“停渠改井”的决定,除南分干渠外,只保留了七、八、九支和兴安支4条支渠。1968年县内设七支、八支和兴安3个支渠委员会,1984年解散。此后南分干由紫城配水站管理,支渠和斗渠由受益单位管护。1985年底境内支渠全部停灌。
116.藁城境内曾使用过的提水器(机)具有哪些?
藁城境内提水器具,最早为商代中期的陶罐和木桶。以后发展为用辘轳提水。民国初年始有水车提水灌田。民国19年(1930)以前,水车皆为木制,后逐步演变为铁制水车,至1950年全部改用铁制水车,提水方法主要靠人推、牲畜拉。1955年水车最多达到2.59万架。1977年全部淘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50年代初,县内已开始有动力机械和水泵,如1.8千瓦、2.57千瓦、3.68千瓦、7.35千瓦柴油机,柴油、煤汽两用机等。1955年后增添立式5.88千瓦煤汽、柴油两用机、立式3.68千瓦锅驼机、5.88千瓦卧式锅驼机,并配给3英寸水泵数台,与动力机械配套使用。1958年全县各公社都有了不同型号的提水机械。到1960年共有柴油机、汽油机、锅驼机、煤汽机、电动机及各种规格离心泵3719台。70年代国产1105型柴油机、X195型柴油机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其它机型。后电动机、柴油机、水泵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地下水位下降,1980年提水机具开始更新换代,一部分深井泵代替了离心泵。1985年,全县共有离心泵、深井泵、潜水泵1.3万台。配套动力有柴油机1.5万台、电动机1.35万台。至2000年,全市排灌用电动机及柴油机达5.14万台,农用水泵1.83万台。
117.藁城境内的机井是何时开始兴建和发展的?
机井是50年代开始兴建的。1954年秋,兴安村胡雁雨农业社在大口砖井内呈三角形锥了深度分别为6米、15米和24米左右的3个井眼,下了直径0.3米粗的木管,用柴油机和动力水车配套抽水,自此县内机井建设普遍展开。1958年在“机井化”战役中,各公社“集中扣网,昼夜突击”,全年打井1780眼,井深皆在15~40米之间。1963年机井增至3025眼。以后水位逐年下降,又开始在大口砖井下竹管、木管和陶管作泉眼。1964年试打成功水泥管井。按照“停渠改井”要求,1966年将3.43万亩渠浇地改为机井灌溉。1971年机井增到5796眼,灌溉耕地80余万亩。翌年大旱后,地下水位由以前20天降1米,到1976年缩短为8天。为此,1977年开始打深井,更新浅井,修复旧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打井积极性高涨,机井数量猛增,1985年县境内共有机井14337眼。其中深井(150米以上)10眼,中井(100~150米)5448眼,浅井(少于100米)8879眼。单井负担耕地58亩。至2000年,市境内共有机井16091眼,单井负担耕地51亩。
118.藁城水(航)运历史有多长?
滹沱河横穿藁城市境中部,境内长约29公里,是古代水运航道。西汉时曾于此河“置蒲吾渠漕船”,此后历代有商船顺流行水。上行拉纤趋太行,下行扬帆达天津。
民国37年(1948),石德铁路恢复通车,藁城车站以东腹地县区的物资,大都由藁城站转入滹沱河航运。藁城为滹沱河上一个重要码头,50年代中后期航行在滹沱河上的船舶尚有200余艘,县城码头日约发船50艘,运量550吨左右。这些船只有当地的排子船,也有下游各县的帆船、槽子船等。运输货物大多是煤炭、粮食、石料等。
1955年天津航运局在藁城设立内河航运站,业务量增大。每天发往深泽、安平、深县等地的船只约有80艘,年运量近4万吨,为滹沱河航运史上最兴盛时期。境内沿河主要渡口有县城、只照、大章、高庄、四公、西里村和冯村等。1958年后,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河水开始常年干涸,航运业务遂告终结。
119.1958~1981年藁城曾出动多少民工赴外地修建水库?
自1958年3月至1981年春,藁城县先后出动民工5.49万人次,参加了岗南、黄壁庄、横山岭和陡河水库的修建工程施工。其中,1958年10月出工1.3万人修建岗南水库。1959年10月出工2.8万人修建岗南、横山岭、黄壁庄水库。1974年5月出工2900人修建黄壁庄水库。1976年9月出工2.7万人抢修陡河水库,修复主坝693米,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民收秋种麦、盖简易房屋。1981年春出工4000人,修建黄壁庄水库。
120.在20世纪,藁城境内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藁城境内的交通,除了石德铁路、沧石公路外,其余均是普通的人行小道及田间土路。其窄小且弯曲不平,行、运皆不便。那时自行车和机动车辆稀少,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木制独轮手推车和畜力双木轮大车,载运能力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内的交通运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50年代末期,人们走了几千年的“羊肠小道”大多被平掉,代之以村村相通的土公路和田间大道。运输工具也由木轮手推车改为双胶轮的小拉车,木轮大车也开始“胶轮化”,自行车亦逐渐增多。至70年代,公路主要干线开始铺设油面,四轮小拖拉机开始取代马拉大车,客运汽车也开始在主要干线上运行,只是车次较少。时手推车、小拉车、畜力大车等仍在继续使用。80年代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柏油公路四通八达。摩托车、三轮车、大小拖拉机、货运客运汽车、面包车、小轿车等各种机动车辆及自行车遍及城乡。人力畜力车已渐渐落伍,其利用范围因越来越小而趋于淘汰。
121.藁城货运汽车今有多少辆?
70年代以前,县境内公路货物运输主要依赖马车。1976年前后淘汰马车,改用汽车运输,县内一些机关厂矿和农村集体开始购置汽车或拖拉机,以解决自需。1978年藁城农用载重(货运)汽车已有36辆。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汽车增多,运输业异军突起。1985年全县载重汽车增至1036辆,货运量达60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2200万吨公里。
至2000年,藁城货运汽车拥有量为3658辆,总吨位约1.7万吨,运力充裕。有800多辆货运汽车长期在外驻地运输。从车辆结构看,个体、联合体货运汽车达3100余辆,占总量的85%,是河北省个体货运车辆最多的县(市)之一。
122.藁城客运状况如何?
藁城交通发达。早在民国17年(1928)石沧公路就开始有长途客运汽车(木炭车)通过县境,但数量和班次甚少。新中国成立后,客流范围增大,过路客车增多。1965年石家庄运输公司始在境内设站办理客运业务,自县城至石家庄每日往返2个班次,从石家庄经藁城至贾市庄每日往返1个班次。70年代又逐步开辟通往小果庄、梅花、小常安和丽阳等客运路线。1984年9月,石家庄市增设直达县城招待所的206次公共汽车客运路线,日往返15个班次。1985年县境内开辟客运路线16条,停车站点65个。
藁城市1995年实现村村通客车。1999年,市内营运客车增至200余部,客运线路发展到20条,全市城乡已形成纵横密集的客运交通网络。藁城至石家庄的206路客运班车有130部,平均10分钟就有一趟班车开往省会石家庄。另外,出租轿车亦由80年代后期的10辆发展到260辆,车型由过去的夏利、征天逐步更新为桑塔纳。作为市区和乡村公共交通的补充,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倍受乘客欢迎。除此,众多从事短途客运的三轮摩托车遍及城乡,其运行灵活,租费低廉,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弥补了汽车客运之不足。
藁城是河北省东部衡水、沧州地区和天津市、山东省部分地区进入石家庄市的必经之路。如今长途客运车辆每天有约600辆途经藁城,沟通了与津、鲁及冀东区域的联系。同时,随着石黄高速公路的开通,高速客运开始兴起。
123.藁城境内的第一条正式公路何年修筑?
民国10年(1921),民国政府交通部修筑沧州至石家庄铁路,路基筑成后,因无资铺轨,经整修后于民国17年(1928)改为公路,借用通行汽车。该公路从藁境中部横穿而过,成为藁城第一条正式公路。其自王家庄东入境,西至良村出界,全长27.5公里。它的通行,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官马大道。抗日战争期间,沧石公路藁城段曾铺筑了中间三米宽的砖路面。1968年又首先改建成渣油(沥青)路面,开创了藁城修建次高级路面的先例,80年代初期,沧石公路(含藁城段)改建为路面宽12米路基宽15米的高级公路,其质量标准和通行能力大大提高。
124.藁城境内沥青路面的修建是从何时开始的?
藁城境内沥青路面的修建,是1968年首先在沧石路开始的。是年,石家庄地区交通局决定将沧石公路所经正定、藁城、晋县等路段改建为沥青(油渣)表面处治。藁城县境段施工里程为26.5公里,设计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两侧埋设路缘砖、灰土层厚18厘米,油面厚2.5厘米,油石比为5.5%,人工拌合铺装。经过3个多月奋战,于是年12月竣工通车。此后于1971年和1973年又将正深公路和藁范公路改建为黑色渣油路面,这是藁城修建黑色渣油路面的开始阶段。1976年开始改建县社公路,至1981年,全县沥青路面里程已达176公里,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时全县28个公社已有25个通了油路,基本实现了县社道路油面化,且大都通了班车。
125.藁城市何年实现村村通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藁城境内公路里程仅26.5公里。1975年开始进行县乡公路油面化普及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公路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境内公路纵横,四通八达。1985年全县28个乡镇普遍通了油面公路,总长达209公里,但大部分为三、四级的次高级路面。时村村通公路的乡镇有3个。藁城1989年撤县建市后,至1995年7年间新增公路556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增至815公里。1995年市境内240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路面结构逐步改善,公路等级不断提高。
1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境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的公路绿化活动是哪一年?
公路绿化,既可稳定路基、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舒适行旅、美化路容,又有利于安全、增加收益。藁城公路绿化,大致可分为栽植成林、培育管理和更新换代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藁城县路旁植树多为群众自发行动,品种不一,大小悬殊,成活率低,时不称其为绿化。1958年,县政府发动机关团体干部职工和沿线群众在沧石路上普植树木。苗木各自筹集,品种有榆、杨、槐、柳等,由养路工区分段派人掌握。此次公路植树虽作了统一安排,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统一品种,植树质量不高,成活率较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第一次大规模的公路绿化活动。后几经规划和普植,至70年代已初具规模。1976年后,随着县乡油路飞速发展和对原有公路的改建,对旧有树木普遍更新,使公路成网树成行。
127.藁城境内滹沱河上最早的桥梁何年建造?
古时,县境内滹沱河上“有津渡而无桥梁”。民国2年(1913),城内秀才贾老子在城北兴建草木桥一座,是为滹沱河上藁城境内最早的桥梁。时桥梁结构简单,一排两根木桩,桩顶架设横梁,纵向铺木杆或木板,再铺秫秸,挤紧之后覆盖粘土压实。桥面宽约3米,长约120米。因其简陋,经不起汛期洪水冲击,一般都是冬架夏拆,桥位根据河床变迁因地度势而定。虽此,亦不失为境内南北交通之咽喉。
1949年后此桥先后由“桥委会”和公路管理站管理。后由于控制了水患,不再年年拆除。1977年重建,下部结构为四排桩木支架,3米等跨48孔,上部铺设纵横梁,再垫柴草压土碾实,桥面宽5米,总长164米,两端引道长200米,设计荷载8吨。1985年藁无公路滹沱河段建起漫水路面,历时72年的滹沱河草木桥被拆除。
128.藁城何年结束境内滹沱河上无大桥的历史?
藁城境内滹沱河上自古无大桥,自民国初年始搭建简易木桥,但不能抵御汛期河水冲击。1985年修建了藁无线滹沱河漫水路面,亦只能维持小水流量情况下的通行。1998年9月,作为石港高速公路藁城西连接线的滹沱河大桥开工兴建,于翌年11月竣工通车。该大桥全长1055米,宽12米。其南连307国道和石黄高速公路,北接机场路、省道正饶线和正定民航机场,使几大公路干线相互沟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机场路滹沱河大桥的建成,结束了藁城市滹沱河上无大桥的历史。其不仅方便了交通,且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129.藁城今有多少座桥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公路交通,改造旧桥,架设新桥。随着科技的进步,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施工工艺等均有新的发展,一座座新桥,坚固而壮观。
石津渠藁城境内今有永久性桥梁30余座,即良村桥、岗上桥、台西桥、内族桥、故献桥、陈一桥、陈一新桥、彭家庄桥、南墩桥、尚书庄桥、五里庄桥、梨园庄桥、梨园庄石津渠灌溉桥、西城街桥、南关桥、四明街桥、东城街桥、北尚庄桥、毛庄桥、郭庄桥、郭庄跌水桥、兴安桥、贾村桥、正公桥、正公新桥、南朋桥等。境内滹沱河上有滹沱河大桥、南大章滹沱河漫水桥、市区北滹沱河漫水桥等。石德铁路线藁城段今有大中型立交桥6座,即良村立交桥、北马立交桥、通安街立交桥、四明街立交桥、东城街立交桥、正公立交桥。
130.藁城何时实现乡乡村村通电话及村村通邮?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藁城农村仅部分区公所装有电话单机6部,各地联络甚为不便。1956年春,开始架设县城通往各乡的电话线路(与有线广播同线),同年9月,藁城县29个乡实现乡乡通电话,电话单机增至37部。并设南董、南孟、倪家庄、南营四个电话交换点,各配备中天30门落地式磁石交换机1台。是年12月,实现村村通邮,投递工具均为自行车。1959年,全县农村通信网形成,222个大队(不含并县后的栾城、无极部分)均通了电话。时话机主要是铁壳塔式和方形摇把机。
131.藁城县城何时启用自动电话?
1978年7月,藁城县城电话自动化土建工程动工。12月19日,藁城市话自动化设备割接开通,投入运行。自此,县城磁石电话全部改为自动拨号电话,将原磁石交换机更新为HJ905-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电话机亦全部更换为国产号盘机。
132.藁城何时开办长途电话和电报业务?
民国11年(1922),藁城始装电话。时仅为军政部门服务,不为民众所用。民国20年(1931),藁城县长途电话管理所成立,开始办理电话业务。时长途电话机械设备只有一台磁石座机,程序古老简陋。1957年,县邮电局配备日本造莫尔斯人工发报机1台,开始对外办理电报业务。杨俊花为第一任报务员。
133.藁城市电话号码何时由6位升至7位?
1978年12月,藁城磁石电话改为自动拨号电话后,电话号制为3位。1991年9月,藁城市引进的3000门程控电话割接开通,电话号制升为6位。1994年5月22日零时,藁城长市农话进入了省会石家庄本地电话网。包括农村电话在内的全市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启用石家庄区号“0311”,原区号“03217”同时废止。标志着藁城市通信能力达到了国内
先进水平。
134.藁城市程控电话何时开通?
程控电话交换机是由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的微机主机、打印机和软件等形成的程序存储控制交换机。其电话具有接续速度快、性能多样、方便灵活、声音清晰等优点。藁城邮电局从1989年开始,经过两年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1991年9月15日零时,从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引进的DMS-10型3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在藁城正式割接开通投入使用。至此,于70年代上马的400门(1982年增容至800门)纵横制交换机宣告退役。这是河北省继宣化、涿州、青县之后第四个开通的县级程控电话。
到1993年7月,全市28个乡镇、240个村全部用上了数字程控电话,并具备了国内、国际电话直拨功能,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的县(市)。
135.藁城市公用电话始于何时?承办哪些业务?
1991年藁城始有公用电话(有人值守)。主要设置于繁华街道、车站、商场、医院及其它公共场所,供流动人员使用。承办业务以用户发话为主,亦办理传呼和代传业务。其安装数量随业务量急速上升而逐年增多。此外,更为方便的无人值守IC卡电话于1999年开始亮相城区街道,主要适用于用户发话。至2000年,全市(城乡)公用电话已达678部,其中IC卡电话197部。
136.藁城市电话普及情况如何?
