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之最
人 物
发布时间:2023-02-16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历史上唯一的藁城籍皇后
郭圣通(?~52),东汉藁城人。其父郭昌曾为郡功曹,早亡。母郭主,真定恭王(汉景帝刘启七代孙)之女。更始二年(24),刘秀征讨王郎至真定,纳圣通为妃。刘秀称帝后,立圣通为贵人。建武元年(25),圣通生一男,名刘强。翌年立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郭圣通因弹劾宋宏,而失帝宠,废皇后改立中山王太后,晋其次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建武二十年,改中山王刘辅为沛王,圣通为沛太后。建武二十八年(52)郭圣通卒。
 
抗金名将——董俊、王善
董俊、王善是藁城历史上的抗金名将。
董俊(1185~1233) 字用章,元代藁城人,出身农家,善骑射。金祯祐三年(1215),蒙古大帅木华黎挥兵南下攻金,董俊率部响应,为元朝统一,勇猛征战,因功提升中山府知府,多次与金将武仙交战。兴定三年(1219),大战武仙于黄山,使武仙窘迫而降。董俊被授予龙虎卫上将军,屯驻藁城。金正大二年(1225),武仙据真定(今正定)而叛,围董俊于永安州(今藁城),董俊以兵士不满千人与武仙相持一年之久。后董俊率军攻入真定,武仙大败而逃。天兴元年(1232),蒙古会集诸路军马围困汴京。翌年围金主于归德,金兵夜出,逼董俊于河边,董俊奋力出击,战死疆场。董俊忠勇慑众,临阵,不为夷险所移,每战必身先士卒。有人劝止,他说:“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趋安脱危乎!”(《元史·董俊传》)。董俊善战而不妄杀,为政鼓励农桑。死后,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加赠“推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改封赵国公。
王善(生卒年月不详) 字子善,藁城南孟人,元初著名将领。辽金后期,青年时期的王善勇敢正直,机智聪敏。宋理宗时,王善曾任本县主簿。后率众投奔元兵,英勇善战,每每大败金军。王善代理中山府治中时,正值金将武仙镇守真定,其视王善为眼中钉,曾暗地派知府李济、府判郭安去谋害王善,未得逞。王善带领三百元兵出奇制胜,击败武仙金军两千余人,攻取真定。自中山以南四十二个郡县纷纷降服。王善以功赐金虎符,执掌帅府。后王善随从世祖征战河南。因战功显赫,王善累迁左副元帅、金吾卫大将军等。
 
善谏名臣——杨伯雄
杨伯雄(1103~1172) 字希云,金代藁城人,中皇统二年(1142)进士。
伯雄,机警聪慧,才品优长,深得海陵王(完颜亮)器重。完颜亮执政,有人劝伯雄倚此求官,伯雄不肯。海陵王问其缘由,伯雄答曰:“君子受知于人,当以礼进,附丽奔走,非素志也。”(《金史·杨伯雄传》)后提升伯雄为右补阙,改任修《起居注》。海陵王急求治国之道,与伯雄每每谈论到深夜,问:“人君治天下,其道何贵?”伯雄说:“贵静”。海陵王又问:“我迁诸部明安,分屯戍边,岂指是为非静耶?”(《金史·杨伯雄传》)伯雄说:“分兵屯守边境,使南北相连,是为上策。所谓静者,是指不骚扰百姓。”至夏,海陵王登瑞云楼乘凉,令伯雄赋诗,伯雄吟道:“六月不知蒸郁到,清凉会与万方同。”海陵王称赞伯雄不忘规劝,连连提升他为兵部员外郎、翰林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兼著作郎。后因犯颜直谏,力劝海陵王放弃南征而失官。
大定初,由张浩荐举,起用伯雄为少詹事,作《宝山往鉴》,进《羽猎》、《保成》等规劝之章,被采纳,恢复其左谏议大夫、翰林直学士之职。大定六年(1166)晋升为礼部尚书。伯雄辅佐朝政,直言不讳,人必以杨詹事为榜样。后转任定武军节度使,改平阳尹,勤政惠民,百姓拥戴,世人称赞:“前有张,后有杨。”(前任平阳尹张浩,有惠政)不久又调任河中尹,卒于任。追谥“庄献。”
 