截至2000年,全市电话装机总量为81476部,电话普及率10.8%(部/百人)。其中市区19861部,普及率26.4%;农村61615部,普及率9.1%。全市已拥有221个百部电话村,占全部村庄的92%。其中500部以上的电话村44个,1000部以上的电话村6个,分别是贾市庄、黄庄、屯头、兴安、丘头和徐村。
137.藁城辖区共有几个邮政编码?其使用范围如何划分(乡镇区划截至1995年底)?
邮政编码即用户通信地址的数码代号。1980年7月,开始在全县宣传并推行邮政编码制度。后因各地条件不一,方法简单,一度停止执行。1990年藁城又恢复实行,强制寄信函书写邮政编码。
藁城市辖区共有6个邮政编码,其范围如下:
052160
廉州镇、张村乡、兴安镇、北楼乡及朱家庄、顺中、杜村、东邑、小丰、故城、庄合、双庙、故献、台西、内族。
052161
西四公乡、南董镇、九门乡、韩家洼乡、只都乡、张家庄镇及南孟镇的小吴村、杜家庄、西凝仁、南凝仁、北汪、新凝仁。
052162
贾市庄镇、刘海庄乡、小常安乡、倪家庄乡及梅花镇的尚庄。
052163
南营镇(不包括顺中)、梅花镇(不包括尚庄)、木连城乡(不包括朱家庄)、马庄乡及丽阳镇的徐村、曹家庄、水范寨、周家庄。
052164
前西关乡、刘家佐乡、增村镇、梁家庄乡、大丰化乡及南孟镇的南孟村、北堤里。
052165
丘头镇、大同镇(不包括东邑、杜村)、丽阳镇的丽阳、靳庄、堤上、岗上镇的岗上、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138.藁城从什么时候开始利用沼气?
沼气能用以做饭和照明,是一种新能源开发项目。1974年,县科技部门曾在中照、孟村等村进行沼气池建造实验。后池型几经改造和完善,逐渐向科学适用方向发展。1979年前建造的沼气池,因结构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大多报废。1980年县新能源办公室在北楼村试制成功水泥预制构件沼气池。1981年开始推广全国统一池型“ZC-813型”全水泥三结合沼气池。1982年仅南黄家庄就建“ZC-813型”沼气池109个,后增至240个,成为闻名原石家庄地区的沼气村。1985年全县(市)累计建造沼气池3154个,其中推广“ZC-813型”沼气池414个。后由于液化石油气的普及和有较充足的电力供应,沼气发展渐缓。90年代后期,为减少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市内又出现“沼气热”。2001年,全市利用沼气的农户达4000个。
139.液化石油气何时进入藁城百姓家庭?
藁城县(市)民使用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始于1978年,由燃料公司经营。1980年于城北滹沱河南岸设液化气供应点,气源来自石家庄17所和石家庄炼油厂(厂址丘头)。时有80个用户。后随着用户的逐年增多,1984年初建立液化气供应站,年经营气150吨左右。1985年经营量增至200吨(其中平价气150吨,议价气50吨),用户达1724个(多在城镇)。每瓶气(15公斤装)价格4.65元,议价9元。因液化气具有方便、快捷、污染小、省时省力等诸多优势,而渐渐取代居民家庭中的煤炭和柴草。80年代后期,液化气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但用量较小。90年代中后期,液化气在城镇居民家庭中已基本普及。据调查统计,2000年,藁城96%的城市住户和8%的农村住户使用液化气。用户年均液化气使用量在150公斤左右。
140.藁城市首台自动柜员机何时开通使用?
1999年1月,标志着银行科技化程度的首台自动柜员机(ATM)在建行藁城支行开通使用,这是该行实现储蓄业务全省通存通兑后,为方便信用卡、储蓄卡持卡人,推出的一项现代科技产品。
自动柜员机(ATM)是现代化科技与银行服务的结晶。它可提供取款、转账、查询和修改个人密码等多项综合服务,全部过程均由持卡人自己在ATM上完成,安全方便。由于ATM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又称“不关门的银行”,深受民众欢迎。至2001年,除建行外,市工商行、农行等金融系统均已开通柜员机。
141.藁城农民首次出国考察为哪一年?
1984年7月28日~8月11日,小常安乡(今常安镇)大常安村党支部书记马常春、后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小水、贾市庄镇马邱村党支部书记赵银海应邀参加河北省农业厅赴日友好参观团,到日本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历时15天,为藁城农民首次出国考察。
142.藁城市与菲律宾哪两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999年9月22日,藁城市分别与菲律宾三宝颜市、苏禄东Q市签署协议,缔结为友好城市。
90年代,藁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本地投资办厂,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藁城市与三宝颜市、苏禄东Q市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后,不断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143.藁城市内开展了哪些保险业务?
藁城于1951年开办保险业务,翌年县保险公司开办了企业财产、运输工具、旅客意外伤害及农村牲畜等险种,1959年“大跃进”时期停办。1981年恢复保险业务,开办企业财产、机动车辆2个险种。由于赔款及时兑现,保险信誉提高,保险事业发展迅速。1984年后陆续开办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保险、团体人身保险、麦场火险、家财保险、自行车保险、养老金保险等十几个险种。
至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藁城市支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藁城市支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寿险藁城支公司已开办了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运输工具险、农业险、责任险、寿险以及康宁终身、家庭幸福等30余种人身意外、养老、医疗和少儿保险业务。是年承保金额566696万元,保费收入5137万元,支付赔偿金额1145万元。
144.河北省第一个“保险乡”是指哪儿?
是指原藁城县岗上乡。
实行改革开放后,藁城县(市)保险事业迅速发展,集体和个人保险业务不断增加。1984年岗上乡(今岗上镇)企业财产、家庭财产、机动车辆、大牲畜、养鸡业等全部投保,成为全省第一个“保险乡”。在解决企业和家庭危难方面显示出了人民保险事业的优越性。
145.藁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如何改革的?
从1998年1月起,藁城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养老保险机制,即改变国家包揽养老金的做法,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单位按月工资总额的19%,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缴纳基金,以后个人缴费比例逐年增高直至和企业接轨。同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使在职缴费和工作人员退休待遇紧密相连,覆盖面比原来扩大了1倍,增强了社会保险功能。此外,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过去单位发放改为社会保险机构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性事务负担由此减轻。
截至2000年,全市有离退休人员4177名,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911人,企业2266人。参加养老保险人员共21000名,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000人,企业9000人。当年征集养老保险费3480万元,支付离退休养老金3133万元。
146.藁城市是如何进行企业改制工作的?
藁城市对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始于1995年。在改制过程中,按照“售股转制、规范运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坚持“股、并、卖、租、破”并举。一是职工买断企业净产,进行股份制改造,由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并按照《公司法》和有关文件规定管理企业。二是对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逐年增加非国有、集体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三是采用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为纽带对企业进行优势转换和组合,同时采取出售产权和兼并、依法破产等方式,完成对企业的改制。
截至1998年,全市工商企业已完成改制75家,其中涉及产权的达40%以上,共盘活存量资产8320万元。
147.藁城古县城的建设情况是怎样的?
藁城古县城为历代郡、州、县治所。明嘉靖《藁城县志》载:藁城旧城,周回仅3里,辟东西二门。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陈素以城卑狭难为守御,乃越旧制而拓修,城墙高3丈,厚2丈,增以瓮城,二门皆为砖石。东西建重楼三楹,左曰“东祚”,右曰“西城”。正德十五年(1520),西关居民繁庶,知县陈素衔旧城向西建新城,土筑城墙高3丈,厚2丈,新旧城周回7里86步。城周凿护城河,阔3丈、深1丈5尺,继立四门:东曰“岱瞻门”,西曰“太宁门”,南曰“嵩寿门”,北曰“恒镇门”。崇祯六年(1633),又于旧城南城墙辟南门,曰“重光门”。时藁城县城,门五桥四。后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十七年(1718)、同治二年(1863)、民国19年(1930)多次重修,加固城墙、城门,增设雉堞,挖浚城壕,栽柳植藕,城池宏丽而壮观。
148.90年代,藁城市区发展变化情况怎样?
80年代以前,藁城城区一直处于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1989年藁城撤县建市后,城区开始依照总体规划进行开发、改造和大规模建设。在90年代,城市建设社会总投资近6亿元,逐步建成了东城工业区、西城食品工业区、仓储区等工业区,东城、梨园、通安、武装部、商贸城等几个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住宅区及新华街百货市场、南城家具市场、蔬菜市场等几个繁华的商贸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东城、北马、良村3座立交桥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以东城街、廉州路、四明街、育才路为主的新建或改造的14条主要街道纵横交错,构筑起藁城市区的基本骨架。与1989年前相比,市区道路总长由23公里、面积25万平方米增至65公里、89万平方米,市区住宅总面积由10万平方米增至110万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5%以上,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由4平方米提高到21平方米。1992年南城区开发建设起步,如今南城区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业服务业兴旺发达,一派繁华景象。1999年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构筑占地18.36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藁城人民广场,是年9月交付使用,内有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音乐彩色喷泉及容纳千余人的演歌台。文化、商业、体育、游乐等公益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标准的儿童公园、滨河带状公园、水上公园、大型体育场、图书馆、商贸城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观,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3平方米,实现了“漂亮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为藁城进入“河北十强”,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优化投资环境,促进藁城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9.藁城市区今有多少条街道和巷道?
今有15条街道,75条巷道(包括里弄、胡同)。
民国时期,县城内分一、二、三、四、五、六、七铺街,均是弯曲狭窄的土路。50年代初期对各主要街道分别进行整修拓宽。1968年后相继修建了新开路、西大街、工业路、胜利路、新华街、北大街、体育街和南关街等。至1985年,县城已铺设沥青路面20条,混凝土路面14条,总长度1.6万米。
藁城市区15条主要街道分别是:四明街、东城街、新华街、西城街、南关街、昌盛街、通安街、站南街、文源路、市府路、胜利路、永安路、工业路、廉州路和育才路。巷道主要有:东平胡同、东四巷、四通巷、廉育胡同、廉才胡同、工纤胡同、繁荣路、健康路、工荣胡同、工华胡同、工委胡同、工强里、工兴里、两铺路、市南胡同、府平胡同、府东胡同、胜新胡同、胜商里、北门街、文闵巷、东胜巷等。
150.藁城市人民广场规模如何?
藁城市人民广场始建于1999年3月,位于藁城市廉州路东部,是石家庄最大的人民广场。其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花木品种共44种,硬化面积4.3万平方米。广场核心是占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彩色声控音乐喷泉,主喷泉孔喷射高度达38米,为河北之最。喷泉南面坐落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型石雕。北面矗立着展示城市发展远景的大型钢雕“都市畅想曲”,广场东南是高168米的电视发射塔,塔下是能容纳近千人的演歌台。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公共场所。
151.藁城市城区公交汽车何时开始运营?
1998年12月8日,由藁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与湖北省石首市富豪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联办的“藁城市城区公交汽车队”开始试运营,首期开通2条营运线路,投放CS660016座轻型客车16辆,从早七点至晚七点在市区进行营运。运行路线初定为1路车:起点西刘村—综合大学—北马—中医院—农机公司—法院—通安街—汽车站—西城街—胜利路—四明街—终点西刘村。2路车:起点火车站—汽车站—西城街—市府路—国税局—东宁路(化纤浆厂)终点。后调整运营线路,1路车起止点为南马村~化纤浆厂,主要站点有南马村、交警大队、通安小学、廉州路、通安街、汽车站、西城街桥、百货商场、商业大厦、人民医院、老干部局、交通局、化纤浆厂。2路车因故取消。
152.藁城如今开征了多少税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层次流通渠道。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1985年,县内实际开征有17个税种,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个人所得税、烧油特别税、建筑税、奖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至2000年,藁城开征的税种已有20个,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153.如今藁城城乡共有多少个集市?
1985年时,藁城境内有集贸市场37处,并建有专业市场4个,批发市场3个。至2001年全市有集市43个,农村集镇的集期(日)以10天二集为多。各集市的集期(农历)如下:
逢一、六为集期的有耿村、刘海庄、南营、岗上、九门、赵庄、韩家洼、增村。
逢二、七为集期的有兴安、大常安、梅花、故献、徐村、西四公、南孟、贤庄、杨马村。
逢三、八为集期的有角中、南朋、贾市庄、木连城、丘头、南乐乡、南董、黄庄、小果庄、大慈邑。
逢四、九为集期的有张名甫、马庄、大同、只都、东蒲城、梁家庄。
逢五、十为集期的有陈家庄、张村、倪家庄、屯头、丽阳、南洼、大丰化、前西关、塔头。
逢一、四、六、九为集期的有廉州镇(市区)。
154.藁城何时起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污染程度如何?
50年代前县内厂矿企业甚少,自然环境清新洁净。70年代后尤其进入80年代,藁城地方工业迅猛发展,各乡镇小造纸、小磷肥、小电镀等“五小”工业争相大上,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剧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1983年调查,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县化肥厂、造纸厂、纤维板厂、磷肥厂、淀粉厂等企业,日排放废水2万余吨,废气322万标立方米,废渣91吨。排入滹沱河、石津渠、回灌渠废水中的有毒物有酚、氰化物、砷、汞、硫化物、悬浮物、氨和酸等十几种,直接污染河、渠及地下水源,使县境内的地下水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废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粉尘等也对大气构成严重污染。尤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酸度高达5.1%,造成酸雨多降,使一些建筑设施腐蚀严重,农作物叶面萎缩,土质酸化,影响农业生产,且不断发生污染事故。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也使农产品如蔬菜、瓜果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县(市)环保部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逐年加大治理力度。至90年代末期,环境污染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
155.80年代初期,藁城曾更改了哪些公社和大队的名称?
1980年,藁城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地名普查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县内自然村落及经济、军事地名等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处理。1982年4月,县政府更改了2个公社和8个大队的名称。即将南洼公社更名为西四公公社,小果庄公社更名为刘家佐公社;兴安公社董家庄大队更名为南董家庄大队,小常安公社黄家庄大队更名为南黄家庄大队,城关公社李家庄大队更名为城李庄大队,梅花公社东善堡大队更名为东庄大队,西善堡大队更名为西庄大队,南尚庄大队更名为尚庄大队,高庄大队更名为南高庄大队,西四公公社高庄大队更名为北高庄大队。另外,将邱头公社的“邱”改为“丘”字,将小奉大队的“奉”改为“丰”字。同时恢复4个村庄的原名,即红星大队恢复为尚书庄,革庄大队恢复为郭庄,东方红大队恢复为王宫,文革大队恢复为双庙。
1984年,将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将大队改为村建制。
156.“七七”事变前的藁城第一名镇是指哪儿?
是指梅花镇。
1937年“七七”事变前,梅花镇有550多户,2500多人。镇周围筑有寨墙,四门洞开,镇内设有警察所、保卫社、民国小学。街市整齐,有布市街、棉市街、粮市街、牲口市街,还有明朝时期北京通往南京的跑马道街。各街道有较大的银号、棉店、粮店、煤店、药房、粉坊、染坊、轧花坊、饭铺、杂货铺、澡塘80多处,经常驻有平、津、保等大中城市的豪商巨贾,也有日本客商常来购棉,时为华北闻名的繁华富庶之商贸重镇,亦是藁城第一名镇。
1937年10月12至15日,日本侵略军在该镇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此后,繁华的梅花镇已是满目凄凉和荒芜。
157.韩辛庄为何又称“织布村”?