一代儒臣——董文用
董文用(1223~1297),字彦材,藁城人,龙虎卫上将军董俊三子。10岁亡父,受兄长文炳之教,学问早成。20岁时词赋考试中选,侍世祖于潜邸。
蒙古太宗乃马真后二年(1243),文用随从宪宗征云南大理,后教授皇子经典。宪宗九年(1259),跟随兄长文炳伐宋。翌年,世祖忽必烈即皇帝位,提升文用为左右司郎中。至元元年(1264),召文用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当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部将贪赂横行。文用严厉指责只必铁木儿袒护部下,并依法惩治贪官污吏。同时于西夏开渠灌溉农田,供给百姓种子、农具,大力发展农业。至元八年(1271),文用担任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为政5年。在职期间,主张少骚扰百姓,让其致力于耕织劳作。其政绩为全国劝农使之最。十九年,调任兵部尚书。时江淮省臣欲专权独行,提出要削弱御史台。阿合玛执政时,商贾贱役,皆行贿入官,以结私党,招致百姓怨愤。文用力主加强御史台,以振朝纲,并劾去阿党,使官吏有所惧,民怨有处诉。后任礼部尚书,迁翰林、集贤二院学士,知秘书监。中书右丞卢士荣提出“立法治财”,搜刮百姓以增国赋。文用痛斥其法如同天天剪羊毛进献一般,取悦上主。坚持据理力争,替百姓说话。他说:“民财有限,取之有时,仍担心百姓受到伤害。像右丞这样刻剥无遗,让百姓怎样活下去?”话语掷地有声,令人折服,皆称之为仁人之言。
至元二十二年(1285),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继迁御史中丞、大司农,升资德大夫,知制诏,兼修国史。大德元年(1297),告老还家。六月病死,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赵国公,谥“忠穆”。
董文用一生刚直不阿,清正为民,深受百姓拥戴。
 
金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 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人。承安二年(1197)进士,初任麓州录事,后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多惠政。晋升国史院编修,应翰林文字。奉诏出使西夏,授同知泗州军州事,保留著作郎。正大初,主撰章宗、宣宗实录,完稿后迁升平凉府判官。不久升为左司谏,转延州刺史迁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
王若虚学问渊博,识见卓绝。论文主张辞达理顺。对诗提倡写“哀乐之真”,强调“自得”,反对模拟雕琢。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深表不满。其诗作多抒写个人感情,清率自然。所著《五经辩惑》十余种,对汉、宋儒者注释经史古文,颇多批评,号为文学“批评家”。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传于世。
昔日,藁城文人贤士对王若虚敬仰倍致,曾建滹南遗老祠于县城,学士吴澄亲自作碑记。
 
明代三大名宦——石玠、石珤、张子麟
石玠(生卒年月不详) 字邦秀,藁城徐村人,石玉长子。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进士,任汜水县知县。石玠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其官职累迁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德年间,石曾巡抚大同。不久升为兵部右侍郎,后任户部尚书。石玠执政廉洁清明,敢于犯颜直谏。石玠卸职归乡后,粮食和配隶由官府继续供给。皇上赠其蟒衣玉带,加官至太子少傅(保),年59岁卒。
石珤(1464~1528) 字邦彦,别号熊峰,明代藁城人,邑人称之“石阁老”。他与兄石玠同举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
石珤聪敏博学,为官清正廉明,但多维护封建正统思想。弘治末年,晋职修撰。正德元年(1506)提升南京侍读学士,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十六年任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世宗即位,石珤代王琼为吏部尚书。时朝中小人窃权,铨选混乱,石珤掌管吏部,对托以私情者一概谢绝。于是朝纲大振。嘉靖三年(1524)五月,诏石珤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石珤维护封建正统,持论坚决。力谏嘉靖帝在奉先殿侧建别室祀献帝,反对章圣皇太后谒见世庙,深失帝意。嘉靖六年,石珤辞官回归故里。石珤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嘉靖七年(1528)冬石珤卒,谥“文隐”。所作诗文幽雅清峭,有《熊峰集》传于世。
张子麟(1459~1546) 字元瑞,明代藁城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河南汝宁府知府、山西参政、河南布政司、湖广都察院提督、刑部侍郎和刑部尚书等职。
张子麟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执法公正,赋税均平,政绩卓著,吏部推其治行,谓全国第一。任职湖广期间,正遇灾荒,他奏请朝廷,放粮赈济,使40万灾民得救。任河南布政司时,一些官僚权贵仗势胡作非为,他严加惩治,地方得以安宁。升任刑部尚书之后,与太监谷清调查审理皇亲贵族案件,公正严明,不徇私情。藩王宸濠和太监刘瑾、钱宁、江彬等图谋不轨,他依法惩处,被称为“一代刑名之祖”。其下属官吏皆尊张子麟为师长,效其执法。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初五日卒。
 
唯一的武状元
李白玉,是藁城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
李白玉(生卒年月不祥) 字辉山,今兴安镇东里村人。年少英俊聪慧,弱冠即登虎榜。清嘉庆五年(1800)庚申武举,七年(1802)壬戌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御前侍卫。曾任山西太原镇总兵。其父李恕诰封为武显将军。
 
元代著名医学家——罗天益
罗天益,藁城人,元代著名医学家。自幼从师医学家李东垣,并发展李氏学说。他刻苦研究医道,因脉求疾,随疾制方,治疗无不立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编写了《卫生宝鉴》医学专著,辑有《内经类编》(已佚)。
 
地方名医——路志正
路志正,藁城北洼村人,从小受家庭熏陶,曾参加其伯父——地方名医路益修创办的医校,后经河北省中医考询委员会考试,取得独立应诊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和伯父一起赴北京悬壶济世,入校进修现代医学及中医药。50年代初调国家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回国后在全国血吸虫病调研防治中,提出了“先用中药消除腹水,再用西药锑剂杀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被卫生部采纳,在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中,路志正受党和政府委托,先后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华侨和国际友人医病讲学,赢得“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之美誉。菲律宾华侨称他为“国家活宝”。路志正曾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编委,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广安门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光明中医》杂志编委、副主编等职。先后参加《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写工作。并主编了《中国内科急症》、《中医痹论治学》等书,著有《路志正医林集腋》,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被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医名人——徐梦林
县中医门诊部徐梦林,在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脑炎后遗症和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病症方面有较深造诣。尤其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治疗更为突出。经409例观察,治愈率30%,基本痊愈50.1%。1981年被国家选派参加援扎(扎伊尔)医疗队。时扎伊尔疟疾流行,徐用针灸治疗128位病人,有效率100%,治愈率75%,轰动整个扎伊尔。扎电视台、报社连续报道,电视台用5种语言多次播放其治疗实况。扎最高学府金沙萨大学附属医院请他讲课,做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示范。一位瘫痪4个月的病人,经他现场针灸,当即下床走了约10米远。校长说:“中国医生真神!”
 
唯一一名藁城籍省议员
姚璧(1875~1939),字席珍,藁城北席村人。民国7年(1918)当选为中华民国国会直隶省(今河北省)省议员,亦是藁城县唯一的一名省议员。
民国13年(1924),孙中山先生北上,路经天津(省议会所在地)时,姚席珍曾亲聆孙先生的演讲和教诲,深受革命教育和启发。他以实际行动作表率,革除封建陋俗,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些好事,被当地民众誉为“地方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创办新式教育的带头人
李树春(1864~1939) 子渭泉,今廉州镇表灵村人,清朝末年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青年时期,受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清末,他先后出任滹南书院教习,乡里学塾塾师。民国初期,任藁城县劝学所所长,相继创办了男子高等学堂和女子师范,并附设女子完小和幼稚园,他亲自兼任男女两校校长。这些校、园的创建均属河北省之先例。他曾冲破阻力,主持建成女师教学楼,后又千方百计招收数百名青年闺秀或小脚女人,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到女师学府开始了她们的崭新生活。
李树春办教育十分重视德育,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救国、强国之抱负,提倡女生自尊自爱,男女平等。宣传“放足”,号召女生撕掉裹脚布,做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妇女。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富有正义感,知节俭,品学兼优,才艺双全。如何基鸿、何基沣两兄弟,抗日将领郝梦龄等便是一例。他的业绩赢得了“桃李遍藁城”的声誉,河北省政府为他颁发“功在教育”匾额予以褒奖。1919年因办教育有功被选派参加赴日考察团考察国外教育。李树春成为当时藁城乃至河北省创办新式教育的带头人。
 
第一位共产党员
杨凤楼,藁城市增村人。1923年就读于天津河北工业专科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天津码头工人和机械工人的罢工运动。1926年担任顺直省委巡视员,到饶阳、藁城等县视察。他在增村组织平民夜校,在杨马村进行农村调查,了解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并与党员杨文瑞建立联系,对藁城县党的组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朱芳 藁城南席村人,生于1902年。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藁城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曾担任过村党支部委员。她泼辣勇敢,胆大心细,工作积极。为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她冲破封建礼教,和男同志一起,昼夜奔波于留村、西丈和良村一带,秘密串联,培养和发展党员,宣传党的主张,开展对敌斗争,勇敢地参加惩治反动团兵头子马老善的夜战。“七七”事变后,她参加了八路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堪称巾帼英雄。抗战胜利后转业到地方,曾任县妇联主任。建国后,因病退休,回村又担任村妇联主任,继续抱病工作。县区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她“朱老能”。1958年病逝于本村。
 