韩辛庄位于藁城市区西北10公里处,隶属南董镇。该村有300余户,1600多口人(1994年)。村内企业以私人织布厂居多,其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985年,韩辛庄被县政府命名为“织布专业村”。
韩辛庄“织布村”已有多年历史,这一带早就流传着“韩辛庄织布匠,南洼作花匠,西洼当木匠”之说法。从前,韩辛庄人把织布(土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用织布卖布换来的钱或粮食维持生计。该村岁数大的人大多有多年织布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韩辛庄于1957年办起了织布厂,成为当时村里唯一的副业。织布厂与国家订有加工合同,加工费收入归大队所有。各个生产队按规定从队里抽出一部分劳力(多为年轻妇女)轮流到织布厂做集体工,所挣工分记在小队的帐上,年终参加小队分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队织布厂由个人承包经营。此后,几个村民联合购置十几张织布机,办起韩辛庄第一家个体织布厂。在他们的带动下,该村出现兴建个体织布厂的热潮,厂房也由村内向村外扩展,规模逐步扩大。时全村有500多人从事个体织布行业,他们和北京、天津等城市及周围邻县的有关厂家建立了业务联系,销路畅通,经济效益可观。韩辛庄村人在长期的织布生产、销售中得到了锻炼,成为经商做买卖的行家里手。
韩辛庄织布业的经营与发展,增加了集体与个人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内新建了很多两层住宅楼,有的八间大瓦房一字排开,雕梁画栋,十分气派;有的织布户购置了拖拉机等机动运输车辆,产、销一条龙,促进了织布生产。如今,织布在韩辛庄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氛围,并成为该村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58.“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之说缘何而来?
位于藁城市区东南11公里处的耿村自明代形成村落,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王(耿再辰)死后葬于此地。为纪念耿再辰,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为耿王庙会。期间香火不断,并举行盛大规模的娱乐活动,民间艺人常来此献艺。其中跑马的、说书唱戏的等都来为庙会助兴。到20世纪50年代初,庙会上又增添了百货、布匹、牲畜、土特产等物资,香火庙会逐渐转为物资交流会。另外耿村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讲述及口头文学交流活动早已闻名遐迩。耿村民风古朴淳厚,自古就是东西交通驿站。自清康熙年间开始设立集市,工商贸易发达。那时,西自太行东麓获鹿县(今鹿泉市),东至衡水、德州、济南的大道穿村而过,昼夜马铃声不断。村中煤栈、布庄、饭铺、酒馆、杂货铺和客店林立,各地官人、艺人、商贾、平民等来往穿梭,街市繁华兴盛名噪一时。缘于此,旧时民间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之说。
159.旧时繁荣的梅花棉花贸易市场何时销声匿迹了?
梅花在藁城市区南17公里处,早在明代即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有粮行、花店、作坊、银号和当铺等270多家,尤以棉花交易闻名遐迩,云集山东、河南、天津等地棉商,为中国北方较大的棉花贸易市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该地农作物种植以棉花为主,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0%,其它是小麦和谷子。农民采摘棉花后,将籽棉加工成皮棉,然后到贸易市场出售,使该地逐渐形成棉花集散贸易中心。当时镇上有专门收购皮棉的商家约50家,其中大胜花店规模最大,买卖最兴隆。该花店占地4500平方米,常年雇用10名伙计,店主陈西庚和天津商人联手开办。棉花一般运到天津和济南,并大都出口日本。随着棉花交易的兴盛,其副产品棉籽亦大量交易到镇内40余家榨油房,百姓家均食用棉籽油。1937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入梅花镇进行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梅花惨案”,使繁荣富庶的梅花镇变得凄惨荒凉。此后日军在此地长期盘踞,大量农田荒芜废弃,棉田面积锐减,棉花交易市场和集市贸易随之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县成立棉麻经理部,梅花棉花交易市场自此没再兴起。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区情
经 济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44.藁城何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市之列?
1992年,藁城国民生产总值1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7亿元,财政收入60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3元,当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河北省“十强”县(市)行列。
45.藁城何年建成小康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藁城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5∶5.5∶2。“大农业、小工业”的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8.0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5.6亿元,粮食总产量5.53亿公斤,肉蛋奶总产量2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77元,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在河北省率先建成小康市。
46.为什么藁城有“河北粮仓”之誉?
藁城属太行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境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源丰富,水利条件好,80年代初即实现了旱涝保收。气候温和,日照适中,雨季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甘薯、豆类、鸭梨及四季蔬菜等,其中以小麦生产著称全国。小麦亩产和总产多年在河北省名列前茅。是河北省粮食主要产地,并列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素有“河北粮仓”之称。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工农业总产值最好年份是哪一年?
1999年,藁城市工农业总产值(90价)达1554121万元,人均2.08万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好年份。其中工业总产值130406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9%,农业总产值25005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1%。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272倍和18.4倍。
4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城乡居民储蓄最多的是哪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数很少,1954年全县储蓄存款余额仅16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事业发展很快,余额逐年增加。198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168万元,2001年增至417770万元,人均5575元。与1978年相比,存款余额增长了477.6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民储蓄最多的年份。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财政收入最好年份是哪一年?
80年代以前,藁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1989年仅3502万元。进入90年代,全市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治理税收秩序,着力培植税源,保证了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1994年突破1亿元,达1.13亿元。1995年增至1.58亿元,首次跃居石家庄各县市之首。1996年突破2亿元。1999年则突破3亿元大关,达3.03亿元,是1989年的近9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财政收入最好的年份。
50.2000年全市主要生产量如何?
工农业总产值 116.9亿元 日均3203万元
农业总产值 24.3亿元 日均666万元
工业总产值 92.6亿元 日均2537万元
财政收入 2.82亿元 日均77.26万元
面粉 57.9万吨 日均1586吨
饲料 38.2万吨 日均1047吨
服装 369万件 日均10110件
家具 12.56万件 日均344件
尿素 4.26万吨 日均117吨
水泥 18.6万吨 日均510吨
砖 41843万块 日均115万块
收获机械 6118台 日均16.8台
发电量 20244万千瓦时 日均55.5万千瓦时
自来水 1419万吨 日均3.9万吨
51.藁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有多少?
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增长114倍,比1978年增长27.5倍。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3.47亿元,占总额的61.5%;餐饮业2.8亿元,占12.8%;制造业4.65亿元,占21%;农业生产者及其它0.98亿元,约占4.7%。
52.藁城市何年被列入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
1998年4月28日,藁城市被列入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启动、重点支持的7个不同类型区之一。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国家“九五”期间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项目以实现农业持续高效为核心,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及创新为主线,建立以持续高效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以保证有限农业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使其在农业产业化生产高新技术应用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藁城市得到国家科学技术部、省政府和石家庄市政府每年500万元的重点资金支持,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河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集中技术投入,项目期限为5年。
53.藁城市何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市)?
1999年7月,藁城市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市)。
在90年代,尤其1995年以后,藁城市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先后建成了粮食、蔬菜、果品、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起了龙头经济组织31家,建有各类规模生产基地12个,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同时,加大禽蛋、蔬菜、果品三大批发市场建设,市场年交易额达12.4亿元,其中只甲禽蛋批发市场跨入“河北省十大专业市场”行列。仅几年时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54.2000年藁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据统计,2000年藁城农民人均纯收入3656元,是1985年573元的6.4倍。人均收入最高的镇(乡)是廉州镇,为3793元。其次是岗上镇,3791元。丘头镇3790元。人均收入最高的村是廉州镇北街、东街和南街,均为4530元,其次是梨园庄和城李庄,分别为4500元和4400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村则为3104元。
在全市239个村庄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有11个,3500元至4000元的有180个,3500元以下的有48个。按地域划分,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村多分布在市境中部、西南部及307国道、石德铁路两侧,收入较低的村多分布在藁城北部。
55.全市从事各主要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有多少?
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共38.65万人,从事各行各业劳动生产与服务。其中种植业有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工业企业11.8万人,占总数的30.5%;建筑业4.9万人,占总数的13%;运输仓储业3.65万人,占总数的9.4%;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5.1万人,占总数的13.2%;社会服务业0.41万人;教育文化艺术等事业0.41万人;外出做工的合同工临时工有1.4万人。
在各主要行业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在乡镇企业做工的人数占很大比重。若按产业划分,则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居首位,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第三。而在1978年,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的劳力有25万人,占当时全县(市)农村劳力总数的92%。
56.藁城粮食亩产何年突破千斤(市斤)大关?
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7.55万亩,耕地亩产仅100.5公斤。后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改土造田,推广良种,防治病虫,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粮食生产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197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8万亩,耕地亩产500.5公斤,一举突破千斤大关。
57.藁城秋粮亩产何年首次超千斤?
90年代初期,在玉米生产中,全市农村大力普及紧凑型高产优种,增加物质投入、种植密度和套种面积,推广高产配套技术。1991年,全市49.4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552公斤,首次突破500公斤大关。1992年,玉米平均亩产达620公斤,又突破了600公斤大关。1994年8月,原河北省副省长顾二熊将藁城市玉米高产经验概括为“藁城模式”。
58.藁城何年建成小麦千斤市?
1997年,藁城市冬小麦种植面积57.4万亩,总产2.88亿公斤,平均亩产502公斤,总产、单产双超历史,其中小麦单产居全省首位。建成了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小麦千斤市。
在此之前的1996年,藁城市农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在全面分析全市小麦增产潜力、障碍因素和技术途径的基础上,就确定了适合本市小麦生长条件的“足穗、增粒、攻粒重”的主攻方向。播种时,在选种布局上,实行“优选品种、优化布局”;开春后,在小麦施肥上实行“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粗化结合、平衡施肥”和“底足、中重、后补、分次施用氮肥”;在控制墒情及病虫草害防治上采用“足底墒、控前期、保证中期、重视后期、合理浇水”和“全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全程综合防倒”等关键先进增产技术,使小麦实现了高产和稳产。
59.藁城农业何年实现吨粮工程?
1987年藁城被列为国家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北省粮食生产基地。此后全市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水平,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普及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等高产技术,农作物连年实现高产、稳产。1992年,全市小麦亩产达430公斤,玉米亩产达620公斤,小麦玉米合计亩产达1050公斤,45万亩耕地亩产实现了吨粮目标,建成我国北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面积最大的吨粮县(市)。
60.藁城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何年突破1亿公斤大关?
藁城粮食商品率,1975年前保持在19%左右。向国家的贡献,随粮食产量的提高而逐年增多。1975年后,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都在5000万公斤以上。1982年,全县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121万公斤,首次突破1亿公斤。
就向国家贡献粮食而论,藁城自1953年到1985年累计提供商品粮15.5亿公斤,居河北省榜首。被列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
61.90年代初期河北省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是在藁城创下的吗?
是的。1989~1990年度,藁城市廉州镇南街村村民于文甫试种的利用ES化学杀雄配制的强优势组合化优1号小麦3.2亩,经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监收实打,亩产593.6公斤,创当年全省小麦最高生产纪录,获河北省农业厅颁发的高额丰产栽培一等奖。
1993年,藁城市在开发生产专用小麦过程中,推广普及了宫面、面包专用品种8810-2-2系列、PH82-2-2等,其中8810-2小麦经河北省农业厅监收监打亩产高达577公斤,名列全省前茅。
62.90年代中期藁城市的植棉大户是谁?
是王忠民。
王忠民,廉州镇人,高中文化。1985年复员退伍后,专心钻研农业技术,在“两高一优”农业上大做文章。1994年王忠民响应国家多种棉花的号召,将自己承包的109亩农田全部种上了棉花。经过精心管理,秋后平均亩产皮棉92.8公斤。他拒绝了不法商人高价购棉的诱惑,将收获的1万多公斤皮棉交售给了国家。亩均纯收入在1100元以上。他由此获得“藁城市植棉状元”、“石家庄市植棉状元”称号,同时还获得“1994年度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尝到植棉甜头后,1995年王忠民植棉面积发展到306亩。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1996年后全市涌现出了大批植棉大户。
63.自古至今,藁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何?
据史料记载,藁之官民地,明洪武初(1368)入于户部者107201亩。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尹耕核算可耕之地808969亩。到清朝,藁城原额地共558548亩,内除沙淤河陷,不能开垦无主荒地43225亩,实在征粮地515323亩。民国20年(1931)《河北省统计年鉴》记载,藁城田地面积有722648亩。其中农田648735亩,沙田55000亩,荒田13178亩,坟田5735亩。民国29年(1940)《中华民国29年度统计年编》记载,藁城有耕地面积807600亩。民国36年(1947)藁城进行土地改革,此后农民致力于开荒造田,1949年全县耕地增至936033亩。1958年后,修公路,建工厂及村镇基本建设,开始占用大量耕地,致使县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70~80年代,由于建设用地猛增及农村宅基地失控,全县耕地面积减至1989年的832206亩,40年减少10万余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2.8亩,减少到1.3亩。90年代,对土地实行强化管理,同时加大土地开发与复垦力度,耕地锐减趋势渐缓。2000年,藁城耕地尚有823532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1亩。
64.藁城何时进行土地改革,取得哪些主要成果?
1946年5月,中共藁城县委和正藁县委开始在解放区(老区95村,新区26村)开展土改运动。向地主富农夺得一部分土地和浮财,对无地、少地,无房、少房的贫苦农民,初步作了一些分配。但当时运动搞得不彻底,也有“过火”偏差。10月16日,中共藁城县委发出“关于发动群众执行新土地政策具体问题的指示”,中共冀中地委派来120名干部,同县区干部一起深入解放区和游击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纠正前次土改不彻底和“过火”问题。
1947年2月,藁城全境解放。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2月20日至翌年12月,土地改革在全县全面展开,期间建立贫农团,组织新农会。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房屋、牲畜等生产资料和粮食及钱物等浮财,分配给贫苦农民。据109个村统计,截至1948年3月,斗争地富1191人,交出粮食近20万公斤,房屋23400间,水旱车5500架(辆),牲畜3510头,元宝、银圆15000余块,及其它衣物、布料等。继而进行划定阶级成份和调整土地。对土地以人口进行平均分配,也给地主富农一份。1948年12月6日,县政府颁发土地证书,至此,土改胜利结束。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65.藁城如今有多少村庄人均耕地不足1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藁城县(市)耕地面积93.6万亩,绝大多数村庄的人均耕地面积均超过2.6亩。1958年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修筑公路、农村宅基地失控、村落的扩大、发展果园和各项建设用地的猛增,致使耕地总面积和各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资料统计,1980年,藁城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有15个,1990年增至27个,到2000年已超过60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25%。大多分布在藁境内石德铁路两侧、藁果公路机场路两侧等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镇企业发达的区域。而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亦有廉州镇北街(0.20亩)、南街(0.24亩)、城李庄(0.17亩)、梨园庄(0.27亩)、北尚庄(0.12亩)、南董镇南大章(0.45亩)、西四公(0.49亩)等7个村庄。这些村庄的耕地已大大低于人均1亩保命田的标准。
66.藁城市农业信息网站何时开通?
1999年,藁城市建立农业信息中心。是年8月,该中心在INTERNET上开通了藁城农业信息网站。其拥有自己独立的三级域名和网址,在因特网上发布有《藁城农业信息网主页》,设有“藁城市情”、“企业之窗”、“名特产品”、“农业技术”、“市场价格”、“供求热线”、“招商引资”、“政策法规”、“民俗风情”等栏目,成为藁城市第一家因特网站。该网站已与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微机互联网,及时搜集政策、市场、新技术、新成果等信息,用于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农业信息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全市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开始突破传统的传递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方向迈进。
67.藁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哪几个特点?
至90年代后期,藁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逐步扩大。1997年粮食、蔬菜、畜牧、果品四大产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4%。二是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建有各类生产基地12个,其中设施蔬菜、优质甜椒、肉蛋鸡、养猪、养羊、养牛、特种养殖等几大基地已初具规模,25公里环行闭合白色走廊(蔬菜温室)初步建成。蔬菜复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163万吨。建有果品冷库900多座,贮存量2亿多公斤。三是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在16个市级龙头企业中,乳制品厂已达到年处理鲜奶1500吨的规模,解决了400个奶牛饲养专业户鲜奶销售问题。外贸加工厂联合镇村发展望天椒种植基地1050亩,并与农户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确保农户每亩望天椒比粮食作物增收800元以上。四是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市禽蛋市场日销售鲜蛋500吨,年交易额达10亿元,被省政府评为河北十大市场之一。蔬菜批发市场已建成4个大棚交易厅,并投入使用。
68.藁城市是如何调整农业结构的?