第一个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将军
郝梦龄(1898~1937) 字锡九,藁城市庄合村人。幼年家境贫寒,仅读3年私塾,后随父务农。14岁当兵,民国8年(1919)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等职,民国24年升为陆军中将。卢沟桥事变后,郝梦龄请求北上抗日,并下定为抗日牺牲的决心。1937年10月郝梦龄率第九军赴山西参加忻口战役,任前敌总指挥,与日军展开数日的激烈战斗。10月15日夜郝梦龄亲自率领部队突袭敌阵,一连夺取数个山头。16日凌晨郝梦龄继续率军奋进,乘胜追击,在通过一段狭隘路时,郝梦龄不幸身中敌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在疆场的第一位军长,时被人民称为“全国第一军长”。12月6日国民党政府明令褒扬,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民国2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演说时,高度赞扬了郝梦龄将军为中华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将军
何基沣(1898~1980),字芑荪,藁城市北席村人,1923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又到北平陆军大学学习,后任西北军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副旅长。
1933年夏,何基沣率部在喜峰口迎战日军,激战三昼夜,夺得了喜峰口战役的胜利。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进攻,何基沣亲临前线指挥,打响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1939年1月,何基沣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仍在国民党军队工作。1938年春,任国民党七十七军副军长。1948年11月18日,在淮海战役中,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国民党第七十七军和五十九军起义。起义震惊了蒋介石,为全歼黄伯韬兵团铺平了道路。
1949年2月起,何基沣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南京军区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一、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五届常委。1958年9月23日,中央授予何基沣“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因病在北京逝世。
 
唯一的藁城籍红军战士
韩彬(1918~ ) 又名韩清江,南董镇西四公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藁城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
韩彬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生活,1931年年仅13岁的韩彬到湖北广水火车站做铁路劳工,同年8月参加红军部队。1936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七七”事变后,奉命回藁城发动群众组建抗日地方武装,曾任游击大队大队长、藁城县基干队长、滹沱河大队副大队长、保卫家乡大队长等职。期间,他率部转战在藁、晋、赵、无、新等县,长期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1942年后相继担任区队长、营长、团长,直至抗战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曾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人民功臣”等光荣称号。建国后在山西军区司令部工作,不久转业,历任太原市国防协会主任、园林局局长等职。
民族英雄——丁冷
丁冷( ?~2004) 又名丁素荣,东四公村人。出身于行医世家。1939年参军,1940年2月在太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曾任太行新编10旅政治教员、太行6军分区政治部干事。1942年秋被派到北平至石门(今石家庄)一线做地下工作。1944年2月22日在梅花镇开展工作时被捕,后解往张家庄敌据点。不久由日本特务队长青原一夫等押送到藁城,行至滹沱河大桥南头时,丁冷趁敌不备,掏出暗藏的剪刀,向青原一夫猛刺数刀,敌酋受伤嚎叫,其他日伪特务见事不妙,立即将丁冷五花大绑捆起来。丁冷一路上高呼抗战口号,连喊带骂,一直骂进了敌人的宪兵队。在敌监狱中,丁冷受尽了凌辱、折磨与拷打,但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同年中共藁无县委授予丁冷“民族英雄”光荣称号,并将她的事迹印成小册子,供广大干部党员学习。1945年7月丁冷逃出敌人魔掌。1947年回藁城工作,先后担任过高小校长、县文教科代科长、文化馆长等职,还曾当选为县一、二届政协委员、人民代表、政府常务委员等。2004年病故。
 
战斗英雄——范仁合
范仁合(1929~1984) 藁城贾市庄村人。民国34年(1945)参加八路军,民国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参谋长等职。在解放战争中多次荣立战功。朝鲜战争爆发后,范仁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年7月中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范仁合率领全连指战员冒雨冲破层层封锁,一路上以其大智大勇奇袭敌兵,深入敌后15公里,直插敌军的指挥心脏,捣毁敌六师师部。随后又击溃在风洞一带修筑工事的敌军一个营,攻占了0一二二阵地。19日下午,该连受命反击盘踞六0二点二高地的敌之纵深阵地。为减少伤亡,范仁合带领连队以疏散的队形,在冲锋出发地隐蔽了5个多小时。至深夜1时,在部队炮火掩护下,该连战士仅用15分钟就冲上主峰,占领整个阵地。尔后,敌人动用飞机、大炮、坦克多次向该连反扑。范仁合及时准确地将敌人方位报告炮兵部队,并组织六0炮配合后方炮火轰击敌死角地带,保住了阵地。该连在六0二点二高地坚守了两天两夜,对取得金城川反击战的胜利争取了时间。此次战斗,范仁合带领连队配合主力部队,歼敌908名,缴获机枪25挺、大炮16门、汽车29辆及电台、电话机等大量军用品。范仁合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连队(七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九战九捷”锦旗一面。
著名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其剧本就是根据这次战斗经历编写的,范仁合即是剧中指挥员的形象之一。
 