藁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为实现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新跨越,90年代中后期,藁城对全市农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总的原则是:压粮、上菜、优果、扩畜牧。一是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等主导产业,建基地、抓龙头、拓市场,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搞好“种子”革命,以农作物、蔬菜及畜禽等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以农产品的特、精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1998年,藁城曾投资261万元建立了占地73亩的名特精品蔬菜示范区,至2000年全市已建成50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8个和百亩以上示范方13个。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兴安、增村、岗上、廉州四个特养基地。其中兴安特种养殖基地拥有蓝狐5000只,种鸽1.2万对,梅花鹿500头。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和14家外国涉农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全市建设了优质麦开发、腌渍菜出口、乳制品、民族特色食品、肉鸡、肉猪加工等10余个大型企业,并投入运营。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市涌现出各类农产品加工摊点2000多家,年产值达7.1亿元,创收3600多万元。四是推广先进种养模式。先后推广了果粮、菜粮、果菜、瓜菜等十几种间作套种模式。2000年初,全市多种多收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温室大棚面积增至6万亩,亩均效益9000元。新近推广的蔬菜立体栽培、配方施肥、红心鸡蛋等技术模式亦深受农民欢迎。五是在“一亩地上致富”。即通过改变种植习惯,优化种植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实现一亩地纯收入3000元以上。至2000年,全市建成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农田13万亩。
69.藁城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将全市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类型区?
90年代,藁城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根据各乡镇的自然基础、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农业类型区:
藁北六镇粮牧区 结合其畜牧养殖业优势,在种植业上重点发展粮饲专用作物品种,逐步形成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提高种植业的综合效益;
藁南中西部五镇一区粮菜牧区 突出发展优质小麦、玉米种植,以及设施蔬菜生产、贮存、加工;
藁南东三镇及滹沱河沿岸果油菜区 发展果菜套作、果油套作及蔬菜连作等种植模式,提高效益。
70.藁城何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具体情况如何?
基本农田是指满足规划年本地人口基本口粮需求和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棉、油及农副产品的定购任务必须确定的农田面积。为协调各种用地矛盾,有效控制和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1990年11月,藁城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到2000年藁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农田面积共688330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5.15%。保护区分为两个等级,其中一级保护农田为344824亩,占保护区面积的50.1%,二级保护农田为343506亩,占保护区面积的49.9%。在保护区总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577520亩,棉田面积57835亩,油料面积18065亩,瓜菜面积34910亩。此外,藁城市是鸭梨等名优特产地之一,还要保护73396亩的园地面积。是年,《藁城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全市开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综合管理手段,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切实加以保护。
藁城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后,从土地保护方面稳定了人心,有效地控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歪风,扭转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短期行为。
71.藁城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曾采取了哪几种土地流转形式?
在农村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解决土地经营中存在的诸多矛盾。90年代,藁城市根据不同类型村,采取了五种土地流转形式。
①两田合一制
即将原来的口粮田和责任田合二为一,统一划方连片,并分成粮食
种植区、棉花种植区、林果种植区、高效农田区、工商业区等区域,优先保证本村农户承包,也可跨村承包。不参与承包的农户,集体负责解决口粮,参与承包的农户负担农业税和征购任务,并按规定交纳一定数量的承包金。到1995年,实行两田合一制的有廉州镇北街、东街、南街、城李庄等村,流转土地8500亩。
②两田分离制
即将村集体所有耕地(含滩地)统一划分为口粮田和承包田两部分。口粮田按村合法人口平均分配,标准一般掌握在0.2~0.6亩;承包田按机井坐落,土地远近,土质优劣情况,以10~30亩为一方,通过评估,确定合理标的,公开、公平自愿承包。全市有2.4万亩土地使用这种办法。
③机动承包制
在安排好口粮田和责任田的基础上,集体划出一定数量的机动地,对机动地实行竞价承包,并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统一组织生产。1995年,藁城市南营、丘头等乡镇3.8万亩土地实行这种方法。
④股份合作制
由村经济合作组织牵头,采取反租倒包和吸收农户自愿入股等形式,兴办股份制合作农场,也可由农户间自愿结合,以承包田或资金,农用生产资料等入股,组成股份制合作农场。采用股份合作制组建的农场已有38个,占有2.7万亩土地。
⑤阶段承包制
也称季度承包。即将原承包户的土地自上年的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6月结束,承包时间8个月,连片种植一种作物,期满后土地仍归原承包户种植秋季作物。承包期间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由公证部门公证,采取这种形式实行规模经营的约有9800亩土地。
72.藁城农业有四大主导产业和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你知道吗?
90年代,藁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大主导产业和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大主导产业是:粮食、蔬菜、畜牧、果品。
十二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以南营为中心的2.5万亩大蒜基地;以廉州、南营、丘头、岗上四镇为主的3.8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即白色走廊);以常安镇锁家寨、贾市庄镇刘海庄和岗上镇双庙为主的1.3万亩甜椒生产基地;以廉州镇彭家庄村为中心的1000亩出口蔬菜(种植日本理想大根萝卜)基地;以贾市庄、南营、梅花、为主的1.5万亩菜花、葱头基地;以贾市庄、常安、廉州三镇为中心的3000亩秦椒基地;以南孟镇为主的2040亩望天椒基地;以廉州镇为中心的500亩出口黄瓜基地;以西关、增村、南孟三镇为中心的养猪基地,饲养量达42万头;以九门、张家庄为中心的养鸡基地,饲养量达1200万只;九门、南营、丘头的肉奶牛基地,饲养量达8万头;市特种养殖基地,鹿、狐狸、肉鸽养殖数量分别达到1000余头、5.5万只、3万只。
73.藁城新建成的市级高科技园区(示范场)有哪几个?
90年代后期,为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藁城市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一举建成了36个市乡科技示范园区。其中市级高科技园区8个,它们是: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优质麦产业化园区,节水降耗增效示范园区,优质果品园区,西关镇等三个万头优种猪示范场,南营镇马房奶牛示范场,张家庄七星养鸡示范场和兴安镇、吴村铺特种养殖示范场。各乡镇因地制宜、利用本地优势建设科技示范园区28个。上述市乡科技示范园区前后引进种植养殖示范新品种100多个以及新型高效栽培养殖技术,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
74.藁城市规划建设的“三区两带、五大经济走廊”是指什么?
90年代,藁城市在进行乡镇企业发展区域规划中,为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曾确立了“三区两带、五大经济走廊”新格局。三区即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贾村工业区、龙宫工业区,两带即沿307国道、正深公路两条经济带,五大经济走廊即通往邻县的5条公路(藁城段):藁范路(藁城至范庄)、藁赵路(藁城至赵县)、新藁路(新乐至藁城)、藁果路(藁城至小果庄)、藁无路(藁城至无极)。
75.90年代藁城农业曾实施的“3895”工程是指什么?
90年代,藁城市在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曾实施了“3895”工程,即建设三个类型区(中西部设施农业、三河一故道果品油料、北部粮牧综合发展区)、八个生产基地(张家庄、韩家洼优质粮食,刘海庄、北楼甜椒,滹沱河沿岸优质花生,小常安、贾市庄优质果品,大同、南营蔬菜,增村、梁家庄瘦肉型猪,只都、张家庄肉牛、蛋鸡,九门、丽阳肉奶牛)、九个龙头企业(粮油总公司和2个宫面厂、蔬菜运销公司、良种繁供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场、乳制品厂、罐头厂)、五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大同蔬菜、张村粮食、只都禽蛋、小常安果品、城内农贸)。
76.藁城农业“白色革命”始于何年?
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自1992年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以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白色革命”计划。在中西部大同、岗上、丽阳、丘头、廉州和南营等乡镇实施“白色”工程,推广日光温室、大中棚等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发展四季鲜菜生产。1993年,全市建有日光温室1.35万个,设施蔬菜面积2万亩,亩纯收入超千元的高效益农田达17.8万亩。1995年,全市高效益农田增至3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达6.6万亩,地膜蔬菜面积3.2万亩。城西万亩连片日光温室示范区和环形白色走廊已具规模。
77.藁城境内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哪些?
藁城农作物可分为三大类:
粮食作物 主要有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稻谷、高粱、豆类及秋杂粮等。其中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为传统种植品种。
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为大宗,另还有小面积的芝麻、油菜、麻、烟叶及药材等。
瓜菜作物 主要品种有西瓜、甜瓜、黄瓜、西葫芦、番瓜、北瓜、冬瓜、甜椒、辣椒、芹菜、香菜(芫荽)、菜花、西红柿、洋白菜、大白菜、葱头、大蒜、油菜、韭菜、茴香、根达、莴苣、土豆、豆角、菠菜、茄子、葱、甘蓝和萝卜等。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产生了哪几位“农民育种家”?
藁民从事种植业历来有选用良种的优良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出现了多位“农民育种家”。他们培育的种子为藁城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63年,宜安村于墨林试验成功“顿水顿火甘薯育苗法”,1965~1969年试验成功“一父本多母本配制玉米杂交种”方法,并以此法培育出玉米单交种“69-17”、“69-22”(太行白)。小麦品种“新54”亦是于墨林选育的。1969年于墨林和系井农场李振桥、胡更书、顺中村王德禄选育出藁麦2号和藁麦1号,1975年被河北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定名为冀麦1号、冀麦2号,为河北省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1976年,于墨林培育出稳产高产冬小麦新品系5032(命名为冀麦27号)、7001、5002、5015、5016、5023,通过河北省审定。90年代初期,梁家庄村郝满圈选育出梁麦2号等品种,推广了一定面积。
79.藁城主要农作物是如何进行品种引种和改良的?
藁城农民历来有选用良种的优良习惯,民间曾流传“谷留大穗,麦留短杆”、“百里换谷必有福”等谚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对棉花、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品种多次进行引种和改良。
棉花 在民国时期引种美国棉花的基础上,1950~1955年引进推广“斯字4B”、“斯字2B”,1958年推广普及“岱字15号”、“石短5号”,1968年引进“徐州1818”、“南通5号”等新品种。1975年引进“科选2号”,1980年引进“鲁棉1号”,1983年发展到18万亩。1983年引进并推广“冀棉7号”,1994年引进抗虫棉。
小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植的多是农家品种,1950年引进蚰子麦,1953年推广“石特14号”,1955年引进“西北五四麦”,1964年省作物所培育的“石家庄五四麦”、“石家庄五二麦”在县内普及。1974年开始推广自己培育的“藁选1号”、“藁选2号”和“冀麦1号”新品种,到1976年全县播种45万亩。1978~1980年引进推广“冀麦7号”、“泰山5号”和“津丰1号”,1985年发展到27万亩,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面积最大、当家时间最长的小麦品种。1985年引进“冀麦36”、“冀麦24”,进入90年代后引进品种逐渐增多。当前主要种植“冀麦38”、“5418”等千斤品种。
玉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植的玉米农家品种有小黄玉米、小白玉米,5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了“华农2号”,“大白马牙”、“二马牙”、“金皇后”等,1964年开始试种和推广玉米双交种“农大7号”、“农大4号”。1974年引进推广“白单4号”、“群单105”等,由单交种代替双交种。1982年全县普及以“聊玉5号”为主的高产品种。亩产高达400多公斤。80年代后期掖单系列品种如“掖单4号”、“掖单2号”、“掖单51号”等在全县推广。90年代又推广了“掖单20”、“鲁原单14”等高产品种。
80.藁城选育的小麦品种有哪几个曾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小麦育种在藁城起步较早。在70年代就选育出了藁麦1号、藁麦2号,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2400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初选育的藁麦4号和7810小麦品系,远销湖南、湖北、陕西、山东及冀中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80万亩。其中7810品系被山东省齐河县科协引进,改名为齐8410,经过参加省区域试验,被山东省品种管理委员会审查评为认定品种,1995年3月在全国第二届优质面包专用品种鉴评会上,与8810-2-2、8901-11-14一起被评为国家优质面包专用小麦品种。
1998年,藁城市将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优质麦8901-11-14(藁麦6号)作为当家品种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推广。该品种是1991年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有关科研单位协作,通过远缘杂交、复交和系圃选择育成的优质品种,其加工和营养品质等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81.藁城何时结束宫面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藁城宫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年来一直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地区。但作为宫面原材料的小麦,因当地小麦品质不佳,而多从国外进口,对国际市场有较大的依赖性。为改变这种状况,藁城市农科所、农技推广中心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小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协作,于1991年培育出8810-2-2、8901-11-14两个小麦优良品种,面筋和蛋白质含量达到15%以上,高出一般小麦品种2~3个百分点,其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均达到国家优质麦标准,符合宫面生产用麦的要求,从此结束了宫面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82.藁城何时起开始使用农业机械?今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有多少?
50年代初期,县内农用动力机械开始应用。1953年始有2台柴油机用于农田灌溉,同期使用的还有手动喷雾器。1955年始有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犁用于耕田作业。1956年始有24、23行稻麦播种机、4行棉播机和大型脱粒机,同年开始在毛庄、兴安等村使用联合收割机(康拜因)收打小麦。1969年后始有东方红-20、东方红-12、河北-12等小型拖拉机,1970年始有农用载重汽车。此后小型拖粒机开始大量使用,1971年始有机动喷雾器和喷粉器,1974年始用180型稻麦割晒机(1978年改为185型),1975年后12行小麦播种机推广应用。
至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轧花机和弹花机1949年前已广泛使用。1954年至1955年始有铡草机、磨面机和剥绒机,1958年始有碾米机和粉碎机,1961年始有榨油机,1974年始有打浆机。
上述农机器具,有的已淘汰,或终止使用。
70~80年代,为农业机械快速增长阶段,藁城撤县设市后的198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增至53.6万千瓦。
至200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万千瓦。计有大中型拖拉机1940台,小型拖拉机9869台,排灌动力机械(电动机、柴油机)51369台,农用水泵18262台,机动脱粒机4826台,载重汽车3658辆,机动喷雾(粉)器2208部,碾米磨面机3956部,轧花机148部,榨油机1119部,小麦联合收割机1400台,农用运输车4200辆,农用三轮车4.2万余辆。如今,藁城机耕率、排灌机械化、农业运输机械化均达99%以上。
83.藁城农民挥镰割麦的历史何时结束?
藁城市常年种植小麦在56万亩左右。80年代以前,农民一直沿袭用镰刀收割小麦的传统方式。每到夏收时节,农村男女老少,忙碌不堪。进入90年代,藁城农机事业发展迅猛。从1994年开始,全市平均每年增加2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5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至199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各种农机具约有6.5万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分别达1415台和1696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大市”,实现了从种到收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结束了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的历史。如今,除一些狭小坑洼不平之地块外,市境内98%以上的麦田已实现了机械收获。
84.为什么说藁城是鸭梨之乡?藁城鸭梨有哪些特色?
藁城境内盛产鸭梨,且栽培历史悠久,素有“鸭梨之乡”之美称。因所产鸭梨多由天津口岸公司经营出口,又统称“天津鸭梨”。
藁城鸭梨栽培地区,主要分布在滹沱河及其故道上的小常安、贾市庄、北楼、兴安、张村、廉州、岗上、西四公等村镇,面积达十几万亩,形成了连绵百里的大梨园。
藁城鸭梨皮薄肉细,清香脆甜,色泽金黄,外型美观。其生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滹沱河及其故道的沙质壤土,土质松散,通风透气,土中含磷、钾、锌、铁,营养成分丰富。阳光照射充分,昼夜温差较大,促使梨树形成强大根系,加快生长,极利于果实积累糖分,形成了藁城鸭梨独有的色、味、形具佳的品质。90年代梨农依靠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曾创下单株年产1000公斤的高产纪录。
85.藁城市引种推广的新优特及无公害梨果市场状况如何?