建国后第一位女县长
靳书用,女,饶阳县人。1954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藁城县副县长,是建国后藁城第一位女县长。 
 
“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任连长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连队。好八连第一任连长是藁城市东刘村人刘五奎。
民国24年(1935)1月,为了打击国民党保安团,中共藁城县委领导全县劳苦大众发起了武装暴动。在这次斗争中,东刘村共产党员刘五奎被保安团抓住投进监狱。翌年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不久刘五奎参加了八路军,曾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上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五奎就任被誉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第一任连长。他们的英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
 
第一位牺牲在老山前线的藁城籍战士
路瑞强(1961~1987) 藁城河西营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
1979年路瑞强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赴天津某部队服役。1981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某部三营炮兵连任副连长。1986年11月,奉命带领战士到南疆老山前线参战。
1987年8月11日凌晨,负责三营炮兵连阵地指挥的路瑞强接到指挥所命令:“474高地发现越军向我前沿运动,企图偷袭,命令你连炮火压制射击!”路放下电话,立即命令六炮发射,又火速奔向四炮、八炮亲自组织射击。顿时第1群炮弹全部覆盖目标,敌人狼狈逃窜。这时,路发现787.8高地和B62号阵地上有敌人炮弹爆炸,还伴有空中爆炸。他果断命令一般炮手进洞,主炮手继续对敌炮击。他把战士们一个个推到洞里,自己又回到炮位,指挥炮击。当他指挥发射第3个弹群时,突然一道闪光,敌弹在六炮上空爆炸,路瑞强全身20多处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8年1月23日,中共藁城县委、县政府联合颁发《关于开展向路瑞强烈士学习的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路瑞强学习的活动。其英名镌刻在河西营村烈士纪念碑上。
 
“共和国卫士”——刘艳坡
刘艳坡(1971~1989) 藁城南营村人,1986年加入共青团。1989年4月参军,同年6月4日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中牺牲。
刘艳坡出生在烈士家庭,他的祖父于解放战争时牺牲在东北战场。1989年4月3日,刘艳坡入伍到北京当上武警战士。6月3日晚,刘艳坡随部队去北京西单路口执行任务,晚11点15分,部队刚到目的地,即遭到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极少数暴徒的围攻。部队完成任务回撤时,他执意让战友先撤,自己走在最后掩护战友。这时,躲在路北房顶上的一名暴徒,用水泥砖猛砸刘艳坡颈部,他当场被击倒在地。战友们急忙将他送往人民医院抢救。在医院门口,又有一名暴徒用水泥方砖狠砸刘的胸部,刘艳坡壮烈牺牲,年仅18岁。
为表彰刘艳坡同志,武警部队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共和国卫士”称号。
 
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
李彦君(1924~1993),男,无极县人,1959年全国群英会藁城劳模。李彦君1955年进藁城县铁业社当工人。1958年到藁城县机械厂(现河北收割机厂)当工人,后任生产组长、代班长、车间主任。1958年在大搞农机具改革中,他首创了“大车加滚珠”的先进经验,增加载重1.5倍,在全县广大农村普遍推广。他还对二人晃水车、脚踏轧车水车、车旋水泵专用工具胎及拖拉机配件等进行了技术革新,提高工效1~15倍,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在藁城县机械厂当生产组长期间,他完成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80多项。先后发明了万能电钻,加板锻锤,改进了平面铣、铜套划油线、龙门刨大轴加轴承、烘干筒等设备,提高工效1~20倍,创造价值30余万元。1963年,李彦君试制成功蒸气锅炉。他所在的班组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生产班组。1959年,他先后两次被授予“河北省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86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武吉龙
1987年1月,藁城农民企业家武吉龙被评为1986年度“全国十大新闻人物”,7月又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农民企业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武吉龙,兴安镇贾村人,原为普通农民。1972年为改变家乡面貌,曾带领40名乡亲到太原电解铜厂当搬杂工。十年内为村里挣回几十万元,亦为工厂创造了大量财富。他苦心钻研技术,用“水洗法”为该厂从废渣中提炼回收纯铜一百多吨,创收500余万元。80年代初期,武吉龙承包了太原电解铜厂长期严重亏损的工业硅车间,在他的精心管理下,1982年底硅车间一举盈利19万元,成本为全国同行业最低。各项指标由原来的倒数第一,一跃而居全国榜首。之后连年盈利突破30万元。1984年,武吉龙又承包了石家庄黄磷厂已废弃的硅车间,经奋力苦战,至1986年底,该硅车间共产硅1700吨,产品90%出口日、美等国,为国家创外汇200多万美元。五年内,武吉龙到处奔波,承包并救活了四个省市的数家亏损或面临倒闭的企业,累计盈利千万元。武吉龙则成了炼硅专家和农民企业家。
 