无公害梨(鸭梨)于90年代后期在藁城境内开始发展,因对梨树进行无公害管理而称之。西四公村曾建成1000亩无公害优质鸭梨示范园。该梨果个头硕大,呈金黄色,品质优良。每到丰获季节,便被外地客商以高出普通梨果7、8倍的价格抢购一空。2000年,全市无公害梨种植面积扩至5600亩。同时对旧果树实施“高接换头”技术,在市境内先后引进推广了市场俏销的黄冠梨、新星、七月酥、水晶梨等6个优质梨品种。上述品种果型美观、无锈斑、果肉甜美,每公斤价格高达3.6元,且供不应求。如今黄冠梨种植已达上万亩,年产量15万公斤,销路通畅。
86.藁城市冷藏业何年兴起?全市冷库数量及贮藏量现状如何?
藁城果品资源丰富,果品贮藏保鲜增值,是县(市)内果农传统经营套路。60年代前,果农沿用传统贮藏方式—土窖贮藏。每窖贮量不过500公斤,只有少数窖能贮至春节,一般烂果三成以上。据1976年统计,全县果区建有土窖1000余处。70年代中后期,梨果产量大幅上升,国家投资在梨产区兴建一批地下或半地下式通风库,库容增至10万公斤,大的如小常安、黄家庄、后营、大常安和马邱等果园的通风库,贮量达100万公斤。至80年代初,藁城共建有大型通风库25座,连同小土窖、沟藏,总贮量1500多万公斤。
1978年国家拨款在藁城火车站南侧建造第一座外贸冷库,可贮存1500万公斤鲜果。1983年,外贸冷库几名合同工辞去公职,自行研究设计,在倪家庄建成一座小型简易冷库。与此同时,后营村11户果农将半地下式通风库改造成机械制冷冷库。两库当年分别入贮鲜梨20万公斤和10万公斤,贮到翌年4月,好果率达95%,一年赚回建库投资。由他们的带动和县政府的扶持,藁城农民迅速掀起集资建冷库热潮。1985年建成68座,1988年272座,总贮量达8300多万公斤,形成较大规模的产地冷库群。后营村一个村冷库数达50多座,占地面积与全村居住面积相当。至2000年,全市已建起大小冷库805座,贮藏(果蔬)能力达2亿多公斤,冷库数量和贮藏量均居全国县级区域之首,成为闻名全国的果品冷藏基地和购销专业市场。
87.藁城市冷藏业的经营体制是怎样的?
于80年代起步的藁城冷藏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经营体制大致有5种形式,即国营、市办集体、村办集体、联合体和个体联户经营。其中个体联户经营占97%。联户经营一般以参股方式联合,股东推举能人管理冷库,机构简单,没有非生产人员,自负盈亏,利润分成。90年代中期,市办集体、村办集体和联合体冷库也都采取定额承包的形式,由一个或几人联合承包,除按规定向单位或村委会上交承包金以外,和其它个体冷库一样,有完全的自主权,购销业务自行安排,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88.藁城市出口蔬菜基地面积今达多少亩?出口产品有哪些?
90年代后期,藁城市依托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其中出口蔬菜对外贸易逐年扩大,其品种由最初的萝卜、蒜米发展为腌渍蔬菜、速冻蔬菜、鲜菜、脱水蔬菜等四大类30多个,出口产品主要有:蒜薹、红辣椒、速冻草莓、腌渍蒜米、萝卜、黄瓜、尖椒、香菇、辣椒叶等。1999年全市出口蔬菜基地面积达5000亩,包含出口大蒜基地(主要用于加工蒜米、蒜薹)、日本四叶黄瓜基地、日本理想大根、青首大根萝卜基地、辣椒基地、草莓基地等。
为保证出口蔬菜适应国外市场需要,其种子及栽培、加工技术均从国外引进,由外方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实施无公害化栽培管理,产品受到了外商的青睐。
89.藁城市规模较大的特色蔬菜基地今有几个?
在90年代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且效益比较明显的特色蔬菜基地有:以南营镇为中心的2.5万亩大蒜基地,以岗上镇为中心的万亩中棚甜椒基地,以贾市庄镇为中心的大中小棚黄瓜基地,以丘头镇为中心的大棚西红柿、黄瓜基地,以常安镇为中心的万亩地膜芸菜豆、甜椒、西葫芦基地,以高科技园区为中心的鲜洁特菜、礼品菜基地。
90.藁城甜椒出口始于何时?
藁城甜椒出口始于90年代初。几年内,经过推广优质品种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实施产品深度加工技术,甜椒品质提高,国内外销量逐年增加。1992年全市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4500万公斤。在甜椒生产基地乡镇,兴建了一个速冻蔬菜厂和两个脱水蔬菜厂。1994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鲜椒产量1亿公斤,出口鲜椒40万公斤,脱水椒块10万公斤,盐渍红皮椒块30万公斤,创汇500万元。藁城甜椒除在内地销售外,主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90年代中期,藁城市一举成为河北省出口创汇最多的甜椒基地。
91.你知道藁城市从事温室蔬菜生产最早的示范户是谁吗?
岗上镇西辛庄村农民郝国发是藁城市从事温室蔬菜生产最早的示范户。其自80年代中期起步,连续11年实现高产高效益,连续4年被高邑县聘为温室蔬菜技术员,为高邑县发展温室蔬菜做出了贡献。他家建有永年式日光温室4个,面积1.35亩。西红柿一大茬—夏季架芸豆是其试验成功的高产高效模式之一。以1994~1995年为例,跨年育苗种植西红柿和架芸豆,两茬合计亩产1.59万公斤,亩产值3.19万元,亩成本3000元,亩纯效益2.89万元。1995年郝国发被河北省“白色革命”计划办公室授予金棚奖。
92.藁城农村地膜覆盖和一膜两用新技术何年试验成功?
1983年,藁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成功《地膜覆盖和一膜两用新技术》。经对138.3亩小麦试验产量统计,地膜覆盖小麦比不盖对照亩增产一百至一百五十多公斤,增产幅度为30%~40%;再用地膜覆盖棉花,亩增皮棉十公斤左右。
地膜覆盖小麦和一膜两用技术的试验成功,对小麦高产,晚麦均衡增产,冻害减产年稳产及促进秋季增产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扩大覆盖、复种指数,增加农业效益,也是一突破性开端。省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宣传报道,省科教电影制片厂还拍成电影科教片进行推广。
93.藁城第一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何时成立的?
1986年,藁城第一个农民技术专业协会—大同蔬菜协会成立。该协会是一个农民自我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初创时拥有会员20人,主要分布在东邑、西辛庄等几个村。大同蔬菜协会集培训科研、试验引进、示范推广、物资供应、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经过10年发展,其年供应鲜菜、细菜达3万吨,畅销北京、天津、石家庄及东北等地,会员已涉及6个地区7个市18县,并常年向外地输出技术顾问14人。第一任理事长郝国法指导的高邑县连移庄村建起的温室大棚,5年时间仅此一项使该村人均增收2400元。该协会曾多次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光临指导并接待外宾参观,其技术规程被省电影公司、省电视台拍摄成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科教片,向全省播放。
至1995年,全市农村已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20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协会75个,养殖业协会62个,农产品加工业协会55个,运输业协会14个,其它协会3个。在专业协会中有经济实体的11个,协会固定资产总额185万元。各协会不受区域限制,对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防疫灭病、产品销售、加工等综合性服务,解除了农户在发展高效农业上缺信息、缺技术、缺服务的实际难题。专业农协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4.藁城畜禽种类主要有哪些?
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骆驼等,其中骆驼在市境内已罕见。
家畜家禽品种主要有猪、羊、鸡、兔、鸭、鹅、狗、猫、貂等。其中猪、鸡、羊数量最多。
95.藁城境内喂养动物的饲草饲料有哪些种类?
饲草包括天然饲草、农作物秸秆和树叶等。①天然饲草。市境内种植业发达,且有“三河一故道”及林间隙地,杂草、野菜资源丰富,主要有苦荬菜、小蓟菜、灰菜、马齿苋、沙打旺、小冠花、菅草、野豌豆、苜蓿、扫帚苗、马唐草、狼尾草及一些水生植物等50多种。这些青饲草叶绿素、维生素及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适合养殖家畜、牲口等食草动物。②农作物秸秆。粗饲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农作物秸秆,玉米、小麦、谷子、豆类秸秆及花生蔓、山药蔓等均是优良饲草。小麦、花生、大豆、谷类作物其粮食和秸秆产量的比例为1∶1,玉米为1∶2。1983年曾在九门搞科学饲养肉牛试点,将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或粉碎作饲草,牲畜喜食,营养成分高,成本低廉。③树叶。因境内优质牧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收获量大,树叶只被用作辅助饲草,主要有榆叶、槐叶、杨叶、梨树叶、苹果叶和杏桃叶等,利用率仅5%。
饲料主要有饲料粮、混合饲料和动物性饲料。①饲料粮。藁城属产粮区,一般年份用作饲料用粮1 .5~1.8亿公斤,其中以玉米、高粱、山药等为大宗。②混合饲料。1977年县饲料公司建起混合饲料加工厂,当年向农村供应用麸皮、玉米面、草面、鱼粉、骨粉按配比加工成的猪、鸡混合饲料2400吨,混合饲料开始在全县(市)推广。之后又相继开发了配合猪饲料、鸡饲料、牛饲料等十几个新品种。③动物性饲料。境内主要有几家饲料加工厂生产的羽毛粉和骨粉等。
96.乌克兰优质牧草何时落户藁城?
1999年5月,由市农业开发办公室、农业高科技园区联合开发引进的鲁梅克斯、克孜连克和希尔非亚3种乌克兰优质牧草在藁城正式落户。
上述牧草的显着特点一是产量高,每公顷产量达100吨以上,是玉米秸秆产量的6倍;二是营养高,其粗蛋白含量达30%~36%,含有动物所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三是生长环境适应性强,耐旱涝,能在摄氏正负40度环境下存活,一次种植多年生长,返青早,好管理;四是除牛、羊、猪、鸭、鸡、兔等畜禽均可食用外,鲁梅克斯还能加工成十几道美味菜肴。除此,对于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等,亦能起到积极作用。
97.藁城何年发生过严重的猪传染病?
1956年水灾后,猪传染病在全县流行。以猪肺疫、猪水泡病为多,严重的有锁家寨、土山、南营三个大队,共死猪970头。北汪大队2个月内死猪200头,占猪存栏的64%。1957年又大面积流行,到3月15日,全县死猪15000多头。猪瘟,久有流行,死亡率高,旧疫点复发较多。1957~1962年,年年流行,尤以1961、1962年最为严重,蔓延185个大队,猪死2万多头。1964年猪瘟得以控制。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在1956年大面积流行,之后仅有零星发生。口蹄疫,为偶蹄兽传染病,猪发病最多。1979~1980年县境内860头猪患口蹄疫,死25头。
进入80年代,随着科学饲养和防疫灭病知识的普及,加上对外购畜禽的严格检疫,猪及其它畜禽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
98.藁城养牛业现状如何?
牛在藁城历史上以使役为主。1979年后逐步走向役、肉兼用,时境内以冀南黄牛为最多。1985年牛存栏1.6万余头。1993年藁城市被列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市(县),自此全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养牛生产。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养牛大户每养一头牛给予500元的贴息贷款;优先提供饲养场地,免征土地占用费,成半征收土地管理费;平价供应青贮氨化用尿素、薄膜等物资;畜牧部门无偿为养牛户提供技术服务等。1995年,市内建成养牛集中区4个,存栏50头以上规模牛场15个,养牛专业村15个。是年全市牛存栏11万头,出栏肉牛23万头,牛肉和鲜牛奶产量突破8万吨。曹家庄是藁城有名的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实行小规模、大群体发展养牛生产的典型村。该村1390人,1994年养牛319头,出栏肉牛760头,年饲养量达1079头,仅养牛一项全村纯收入就达30余万元。因奶牛饲养效益好,市场稳定,9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奶牛养殖热。1998年,全市奶牛存栏达2.5万头,年产鲜奶4.7万吨,建成丘头、南营、九门奶牛基地3个,50头规模奶牛场15个。2000年,全市牛存栏12.5万头,其中奶牛3.15万头。
99.藁城养鸡业现状如何?
藁城养鸡历史久长。旧时农户养殖的家禽家畜中,当属鸡类为最多。因散养,其品种较杂乱。以前多养柴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引进九斤黄、芦花、白洛克、红育、尼克、星杂等品种。80年代初县内出现养鸡专业户。1985年全县鸡存栏152万只,其中70%为杂交鸡。
藁城农村大规模养鸡从1987年开始。此后养鸡专业村和养鸡专业户逐年增多。经过10余年的发展,至90年代后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蛋鸡生产大市(县)。1998年,全市蛋鸡存栏2590万只,出栏1130万只,禽蛋总产13万吨,养鸡产值6.6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56%。是年,全市已建成养鸡专业乡镇4个,专业村40多个,1000只以上的专业户1.4万户,专业化已达95%以上,养鸡已实现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问前苏联期间曾介绍了黄庄妇女家庭养鸡百万只的经验,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藁城市养鸡业分为两种模式,即小规模、大群体的黄庄模式和集约化生产的慈邑模式。在养鸡行业,市畜牧部门曾先后推广了288、尼克、巴布考克、星杂579、京白系列、伊沙白、海赛克斯等国内外名优高产量鸡品种20多个,全市优种鸡普及率达95%以上。90年代中后期,藁城已难以消化境内产量巨大的鲜蛋,为此畜牧部门建成了黄庄、只甲、贾市庄、董家庄4个大中型批发市场,个体购销网点300多个,上联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下联千家万户,日吞吐鲜蛋400吨以上。如今,全国各地驻藁城市收购站点有100多个,产品远销山西、内蒙古、河南及南方各省,成为国内最大的禽蛋生产购销集散地。
2000年,全市鸡饲养量达3338万只。
100.藁城养猪业现状如何?
藁城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习惯。猪为农户饲养繁育的主要家畜种类之一。80年代以前,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社队虽建有集体养猪场,但规模较小。其品种有本地黑猪、长白山、新金猪、约克夏、巴克夏、北京黑等。1985年全县(市)建有猪品种改良点21个,基本实现了“三化”养猪,即“母猪本地化,公猪优种化,育肥杂交一代化”,是年猪存栏28.8万头。1987年藁城被列为河北省养猪基地县。此后全县(市)养猪业发展迅猛,使境内丰富的粮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期间,在进行品种改良的同时,畜牧部门曾推广了以速育肥为主的科学养猪法,实行“一推三改”,即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改稀喂为干湿喂,改坑圈为平圈,改敞圈为塑料暖棚圈。缩短了育肥期,达到了降耗增效,提高出栏率之目的。1995年,全市生猪存栏43万头,出栏肉猪67万头,猪肉总产4.9万吨。1998年,全市生猪饲养量增至160.4万头,建成养猪基地乡镇3个,专业村35个,千头以上猪场20个,500头猪场50个,100头猪场100多个,形成了规模饲养与千家万户饲养并举的局面。
90年代后期,为适应市场和百姓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市畜牧部门先后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建成了西昌达、林园、廉州英发盛达、梅花绿野、红星等7个瘦肉型良种猪繁育场。1999年良种基础母猪存栏2400头,向社会推广良种母猪近万头,母猪配种和养猪生产实现良种化。
2000年,藁城生猪饲养量142万头,年内出售和自宰肥猪82.9万头 。生猪存栏59.3万头,每农户平均3.4头。
101.藁城养羊业现状如何?
藁城养羊业过去处于养殖业的从属地位,饲养量较小,品种主要有山羊和绵羊。历史上曾引进大尾寒羊、小尾寒羊、白无角山羊、青山羊和奶羊等优良品种。多以圈养或牵牧,靠近“三河一故道”村庄也有成群放牧。1985年全县羊存栏3万只。90年代后,羊肉市场看好。受市场的拉动,藁城市开始引导农民大规模发展养羊生产。同时,适合本地生长且饲养效益很高的鲁西小尾寒羊亦在藁城落户,受到农民青睐。1995年,全市羊饲养量达23万只,羊专业村4个。柳树宅村曾于1993年筹措资金20余万元,三下山东购回种羊300多只,并聘请技术人员驻村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几年的繁殖饲养,1999年存栏1500多只,出栏2万多只,成为全市闻名的小尾寒羊饲养专业村。
2000年,全市出售和自宰羊14.4万只,羊存栏20万只,羊跟猪、鸡等一样,已成为藁城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藁城珍稀动物养殖业现状如何?
90年代初期,新兴的珍稀动物养殖业在藁城境内应运而生。饲养品种主要以狐狸(蓝狐、银狐)、梅花鹿、鳖、肉鸽、鹌鹑为主。1994年市畜牧部门与东北特产研究所建立业务联系,两年内帮助农民引进种鹿、种狐2000余只。1995年全市养鹿户有4户,饲养梅花鹿297只,建起规模养狐场3个,狐狸存栏4500只。至1998年,藁城珍稀特养动物生产从无到有,先后建成吴村铺、兴安、角中、岗上、陈家庄、双庙、北尚庄、东街、孟村、黄庄等规模养狐场10个,鹿场6个,肉鸽场1个,鳖场1个,小型饲养户100多个。是年,全市种狐存栏16470只,出栏38875只;种鹿1532只,出栏245只;肉鸽存栏5000只,出栏10万只;鳖存栏1万只,出栏6万只。特养总产值达5000万元。
103.藁城禽蛋交易市场的规模有多大?
藁城市禽蛋市场,位于只甲村和北龙宫村南,正深、藁新公路交叉路口四周。市场于1987年起步并逐步建设起来,至2000年已投资1600万元,占地200亩。该市场以只甲路口为轴心,向周围辐射5至10公里左右。市场附近百余个村庄有养鸡户17000多户,鸡存栏达3000多万只。市场不但购销本地的禽蛋,邻近县市和保定、衡水、沧州、邢台等地的禽蛋也蜂拥而至,禽蛋远销两广、两湖、云贵、四川、山东、山西、内蒙、东北三省和京津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经深圳、香港转口贸易到东南亚各国。2000年成交量23万吨,成交额达9.3亿元。
如今,藁城市禽蛋市场已成为集交易、饲料、防疫、兽药、通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市场,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并被河北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大市场之一。
104.藁城旧时传统的手工业有哪些?
据台西商代遗址发掘出土的冶铜、酿酒作坊、陨铁嵌打等文物证明,早在商代中期,藁城的手工业生产如竹木、漆器、制陶、冶铜、纺织、酿酒等已有相当发展,其工艺颇有造诣。明朝以后,县内民间主要有酿酒、挂面加工、磨香油、制作宫灯、铁器铸造、烧制砖瓦、裁缝编织刺绣等行业。至民国时期,除上述传统手工业外,诸如轧花、土织土纺、漂染、造纸、印刷、制陶、化工作坊、锻造修配、木器制作、制糖、榨油、粉条糕点制作等遍及城乡。产品大致有:酒类(黄酒、烧酒、白酒)、挂面、宫灯、香油、糖果糕点、纸品、砖瓦盆罐、土布、水车、犁铧、铁锅、碱、硝、肥皂、颜料、火柴、印刷品、绣品、编织品、服装鞋帽、家具等。1937年日军侵占藁城,实行政治经济封锁,多数手工业者畏于形势歇业。抗战胜利后,手工业在人民政府支持下恢复发展,并逐步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家庭工副业和乡镇企业。
105.藁城乡镇企业今有哪些名优产品?
90年代,藁城乡镇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主要有奥星牌酱油、米醋,蓝天牌环保设备,名乐牌瓷砖,同乐牌木质地板块,龙宫牌宫面,星球牌转椅,神州牌家具,古廉春牌淀粉等。
106.藁城“三宫”是指什么?
“三宫”是指藁城传统的名特产品:宫面、宫灯、宫酒。
宫面 系藁城传统名特面食品,风味独特。该产品以优质小麦面粉、香油、淀粉为主要原料,经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有营养、杂粮、风味三大系列。其配料考究,制作精细,营养丰富,具有条细心空、耐煮不糟、汤清面秀、嚼有口劲等特点。宫面原为手工挂面,生产始于唐贞观年间,经无数次工艺改进,当时即已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清代曾连年进贡朝廷,被列为宫廷御膳佳品,称之为宫面。20世纪50年代,藁城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宫面传统技术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始恢复和发展宫面批量生产。1960年县粮食局建成第一家挂面生产厂(后改为宫面厂),产品主要销往石家庄。80年代粮食局宫面厂、外贸局宫面厂等厂家相继扩建和新建,并相应发展起4000多个宫面加工专业户,基本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宫面生产体系。为实现传统宫面营养化、多样化,还研制出了鸡蛋、荞麦、牛奶、辣椒、西红柿等不同基料适宜于孕妇、儿童、老年保健的宫面新品种20余个,深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藁城宫面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宫灯 屯头宫灯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见到工艺精湛的灯笼爱不释手,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中,屯头的灯笼自此得名“宫灯”。其工艺世传而不绝。
自1981年开始,屯头村宫灯老艺人李老硕再展其技,与村民一起,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研制开发。当年该村制作宫灯户发展为150个,以后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至90年代初期,屯头村形成宫灯生产专业村。如今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从事宫灯生产经营,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对。其品种主要有圆宫灯(门灯)、六角宫灯(室内灯)、走马灯、花灯四大系列,规格齐全。小的如一个核桃,大的像一栋房子。屯头宫灯以其独特工艺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还出口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宫酒 汉光武刘秀即位后,藁城名酒“浓香醴”被选为宫中专用,“宫酒”因此得名。1973年县酒厂科技人员总结挖掘传统工艺,加以先进酿造技术,研制出现代“浓香酒”,后又开发出“精艺浓香”、“特制浓香”。90年代初,在浓香酒的基础上,又开发研制出“宫酒”,使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再现人间。“宫酒”采用优质红高粱为原料,小麦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清蒸清烧,泥窖发酵,分级贮存,精心勾兑而成,形成了“清亮透明,甜香爽净,醇厚优雅,回味悠长”之独特风韵,为河北省十大文化名酒之一。
107.藁城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有哪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90年代末期20年间,藁城乡镇企业(含乡镇办、村办、联合体、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某行业从业人数、户数、人均收入分别占本村劳动力总数、总户数、人均收入50%以上的专业村。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一定规模的有北营服装加工,丽阳育种及奶牛养殖,大同家具,台西制鞋及冶炼,故献制蜡,西里村球粒加工,固德地毯,蔡家岗盒子板经营及养殖,高庄面粉及榨油,韩辛庄织布,黄家庄、后营、大常安、小常安林果产贮,塔元庄印刷,故城冶炼,贤庄纸边,九门养牛、屠宰及加工,崔家庄针织加工,杨家寨糖稀生产,南洼、北高庄、南董、五里庄花卉苗木生产,屯头宫灯,双庙、岗上、南营、西辛庄、寨里、南孟、北洼、阜阳、丘头等蔬菜种植,柳树寨养羊,童家庄、梅花、西马村南街、梁家庄养猪,黄庄、张家庄、南乡、南董养鸡,东蒲城、北小屯白条鸡加工等专业村。
108.藁城市个体私营企业有什么特点?
90年代,藁城市个体私营企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至90年代末期,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形成了以化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轻纺、金属加工、交通运输七大主导行业。规模企业明显增多,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企业52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13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个。二是工业小区建设日臻完善。市内先后建设良村、贾村、龙宫等市级工业小区,其中良村区1992年列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它市乡村三级工业小区已发展至22个,进区企业7000余家,缓解了个体私营企业“低、散、土”的现状。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多。涌现出南孟农副产品加工厂、九门清真肉食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四是项目开发力度不断增大,投资环境进一步宽松,招商引资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累计招引项目119个,到位资金设备计2.1亿元,占市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9.6亿元的22%,其中80%是个体私营企业。五是制约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个体私营企业依据本身实际,不断制定完善人才流动制度,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至2000年,藁城个体私营企业已引聘各类人才460名,其中有高级职称者80名,中级职称者108名。
109.藁城县(市)内第一座变电站何年建成投运?
1953年,为保证军事用电,从石家庄东郊电厂至表灵架设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继而建起县内第一座变电站——表灵变电站(主变500KVA),并于1954年投入运营。该变电站原属驻藁部队,1957年归属藁城管理。在运营中,由于经常超荷,故于1959年10月增容为1800KVA,开始向县城供电。1962年扩建增容,将1800KVA主变换为3200KVA。由于用电量的迅猛增加,1993年8月,表灵变电站迁入新址,增容扩建为5000KVA,又于1995年1月再次扩建增容1台3150KVA,总容量8150KVA。负责供应城关镇(今廉州镇)西部村庄及当地驻军用电。
110.藁城何时开始用上电?何年实现村村通电?
1956年5月,第一条6千伏配电线路由表灵变电站架到县城,首先装备县第一轧花厂电力轧花机。1957年1月25日县城首次通电,有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等69个单位开始用电照明。1958年1月城关镇(今廉州镇)北马村通电,成为农村用电的开端。1959年掀起全民办电热潮,电力事业发展很快。60年代初,学校、商店及城镇居民全部实现电灯照明。1963年,全县29个公社244个大队,基本形成纵横交错的配电网路,实现了村村通电。
111.藁城今有变电站多少座?
从1953年建起藁城第一座变电站(主变500KVA)起,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2000年,全市共建有变电站12座。其中:110KV变电站3座,主变6台,总容量189000KVA;35KV变电站9座,主变17台,总容量90700KVA。这12座变电站分别是:藁城110千伏变电站、良村110KV变电站、张家庄110KV变电站、表灵35KV变电站、大同35KV变电站、刘海庄35KV变电站、西庄35KV变电站、南董35KV变电站、增村35KV变电站、正公35KV变电站、城东35KV变电站、岗上35KV变电站。
112.藁城电力分配情况今如何?
办电初期,藁城用电量较少,1957年只有39.9万KWH。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用电量逐年增加。1965年达2723.6万KWH。至1987年,全县(市)用电量增至17900万KWH,比1957年增长了381倍,比1965年增长了4.6倍。
2000年,藁城城乡用电量为92753万度。其中农村(含农林牧渔水利、乡镇工业、生活用电及其它)用电量41141万度,占用电总量的44.3%;市区用电量37407万度,占用电总量的40.3%。其中工业用电36073万度,生活用电1183万度;其它用电14205万度,占用电总量的15.4%。
113.藁城城乡普遍用上自来水是什么时候?
1949年前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均取自井水,卫生条件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多利用水压抽水机(简称压水机)取水。在县城,进入60年代,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各单位开始自建水塔及附属设施,为有关用户供水,但无统一管理。1981年,城区建立自来水供应站,供水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农村亦开始以村庄为单位自建大容量水塔,并配备附属设施,铺设供水管道至每家每户及各用水单位。村民生活用水自来水化变成现实,使用多年的压水机渐趋淘汰。
1984年,全县城乡居民普遍用上自来水。
114.藁城境内的砖井何时被淘汰?
砖井是在古代土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前,砖井就已遍布藁城全境。县城以北井深3米左右,大约20亩耕地1眼井。县城以南井深6米左右,大约30亩耕地1眼井。1949年全县有砖井2.46万眼,灌溉面积74.57万亩。后逐年增加,1957年有2.97万眼。以后随着机井的发展,砖井数量逐年减少。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快,砖井逐渐干涸,70年代开始在砖井内下管打机井。至1982年藁城县境内砖井全部被淘汰。
115.藁城境内渠水灌溉何时停止?
藁城自古已开始利用渠水灌溉农田。至民国34年(1945),境内有干、支、斗、毛4级渠道,控制灌溉面积5万亩。民国37年,境内已有9条支渠通水浇地。1953年石津总干渠修至藁城、晋县后,晋藁渠从石津总干渠直接引水,自此支渠能够常年灌溉。1963年渠水浇地面积达15.8万亩。是年发生洪涝灾害,地下水埋深由5米抬高到1~3米,渠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越来越严重。1965年盐碱地面积扩大到5.94万亩,粮棉产量逐年下降。为此,县人委作出“停渠改井”的决定,除南分干渠外,只保留了七、八、九支和兴安支4条支渠。1968年县内设七支、八支和兴安3个支渠委员会,1984年解散。此后南分干由紫城配水站管理,支渠和斗渠由受益单位管护。1985年底境内支渠全部停灌。
116.藁城境内曾使用过的提水器(机)具有哪些?
藁城境内提水器具,最早为商代中期的陶罐和木桶。以后发展为用辘轳提水。民国初年始有水车提水灌田。民国19年(1930)以前,水车皆为木制,后逐步演变为铁制水车,至1950年全部改用铁制水车,提水方法主要靠人推、牲畜拉。1955年水车最多达到2.59万架。1977年全部淘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50年代初,县内已开始有动力机械和水泵,如1.8千瓦、2.57千瓦、3.68千瓦、7.35千瓦柴油机,柴油、煤汽两用机等。1955年后增添立式5.88千瓦煤汽、柴油两用机、立式3.68千瓦锅驼机、5.88千瓦卧式锅驼机,并配给3英寸水泵数台,与动力机械配套使用。1958年全县各公社都有了不同型号的提水机械。到1960年共有柴油机、汽油机、锅驼机、煤汽机、电动机及各种规格离心泵3719台。70年代国产1105型柴油机、X195型柴油机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其它机型。后电动机、柴油机、水泵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地下水位下降,1980年提水机具开始更新换代,一部分深井泵代替了离心泵。1985年,全县共有离心泵、深井泵、潜水泵1.3万台。配套动力有柴油机1.5万台、电动机1.35万台。至2000年,全市排灌用电动机及柴油机达5.14万台,农用水泵1.83万台。
117.藁城境内的机井是何时开始兴建和发展的?
机井是50年代开始兴建的。1954年秋,兴安村胡雁雨农业社在大口砖井内呈三角形锥了深度分别为6米、15米和24米左右的3个井眼,下了直径0.3米粗的木管,用柴油机和动力水车配套抽水,自此县内机井建设普遍展开。1958年在“机井化”战役中,各公社“集中扣网,昼夜突击”,全年打井1780眼,井深皆在15~40米之间。1963年机井增至3025眼。以后水位逐年下降,又开始在大口砖井下竹管、木管和陶管作泉眼。1964年试打成功水泥管井。按照“停渠改井”要求,1966年将3.43万亩渠浇地改为机井灌溉。1971年机井增到5796眼,灌溉耕地80余万亩。翌年大旱后,地下水位由以前20天降1米,到1976年缩短为8天。为此,1977年开始打深井,更新浅井,修复旧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打井积极性高涨,机井数量猛增,1985年县境内共有机井14337眼。其中深井(150米以上)10眼,中井(100~150米)5448眼,浅井(少于100米)8879眼。单井负担耕地58亩。至2000年,市境内共有机井16091眼,单井负担耕地51亩。
118.藁城水(航)运历史有多长?
滹沱河横穿藁城市境中部,境内长约29公里,是古代水运航道。西汉时曾于此河“置蒲吾渠漕船”,此后历代有商船顺流行水。上行拉纤趋太行,下行扬帆达天津。
民国37年(1948),石德铁路恢复通车,藁城车站以东腹地县区的物资,大都由藁城站转入滹沱河航运。藁城为滹沱河上一个重要码头,50年代中后期航行在滹沱河上的船舶尚有200余艘,县城码头日约发船50艘,运量550吨左右。这些船只有当地的排子船,也有下游各县的帆船、槽子船等。运输货物大多是煤炭、粮食、石料等。
1955年天津航运局在藁城设立内河航运站,业务量增大。每天发往深泽、安平、深县等地的船只约有80艘,年运量近4万吨,为滹沱河航运史上最兴盛时期。境内沿河主要渡口有县城、只照、大章、高庄、四公、西里村和冯村等。1958年后,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河水开始常年干涸,航运业务遂告终结。
119.1958~1981年藁城曾出动多少民工赴外地修建水库?