两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优秀共青团员”焦彦霞
焦彦霞,廉州镇北街女青年。1986年在藁城县农技中学(今藁城市职教中心)林果专业毕业后,利用所学技术承包本村滹沱河荒沙滩,开荒造田150亩,种植果树8900多棵,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广大青年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带了个好头。1992年她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5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还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标兵”。1993年,她又当选共青团十三大代表,再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1996年,焦彦霞考入河北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到廉州镇农场工作。
 
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靳正新
靳正新,1927年生,藁城市耿村人,农民,小学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能讲民间故事500多个,是河北省作品最多的民间故事家之一。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汇报暨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上,靳正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靳正新善于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修补性加工和再创作,因此所讲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不乏5000字以上的大故事,其讲述的《砂锅记》和故事专辑《靳正新故事百篇》分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中国桂冠诗人——王新京
王新京(1938~1997) 笔名史明,藁城市卞家寨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藁城市文学协会主席、市师范学校讲师。其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相继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作品300多篇。1984年转入低幼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幼儿文学》、《幼儿教育》、《小葵花》、《孙悟空》、《早期教育》、《儿童之友》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童话、幼儿故事、儿童诗及其它作品,成为中国低幼文学十大作家之一,并被列入《当代文学新闻人物专集》。1992年在中国桂冠诗人选拔赛中,王新京被评为“中国桂冠诗人”。
王新京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文字清新,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全国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漫画家——孙之儁
孙之儁(1907~1966) 藁城东四公村人。自幼读书。民国15年(1926)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西画系。在校期间,曾在国内多种报刊上发表水彩、油画及漫画作品,其创作尤以漫画见长。为中国北方著名漫画家。民国19年“艺专”毕业,就教易县八中,担任音乐、美术、手工教员。民国24年孙之儁进北平,受国民党高级将领段承泽之邀,在包头创作《武训画传》(段承泽撰文)。此作于民国25年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引起艺苑及社会各界较大反响。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段承泽将原作带到重庆,交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再版三次,印行数万册。
民国24~25年,孙之儁创作《王先生外传》漫画集,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其画风独特,针砭时弊。他提出漫画要“导人为善”的创作思想,是中国漫画艺术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事于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学院任美术教员,并进行美术创作。
1950年李士钊受已故陶行知先生生前所托,到北京找到孙之儁,邀他重作《武训画传》。是年,由李士钊撰文,孙之儁作画,郭沫若封面题词并作序的一部精装《武训画传》出版,印行1万册。同年他还以老舍先生名著《骆驼祥子》为题材,创作连环画上下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随后为配合抗美援朝斗争,他创作了《麦克阿瑟的罪行》、《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鼓手的命运》和《巴黎公社的故事》等连环画册。另外还创作有《大人国游记》、《小人国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哈镜王国历险记》和《王子学手艺》等30余本童话故事。孙之儁的漫画造诣精深,国内漫画界有“南叶北孙”(叶浅予、孙之儁)之说。油画界张振仕教授称他是“中国漫画界承前启后的人”。
 
武术界名流——李俊峰
李俊峰 男,生于1938年10月,藁城市靳庄村人。1960~1965年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被选入院队,经常为各国来访的元首及周恩来、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表演。1965年毕业后到北京市体委工作,1974年亲手组建了北京武术队,并担任武术教练。在全国性比赛中连续12年荣获武术团体冠军。其培养的运动员在全国、亚洲和国际性比赛中获金牌百枚以上。八次担任国家队教练出国访问及表演比赛。1987年担任国家武术队教练赴日本横滨参加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16个项目比赛中,夺得13枚金牌,3枚银牌。同年应菲律宾武术协会之邀担任该国家武术队教练。90年代初期曾担任北京市武术队总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副主任。成为闻名中外的现代武术大师。
另外,李俊峰还多次在武打电影片中饰演男主角,如《武林志》中的东方旭,《巴林盗贼》中的柳河东,《侠女十三妹》中的铁罗汉,《侠女除暴》中的纪献堂等,并任武打设计和武打指导。
李俊峰编辑出版的武术类书籍有《长拳对练》、《单刀对枪》、《八卦连环掌》等。
 