自1958年3月至1981年春,藁城县先后出动民工5.49万人次,参加了岗南、黄壁庄、横山岭和陡河水库的修建工程施工。其中,1958年10月出工1.3万人修建岗南水库。1959年10月出工2.8万人修建岗南、横山岭、黄壁庄水库。1974年5月出工2900人修建黄壁庄水库。1976年9月出工2.7万人抢修陡河水库,修复主坝693米,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民收秋种麦、盖简易房屋。1981年春出工4000人,修建黄壁庄水库。
120.在20世纪,藁城境内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藁城境内的交通,除了石德铁路、沧石公路外,其余均是普通的人行小道及田间土路。其窄小且弯曲不平,行、运皆不便。那时自行车和机动车辆稀少,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木制独轮手推车和畜力双木轮大车,载运能力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内的交通运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50年代末期,人们走了几千年的“羊肠小道”大多被平掉,代之以村村相通的土公路和田间大道。运输工具也由木轮手推车改为双胶轮的小拉车,木轮大车也开始“胶轮化”,自行车亦逐渐增多。至70年代,公路主要干线开始铺设油面,四轮小拖拉机开始取代马拉大车,客运汽车也开始在主要干线上运行,只是车次较少。时手推车、小拉车、畜力大车等仍在继续使用。80年代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柏油公路四通八达。摩托车、三轮车、大小拖拉机、货运客运汽车、面包车、小轿车等各种机动车辆及自行车遍及城乡。人力畜力车已渐渐落伍,其利用范围因越来越小而趋于淘汰。
121.藁城货运汽车今有多少辆?
70年代以前,县境内公路货物运输主要依赖马车。1976年前后淘汰马车,改用汽车运输,县内一些机关厂矿和农村集体开始购置汽车或拖拉机,以解决自需。1978年藁城农用载重(货运)汽车已有36辆。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汽车增多,运输业异军突起。1985年全县载重汽车增至1036辆,货运量达60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2200万吨公里。
至2000年,藁城货运汽车拥有量为3658辆,总吨位约1.7万吨,运力充裕。有800多辆货运汽车长期在外驻地运输。从车辆结构看,个体、联合体货运汽车达3100余辆,占总量的85%,是河北省个体货运车辆最多的县(市)之一。
122.藁城客运状况如何?
藁城交通发达。早在民国17年(1928)石沧公路就开始有长途客运汽车(木炭车)通过县境,但数量和班次甚少。新中国成立后,客流范围增大,过路客车增多。1965年石家庄运输公司始在境内设站办理客运业务,自县城至石家庄每日往返2个班次,从石家庄经藁城至贾市庄每日往返1个班次。70年代又逐步开辟通往小果庄、梅花、小常安和丽阳等客运路线。1984年9月,石家庄市增设直达县城招待所的206次公共汽车客运路线,日往返15个班次。1985年县境内开辟客运路线16条,停车站点65个。
藁城市1995年实现村村通客车。1999年,市内营运客车增至200余部,客运线路发展到20条,全市城乡已形成纵横密集的客运交通网络。藁城至石家庄的206路客运班车有130部,平均10分钟就有一趟班车开往省会石家庄。另外,出租轿车亦由80年代后期的10辆发展到260辆,车型由过去的夏利、征天逐步更新为桑塔纳。作为市区和乡村公共交通的补充,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倍受乘客欢迎。除此,众多从事短途客运的三轮摩托车遍及城乡,其运行灵活,租费低廉,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弥补了汽车客运之不足。
藁城是河北省东部衡水、沧州地区和天津市、山东省部分地区进入石家庄市的必经之路。如今长途客运车辆每天有约600辆途经藁城,沟通了与津、鲁及冀东区域的联系。同时,随着石黄高速公路的开通,高速客运开始兴起。
123.藁城境内的第一条正式公路何年修筑?
民国10年(1921),民国政府交通部修筑沧州至石家庄铁路,路基筑成后,因无资铺轨,经整修后于民国17年(1928)改为公路,借用通行汽车。该公路从藁境中部横穿而过,成为藁城第一条正式公路。其自王家庄东入境,西至良村出界,全长27.5公里。它的通行,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官马大道。抗日战争期间,沧石公路藁城段曾铺筑了中间三米宽的砖路面。1968年又首先改建成渣油(沥青)路面,开创了藁城修建次高级路面的先例,80年代初期,沧石公路(含藁城段)改建为路面宽12米路基宽15米的高级公路,其质量标准和通行能力大大提高。
124.藁城境内沥青路面的修建是从何时开始的?
藁城境内沥青路面的修建,是1968年首先在沧石路开始的。是年,石家庄地区交通局决定将沧石公路所经正定、藁城、晋县等路段改建为沥青(油渣)表面处治。藁城县境段施工里程为26.5公里,设计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两侧埋设路缘砖、灰土层厚18厘米,油面厚2.5厘米,油石比为5.5%,人工拌合铺装。经过3个多月奋战,于是年12月竣工通车。此后于1971年和1973年又将正深公路和藁范公路改建为黑色渣油路面,这是藁城修建黑色渣油路面的开始阶段。1976年开始改建县社公路,至1981年,全县沥青路面里程已达176公里,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时全县28个公社已有25个通了油路,基本实现了县社道路油面化,且大都通了班车。
125.藁城市何年实现村村通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藁城境内公路里程仅26.5公里。1975年开始进行县乡公路油面化普及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公路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境内公路纵横,四通八达。1985年全县28个乡镇普遍通了油面公路,总长达209公里,但大部分为三、四级的次高级路面。时村村通公路的乡镇有3个。藁城1989年撤县建市后,至1995年7年间新增公路556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增至815公里。1995年市境内240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路面结构逐步改善,公路等级不断提高。
1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境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的公路绿化活动是哪一年?
公路绿化,既可稳定路基、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舒适行旅、美化路容,又有利于安全、增加收益。藁城公路绿化,大致可分为栽植成林、培育管理和更新换代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藁城县路旁植树多为群众自发行动,品种不一,大小悬殊,成活率低,时不称其为绿化。1958年,县政府发动机关团体干部职工和沿线群众在沧石路上普植树木。苗木各自筹集,品种有榆、杨、槐、柳等,由养路工区分段派人掌握。此次公路植树虽作了统一安排,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统一品种,植树质量不高,成活率较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第一次大规模的公路绿化活动。后几经规划和普植,至70年代已初具规模。1976年后,随着县乡油路飞速发展和对原有公路的改建,对旧有树木普遍更新,使公路成网树成行。
127.藁城境内滹沱河上最早的桥梁何年建造?
古时,县境内滹沱河上“有津渡而无桥梁”。民国2年(1913),城内秀才贾老子在城北兴建草木桥一座,是为滹沱河上藁城境内最早的桥梁。时桥梁结构简单,一排两根木桩,桩顶架设横梁,纵向铺木杆或木板,再铺秫秸,挤紧之后覆盖粘土压实。桥面宽约3米,长约120米。因其简陋,经不起汛期洪水冲击,一般都是冬架夏拆,桥位根据河床变迁因地度势而定。虽此,亦不失为境内南北交通之咽喉。
1949年后此桥先后由“桥委会”和公路管理站管理。后由于控制了水患,不再年年拆除。1977年重建,下部结构为四排桩木支架,3米等跨48孔,上部铺设纵横梁,再垫柴草压土碾实,桥面宽5米,总长164米,两端引道长200米,设计荷载8吨。1985年藁无公路滹沱河段建起漫水路面,历时72年的滹沱河草木桥被拆除。
128.藁城何年结束境内滹沱河上无大桥的历史?
藁城境内滹沱河上自古无大桥,自民国初年始搭建简易木桥,但不能抵御汛期河水冲击。1985年修建了藁无线滹沱河漫水路面,亦只能维持小水流量情况下的通行。1998年9月,作为石港高速公路藁城西连接线的滹沱河大桥开工兴建,于翌年11月竣工通车。该大桥全长1055米,宽12米。其南连307国道和石黄高速公路,北接机场路、省道正饶线和正定民航机场,使几大公路干线相互沟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机场路滹沱河大桥的建成,结束了藁城市滹沱河上无大桥的历史。其不仅方便了交通,且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129.藁城今有多少座桥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公路交通,改造旧桥,架设新桥。随着科技的进步,桥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施工工艺等均有新的发展,一座座新桥,坚固而壮观。
石津渠藁城境内今有永久性桥梁30余座,即良村桥、岗上桥、台西桥、内族桥、故献桥、陈一桥、陈一新桥、彭家庄桥、南墩桥、尚书庄桥、五里庄桥、梨园庄桥、梨园庄石津渠灌溉桥、西城街桥、南关桥、四明街桥、东城街桥、北尚庄桥、毛庄桥、郭庄桥、郭庄跌水桥、兴安桥、贾村桥、正公桥、正公新桥、南朋桥等。境内滹沱河上有滹沱河大桥、南大章滹沱河漫水桥、市区北滹沱河漫水桥等。石德铁路线藁城段今有大中型立交桥6座,即良村立交桥、北马立交桥、通安街立交桥、四明街立交桥、东城街立交桥、正公立交桥。
130.藁城何时实现乡乡村村通电话及村村通邮?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藁城农村仅部分区公所装有电话单机6部,各地联络甚为不便。1956年春,开始架设县城通往各乡的电话线路(与有线广播同线),同年9月,藁城县29个乡实现乡乡通电话,电话单机增至37部。并设南董、南孟、倪家庄、南营四个电话交换点,各配备中天30门落地式磁石交换机1台。是年12月,实现村村通邮,投递工具均为自行车。1959年,全县农村通信网形成,222个大队(不含并县后的栾城、无极部分)均通了电话。时话机主要是铁壳塔式和方形摇把机。
131.藁城县城何时启用自动电话?
1978年7月,藁城县城电话自动化土建工程动工。12月19日,藁城市话自动化设备割接开通,投入运行。自此,县城磁石电话全部改为自动拨号电话,将原磁石交换机更新为HJ905-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电话机亦全部更换为国产号盘机。
132.藁城何时开办长途电话和电报业务?
民国11年(1922),藁城始装电话。时仅为军政部门服务,不为民众所用。民国20年(1931),藁城县长途电话管理所成立,开始办理电话业务。时长途电话机械设备只有一台磁石座机,程序古老简陋。1957年,县邮电局配备日本造莫尔斯人工发报机1台,开始对外办理电报业务。杨俊花为第一任报务员。
133.藁城市电话号码何时由6位升至7位?
1978年12月,藁城磁石电话改为自动拨号电话后,电话号制为3位。1991年9月,藁城市引进的3000门程控电话割接开通,电话号制升为6位。1994年5月22日零时,藁城长市农话进入了省会石家庄本地电话网。包括农村电话在内的全市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启用石家庄区号“0311”,原区号“03217”同时废止。标志着藁城市通信能力达到了国内
先进水平。
134.藁城市程控电话何时开通?
程控电话交换机是由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的微机主机、打印机和软件等形成的程序存储控制交换机。其电话具有接续速度快、性能多样、方便灵活、声音清晰等优点。藁城邮电局从1989年开始,经过两年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1991年9月15日零时,从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引进的DMS-10型3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在藁城正式割接开通投入使用。至此,于70年代上马的400门(1982年增容至800门)纵横制交换机宣告退役。这是河北省继宣化、涿州、青县之后第四个开通的县级程控电话。
到1993年7月,全市28个乡镇、240个村全部用上了数字程控电话,并具备了国内、国际电话直拨功能,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的县(市)。
135.藁城市公用电话始于何时?承办哪些业务?
1991年藁城始有公用电话(有人值守)。主要设置于繁华街道、车站、商场、医院及其它公共场所,供流动人员使用。承办业务以用户发话为主,亦办理传呼和代传业务。其安装数量随业务量急速上升而逐年增多。此外,更为方便的无人值守IC卡电话于1999年开始亮相城区街道,主要适用于用户发话。至2000年,全市(城乡)公用电话已达678部,其中IC卡电话197部。
136.藁城市电话普及情况如何?
截至2000年,全市电话装机总量为81476部,电话普及率10.8%(部/百人)。其中市区19861部,普及率26.4%;农村61615部,普及率9.1%。全市已拥有221个百部电话村,占全部村庄的92%。其中500部以上的电话村44个,1000部以上的电话村6个,分别是贾市庄、黄庄、屯头、兴安、丘头和徐村。
137.藁城辖区共有几个邮政编码?其使用范围如何划分(乡镇区划截至1995年底)?
邮政编码即用户通信地址的数码代号。1980年7月,开始在全县宣传并推行邮政编码制度。后因各地条件不一,方法简单,一度停止执行。1990年藁城又恢复实行,强制寄信函书写邮政编码。
藁城市辖区共有6个邮政编码,其范围如下:
052160
廉州镇、张村乡、兴安镇、北楼乡及朱家庄、顺中、杜村、东邑、小丰、故城、庄合、双庙、故献、台西、内族。
052161
西四公乡、南董镇、九门乡、韩家洼乡、只都乡、张家庄镇及南孟镇的小吴村、杜家庄、西凝仁、南凝仁、北汪、新凝仁。
052162
贾市庄镇、刘海庄乡、小常安乡、倪家庄乡及梅花镇的尚庄。
052163
南营镇(不包括顺中)、梅花镇(不包括尚庄)、木连城乡(不包括朱家庄)、马庄乡及丽阳镇的徐村、曹家庄、水范寨、周家庄。
052164
前西关乡、刘家佐乡、增村镇、梁家庄乡、大丰化乡及南孟镇的南孟村、北堤里。
052165
丘头镇、大同镇(不包括东邑、杜村)、丽阳镇的丽阳、靳庄、堤上、岗上镇的岗上、石家庄(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138.藁城从什么时候开始利用沼气?
沼气能用以做饭和照明,是一种新能源开发项目。1974年,县科技部门曾在中照、孟村等村进行沼气池建造实验。后池型几经改造和完善,逐渐向科学适用方向发展。1979年前建造的沼气池,因结构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大多报废。1980年县新能源办公室在北楼村试制成功水泥预制构件沼气池。1981年开始推广全国统一池型“ZC-813型”全水泥三结合沼气池。1982年仅南黄家庄就建“ZC-813型”沼气池109个,后增至240个,成为闻名原石家庄地区的沼气村。1985年全县(市)累计建造沼气池3154个,其中推广“ZC-813型”沼气池414个。后由于液化石油气的普及和有较充足的电力供应,沼气发展渐缓。90年代后期,为减少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市内又出现“沼气热”。2001年,全市利用沼气的农户达4000个。
139.液化石油气何时进入藁城百姓家庭?
藁城县(市)民使用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始于1978年,由燃料公司经营。1980年于城北滹沱河南岸设液化气供应点,气源来自石家庄17所和石家庄炼油厂(厂址丘头)。时有80个用户。后随着用户的逐年增多,1984年初建立液化气供应站,年经营气150吨左右。1985年经营量增至200吨(其中平价气150吨,议价气50吨),用户达1724个(多在城镇)。每瓶气(15公斤装)价格4.65元,议价9元。因液化气具有方便、快捷、污染小、省时省力等诸多优势,而渐渐取代居民家庭中的煤炭和柴草。80年代后期,液化气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但用量较小。90年代中后期,液化气在城镇居民家庭中已基本普及。据调查统计,2000年,藁城96%的城市住户和8%的农村住户使用液化气。用户年均液化气使用量在150公斤左右。
140.藁城市首台自动柜员机何时开通使用?