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张凤兰
张凤兰(1909~1975) 女,乳名小枝。藁城梅花镇人。著名河北梆子演员。
凤兰自幼喜欢梆子腔,五岁拜师学艺,专工花旦,11岁即登台演出。因唱工潇洒,得艺名“梅花枝”。和兄长张万德(琴师,绰号“盖南京”)、张万保(司鼓)组成家庭戏班,在邻近农村演出。后与河北梆子武生何月楼结婚,带领兄长入“元和顺”、“宝花台”等戏社,经常到河南、山西、陕西、北京等地演出。她戏路宽广、行当遍通,既能唱青衣、花旦戏,又能反串小生,唱一地红一地,名扬河北梆子戏坛。
民国24年(1935),和丈夫、兄长回到家乡梅花镇,恢复家庭戏班。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梅花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九惨案”,除凤兰趁夜逃脱外,全家人均被日军杀害。此后,张凤兰只身在家乡传授河北梆子技艺,组建起“喜顺台”戏班,演出于藁城、晋县、辛集一带城乡。她以小旦戏见长,其《柜中缘》、《拾玉镯》、《喜荣归》等剧目,在当时颇有影响,河北辛集、旧城一带民间流传有“看了张凤兰的《柜中缘》,不吃饺子也过年”的佳话。
日本投降后,张凤兰被某部队文工团邀去任教并演出。1957年,又就教于石家庄专区戏曲训练队,教授河北梆子科班。后戏曲训练队改为艺校,她连续任教数十年,培养出刘小俊、赵洛凤等几十名著名演员。
张凤兰为振兴戏剧事业,含辛茹苦,努力奋斗了几十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扣上“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遣返原籍。回到家乡后,为发展当地河北梆子戏,她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于1970年办起梅花镇俱乐部,排练河北梆子 《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戏,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倾注了全部心血。1975年病故。
 
拥军母亲——赵春月
2000年7月21日,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双百”好军嫂、好母亲表彰大会上,藁城市南孟镇北汪村的赵春月被石家庄市妇联、石家庄军分区政治部、石家庄市国防教育办授予“十佳军人好母亲”光荣称号。
1998年12月26日,赵春月的丈夫张小黑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赵春月悲痛欲绝。此时,小儿子张振国当兵刚走半月,为让儿子安心服役,赵春月以军队为重,向儿子悲痛隐瞒实情一年多,张振国多次询问父亲的情况,赵春月总以“家中都很好”瞒过儿子,同时赵春月鼓励在石家庄服役的大儿子张丛国安心部队工作,自己独担家庭重担,一个人耕作6亩责任田。受母亲高尚情怀感染,张丛国踏实工作被转为志愿兵,张振国亦被评为优秀士兵。2000年初,赵春月收到小儿子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喜报后,才把父亲去世真相告诉了他。此事在部队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营党委向藁城市武装部发送了表扬信,引起藁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4月24日,《藁城报》发表了《拥军好母亲——赵春月》的专题报道,武装部、民政局及市妇联号召全市人民学习赵春月顾大局、讲奉献的精神,以此推动藁城市双拥共建工作的开展。
 
科研能手——崔海峰
崔海峰,1941年生,藁城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石家庄市劳动模范,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他主持新产品开发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新产品奖3项,其中主研的“DZJ500-1000型冻结注浆钻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研的国家“七五”重点项目“KCY-6/900型卡轨运输车”及“FND-90型单轨吊车”,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水平,分别于1990年、1991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主研的“JY-6X8000P人造金刚石压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发表论文8篇。自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制冷专家——秦海军
1983年,藁城外贸冷库合同工秦海军等人,自行研究设计,在倪家庄建成一座小型简易冷库。这种冷库的特点是⑴采用小跨度拱形水泥注顶,无梁无柱,方便贮存;⑵库壁双层砖墙中间的保温材料用麦秸、麦糠代替,有良好的保温性能;⑶选用先进的小型压缩冷凝贮液机组,降温快、易控制、维修方便;⑷投资少、见效快,比常规冷库每吨位减少造价1000元左右,节省投资50~60%,施工周期由1年缩短为3~5个月,投资回收期由8~10年缩短到2年。
因其投资少、见效快,适合产地而迅速在全县推开。小型冷库设计者秦海军,亦被人们誉为“果农的福星”、“制冷专家”,并被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称号。
 