1999年1月,标志着银行科技化程度的首台自动柜员机(ATM)在建行藁城支行开通使用,这是该行实现储蓄业务全省通存通兑后,为方便信用卡、储蓄卡持卡人,推出的一项现代科技产品。
自动柜员机(ATM)是现代化科技与银行服务的结晶。它可提供取款、转账、查询和修改个人密码等多项综合服务,全部过程均由持卡人自己在ATM上完成,安全方便。由于ATM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又称“不关门的银行”,深受民众欢迎。至2001年,除建行外,市工商行、农行等金融系统均已开通柜员机。
141.藁城农民首次出国考察为哪一年?
1984年7月28日~8月11日,小常安乡(今常安镇)大常安村党支部书记马常春、后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小水、贾市庄镇马邱村党支部书记赵银海应邀参加河北省农业厅赴日友好参观团,到日本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历时15天,为藁城农民首次出国考察。
142.藁城市与菲律宾哪两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999年9月22日,藁城市分别与菲律宾三宝颜市、苏禄东Q市签署协议,缔结为友好城市。
90年代,藁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本地投资办厂,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藁城市与三宝颜市、苏禄东Q市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后,不断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143.藁城市内开展了哪些保险业务?
藁城于1951年开办保险业务,翌年县保险公司开办了企业财产、运输工具、旅客意外伤害及农村牲畜等险种,1959年“大跃进”时期停办。1981年恢复保险业务,开办企业财产、机动车辆2个险种。由于赔款及时兑现,保险信誉提高,保险事业发展迅速。1984年后陆续开办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保险、团体人身保险、麦场火险、家财保险、自行车保险、养老金保险等十几个险种。
至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藁城市支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藁城市支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寿险藁城支公司已开办了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运输工具险、农业险、责任险、寿险以及康宁终身、家庭幸福等30余种人身意外、养老、医疗和少儿保险业务。是年承保金额566696万元,保费收入5137万元,支付赔偿金额1145万元。
144.河北省第一个“保险乡”是指哪儿?
是指原藁城县岗上乡。
实行改革开放后,藁城县(市)保险事业迅速发展,集体和个人保险业务不断增加。1984年岗上乡(今岗上镇)企业财产、家庭财产、机动车辆、大牲畜、养鸡业等全部投保,成为全省第一个“保险乡”。在解决企业和家庭危难方面显示出了人民保险事业的优越性。
145.藁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如何改革的?
从1998年1月起,藁城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养老保险机制,即改变国家包揽养老金的做法,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单位按月工资总额的19%,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缴纳基金,以后个人缴费比例逐年增高直至和企业接轨。同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使在职缴费和工作人员退休待遇紧密相连,覆盖面比原来扩大了1倍,增强了社会保险功能。此外,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过去单位发放改为社会保险机构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性事务负担由此减轻。
截至2000年,全市有离退休人员4177名,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911人,企业2266人。参加养老保险人员共21000名,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000人,企业9000人。当年征集养老保险费3480万元,支付离退休养老金3133万元。
146.藁城市是如何进行企业改制工作的?
藁城市对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始于1995年。在改制过程中,按照“售股转制、规范运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坚持“股、并、卖、租、破”并举。一是职工买断企业净产,进行股份制改造,由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并按照《公司法》和有关文件规定管理企业。二是对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逐年增加非国有、集体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三是采用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为纽带对企业进行优势转换和组合,同时采取出售产权和兼并、依法破产等方式,完成对企业的改制。
截至1998年,全市工商企业已完成改制75家,其中涉及产权的达40%以上,共盘活存量资产8320万元。
147.藁城古县城的建设情况是怎样的?
藁城古县城为历代郡、州、县治所。明嘉靖《藁城县志》载:藁城旧城,周回仅3里,辟东西二门。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陈素以城卑狭难为守御,乃越旧制而拓修,城墙高3丈,厚2丈,增以瓮城,二门皆为砖石。东西建重楼三楹,左曰“东祚”,右曰“西城”。正德十五年(1520),西关居民繁庶,知县陈素衔旧城向西建新城,土筑城墙高3丈,厚2丈,新旧城周回7里86步。城周凿护城河,阔3丈、深1丈5尺,继立四门:东曰“岱瞻门”,西曰“太宁门”,南曰“嵩寿门”,北曰“恒镇门”。崇祯六年(1633),又于旧城南城墙辟南门,曰“重光门”。时藁城县城,门五桥四。后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十七年(1718)、同治二年(1863)、民国19年(1930)多次重修,加固城墙、城门,增设雉堞,挖浚城壕,栽柳植藕,城池宏丽而壮观。
148.90年代,藁城市区发展变化情况怎样?
80年代以前,藁城城区一直处于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1989年藁城撤县建市后,城区开始依照总体规划进行开发、改造和大规模建设。在90年代,城市建设社会总投资近6亿元,逐步建成了东城工业区、西城食品工业区、仓储区等工业区,东城、梨园、通安、武装部、商贸城等几个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住宅区及新华街百货市场、南城家具市场、蔬菜市场等几个繁华的商贸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东城、北马、良村3座立交桥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以东城街、廉州路、四明街、育才路为主的新建或改造的14条主要街道纵横交错,构筑起藁城市区的基本骨架。与1989年前相比,市区道路总长由23公里、面积25万平方米增至65公里、89万平方米,市区住宅总面积由10万平方米增至110万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5%以上,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由4平方米提高到21平方米。1992年南城区开发建设起步,如今南城区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业服务业兴旺发达,一派繁华景象。1999年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构筑占地18.36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藁城人民广场,是年9月交付使用,内有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音乐彩色喷泉及容纳千余人的演歌台。文化、商业、体育、游乐等公益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标准的儿童公园、滨河带状公园、水上公园、大型体育场、图书馆、商贸城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观,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3平方米,实现了“漂亮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为藁城进入“河北十强”,迈向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优化投资环境,促进藁城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9.藁城市区今有多少条街道和巷道?
今有15条街道,75条巷道(包括里弄、胡同)。
民国时期,县城内分一、二、三、四、五、六、七铺街,均是弯曲狭窄的土路。50年代初期对各主要街道分别进行整修拓宽。1968年后相继修建了新开路、西大街、工业路、胜利路、新华街、北大街、体育街和南关街等。至1985年,县城已铺设沥青路面20条,混凝土路面14条,总长度1.6万米。
藁城市区15条主要街道分别是:四明街、东城街、新华街、西城街、南关街、昌盛街、通安街、站南街、文源路、市府路、胜利路、永安路、工业路、廉州路和育才路。巷道主要有:东平胡同、东四巷、四通巷、廉育胡同、廉才胡同、工纤胡同、繁荣路、健康路、工荣胡同、工华胡同、工委胡同、工强里、工兴里、两铺路、市南胡同、府平胡同、府东胡同、胜新胡同、胜商里、北门街、文闵巷、东胜巷等。
150.藁城市人民广场规模如何?
藁城市人民广场始建于1999年3月,位于藁城市廉州路东部,是石家庄最大的人民广场。其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花木品种共44种,硬化面积4.3万平方米。广场核心是占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彩色声控音乐喷泉,主喷泉孔喷射高度达38米,为河北之最。喷泉南面坐落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型石雕。北面矗立着展示城市发展远景的大型钢雕“都市畅想曲”,广场东南是高168米的电视发射塔,塔下是能容纳近千人的演歌台。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公共场所。
151.藁城市城区公交汽车何时开始运营?
1998年12月8日,由藁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与湖北省石首市富豪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联办的“藁城市城区公交汽车队”开始试运营,首期开通2条营运线路,投放CS660016座轻型客车16辆,从早七点至晚七点在市区进行营运。运行路线初定为1路车:起点西刘村—综合大学—北马—中医院—农机公司—法院—通安街—汽车站—西城街—胜利路—四明街—终点西刘村。2路车:起点火车站—汽车站—西城街—市府路—国税局—东宁路(化纤浆厂)终点。后调整运营线路,1路车起止点为南马村~化纤浆厂,主要站点有南马村、交警大队、通安小学、廉州路、通安街、汽车站、西城街桥、百货商场、商业大厦、人民医院、老干部局、交通局、化纤浆厂。2路车因故取消。
152.藁城如今开征了多少税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层次流通渠道。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1985年,县内实际开征有17个税种,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个人所得税、烧油特别税、建筑税、奖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至2000年,藁城开征的税种已有20个,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153.如今藁城城乡共有多少个集市?
1985年时,藁城境内有集贸市场37处,并建有专业市场4个,批发市场3个。至2001年全市有集市43个,农村集镇的集期(日)以10天二集为多。各集市的集期(农历)如下:
逢一、六为集期的有耿村、刘海庄、南营、岗上、九门、赵庄、韩家洼、增村。
逢二、七为集期的有兴安、大常安、梅花、故献、徐村、西四公、南孟、贤庄、杨马村。
逢三、八为集期的有角中、南朋、贾市庄、木连城、丘头、南乐乡、南董、黄庄、小果庄、大慈邑。
逢四、九为集期的有张名甫、马庄、大同、只都、东蒲城、梁家庄。
逢五、十为集期的有陈家庄、张村、倪家庄、屯头、丽阳、南洼、大丰化、前西关、塔头。
逢一、四、六、九为集期的有廉州镇(市区)。
154.藁城何时起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污染程度如何?
50年代前县内厂矿企业甚少,自然环境清新洁净。70年代后尤其进入80年代,藁城地方工业迅猛发展,各乡镇小造纸、小磷肥、小电镀等“五小”工业争相大上,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剧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1983年调查,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县化肥厂、造纸厂、纤维板厂、磷肥厂、淀粉厂等企业,日排放废水2万余吨,废气322万标立方米,废渣91吨。排入滹沱河、石津渠、回灌渠废水中的有毒物有酚、氰化物、砷、汞、硫化物、悬浮物、氨和酸等十几种,直接污染河、渠及地下水源,使县境内的地下水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废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粉尘等也对大气构成严重污染。尤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酸度高达5.1%,造成酸雨多降,使一些建筑设施腐蚀严重,农作物叶面萎缩,土质酸化,影响农业生产,且不断发生污染事故。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也使农产品如蔬菜、瓜果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县(市)环保部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逐年加大治理力度。至90年代末期,环境污染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
155.80年代初期,藁城曾更改了哪些公社和大队的名称?
1980年,藁城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地名普查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县内自然村落及经济、军事地名等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处理。1982年4月,县政府更改了2个公社和8个大队的名称。即将南洼公社更名为西四公公社,小果庄公社更名为刘家佐公社;兴安公社董家庄大队更名为南董家庄大队,小常安公社黄家庄大队更名为南黄家庄大队,城关公社李家庄大队更名为城李庄大队,梅花公社东善堡大队更名为东庄大队,西善堡大队更名为西庄大队,南尚庄大队更名为尚庄大队,高庄大队更名为南高庄大队,西四公公社高庄大队更名为北高庄大队。另外,将邱头公社的“邱”改为“丘”字,将小奉大队的“奉”改为“丰”字。同时恢复4个村庄的原名,即红星大队恢复为尚书庄,革庄大队恢复为郭庄,东方红大队恢复为王宫,文革大队恢复为双庙。
1984年,将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将大队改为村建制。
156.“七七”事变前的藁城第一名镇是指哪儿?
是指梅花镇。
1937年“七七”事变前,梅花镇有550多户,2500多人。镇周围筑有寨墙,四门洞开,镇内设有警察所、保卫社、民国小学。街市整齐,有布市街、棉市街、粮市街、牲口市街,还有明朝时期北京通往南京的跑马道街。各街道有较大的银号、棉店、粮店、煤店、药房、粉坊、染坊、轧花坊、饭铺、杂货铺、澡塘80多处,经常驻有平、津、保等大中城市的豪商巨贾,也有日本客商常来购棉,时为华北闻名的繁华富庶之商贸重镇,亦是藁城第一名镇。
1937年10月12至15日,日本侵略军在该镇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此后,繁华的梅花镇已是满目凄凉和荒芜。
157.韩辛庄为何又称“织布村”?
韩辛庄位于藁城市区西北10公里处,隶属南董镇。该村有300余户,1600多口人(1994年)。村内企业以私人织布厂居多,其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985年,韩辛庄被县政府命名为“织布专业村”。
韩辛庄“织布村”已有多年历史,这一带早就流传着“韩辛庄织布匠,南洼作花匠,西洼当木匠”之说法。从前,韩辛庄人把织布(土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用织布卖布换来的钱或粮食维持生计。该村岁数大的人大多有多年织布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韩辛庄于1957年办起了织布厂,成为当时村里唯一的副业。织布厂与国家订有加工合同,加工费收入归大队所有。各个生产队按规定从队里抽出一部分劳力(多为年轻妇女)轮流到织布厂做集体工,所挣工分记在小队的帐上,年终参加小队分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队织布厂由个人承包经营。此后,几个村民联合购置十几张织布机,办起韩辛庄第一家个体织布厂。在他们的带动下,该村出现兴建个体织布厂的热潮,厂房也由村内向村外扩展,规模逐步扩大。时全村有500多人从事个体织布行业,他们和北京、天津等城市及周围邻县的有关厂家建立了业务联系,销路畅通,经济效益可观。韩辛庄村人在长期的织布生产、销售中得到了锻炼,成为经商做买卖的行家里手。
韩辛庄织布业的经营与发展,增加了集体与个人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内新建了很多两层住宅楼,有的八间大瓦房一字排开,雕梁画栋,十分气派;有的织布户购置了拖拉机等机动运输车辆,产、销一条龙,促进了织布生产。如今,织布在韩辛庄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氛围,并成为该村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58.“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之说缘何而来?
位于藁城市区东南11公里处的耿村自明代形成村落,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王(耿再辰)死后葬于此地。为纪念耿再辰,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为耿王庙会。期间香火不断,并举行盛大规模的娱乐活动,民间艺人常来此献艺。其中跑马的、说书唱戏的等都来为庙会助兴。到20世纪50年代初,庙会上又增添了百货、布匹、牲畜、土特产等物资,香火庙会逐渐转为物资交流会。另外耿村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讲述及口头文学交流活动早已闻名遐迩。耿村民风古朴淳厚,自古就是东西交通驿站。自清康熙年间开始设立集市,工商贸易发达。那时,西自太行东麓获鹿县(今鹿泉市),东至衡水、德州、济南的大道穿村而过,昼夜马铃声不断。村中煤栈、布庄、饭铺、酒馆、杂货铺和客店林立,各地官人、艺人、商贾、平民等来往穿梭,街市繁华兴盛名噪一时。缘于此,旧时民间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之说。
159.旧时繁荣的梅花棉花贸易市场何时销声匿迹了?
梅花在藁城市区南17公里处,早在明代即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有粮行、花店、作坊、银号和当铺等270多家,尤以棉花交易闻名遐迩,云集山东、河南、天津等地棉商,为中国北方较大的棉花贸易市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该地农作物种植以棉花为主,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0%,其它是小麦和谷子。农民采摘棉花后,将籽棉加工成皮棉,然后到贸易市场出售,使该地逐渐形成棉花集散贸易中心。当时镇上有专门收购皮棉的商家约50家,其中大胜花店规模最大,买卖最兴隆。该花店占地4500平方米,常年雇用10名伙计,店主陈西庚和天津商人联手开办。棉花一般运到天津和济南,并大都出口日本。随着棉花交易的兴盛,其副产品棉籽亦大量交易到镇内40余家榨油房,百姓家均食用棉籽油。1937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入梅花镇进行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梅花惨案”,使繁荣富庶的梅花镇变得凄惨荒凉。此后日军在此地长期盘踞,大量农田荒芜废弃,棉田面积锐减,棉花交易市场和集市贸易随之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县成立棉麻经理部,梅花棉花交易市场自此没再兴起。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主办: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府信息中心
冀ICP备字14000025号-1网站标识码:1301820006
冀公网安备 130109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