宫灯大王——苏振英
藁城市宫灯制作专业村——屯头村自古就有制作灯笼的传统。80年代,该村村民苏振英继承祖业,操起宫灯制作这一行,并成为屯头宫灯制作的后起之秀。他先后和七、八十个客商建立了长期联系,销路畅通。90年代后期,其宫灯年加工量和销售量已达八万对,赢利十几万元。由于各地订货者多,产品供不应求,苏振英在本村发展了30余户为其加工宫灯,成为名副其实的“宫灯大王”。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之最
人 物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历史上唯一的藁城籍皇后
郭圣通(?~52),东汉藁城人。其父郭昌曾为郡功曹,早亡。母郭主,真定恭王(汉景帝刘启七代孙)之女。更始二年(24),刘秀征讨王郎至真定,纳圣通为妃。刘秀称帝后,立圣通为贵人。建武元年(25),圣通生一男,名刘强。翌年立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郭圣通因弹劾宋宏,而失帝宠,废皇后改立中山王太后,晋其次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建武二十年,改中山王刘辅为沛王,圣通为沛太后。建武二十八年(52)郭圣通卒。
 
抗金名将——董俊、王善
董俊、王善是藁城历史上的抗金名将。
董俊(1185~1233) 字用章,元代藁城人,出身农家,善骑射。金祯祐三年(1215),蒙古大帅木华黎挥兵南下攻金,董俊率部响应,为元朝统一,勇猛征战,因功提升中山府知府,多次与金将武仙交战。兴定三年(1219),大战武仙于黄山,使武仙窘迫而降。董俊被授予龙虎卫上将军,屯驻藁城。金正大二年(1225),武仙据真定(今正定)而叛,围董俊于永安州(今藁城),董俊以兵士不满千人与武仙相持一年之久。后董俊率军攻入真定,武仙大败而逃。天兴元年(1232),蒙古会集诸路军马围困汴京。翌年围金主于归德,金兵夜出,逼董俊于河边,董俊奋力出击,战死疆场。董俊忠勇慑众,临阵,不为夷险所移,每战必身先士卒。有人劝止,他说:“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趋安脱危乎!”(《元史·董俊传》)。董俊善战而不妄杀,为政鼓励农桑。死后,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加赠“推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改封赵国公。
王善(生卒年月不详) 字子善,藁城南孟人,元初著名将领。辽金后期,青年时期的王善勇敢正直,机智聪敏。宋理宗时,王善曾任本县主簿。后率众投奔元兵,英勇善战,每每大败金军。王善代理中山府治中时,正值金将武仙镇守真定,其视王善为眼中钉,曾暗地派知府李济、府判郭安去谋害王善,未得逞。王善带领三百元兵出奇制胜,击败武仙金军两千余人,攻取真定。自中山以南四十二个郡县纷纷降服。王善以功赐金虎符,执掌帅府。后王善随从世祖征战河南。因战功显赫,王善累迁左副元帅、金吾卫大将军等。
 
善谏名臣——杨伯雄
杨伯雄(1103~1172) 字希云,金代藁城人,中皇统二年(1142)进士。
伯雄,机警聪慧,才品优长,深得海陵王(完颜亮)器重。完颜亮执政,有人劝伯雄倚此求官,伯雄不肯。海陵王问其缘由,伯雄答曰:“君子受知于人,当以礼进,附丽奔走,非素志也。”(《金史·杨伯雄传》)后提升伯雄为右补阙,改任修《起居注》。海陵王急求治国之道,与伯雄每每谈论到深夜,问:“人君治天下,其道何贵?”伯雄说:“贵静”。海陵王又问:“我迁诸部明安,分屯戍边,岂指是为非静耶?”(《金史·杨伯雄传》)伯雄说:“分兵屯守边境,使南北相连,是为上策。所谓静者,是指不骚扰百姓。”至夏,海陵王登瑞云楼乘凉,令伯雄赋诗,伯雄吟道:“六月不知蒸郁到,清凉会与万方同。”海陵王称赞伯雄不忘规劝,连连提升他为兵部员外郎、翰林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兼著作郎。后因犯颜直谏,力劝海陵王放弃南征而失官。
大定初,由张浩荐举,起用伯雄为少詹事,作《宝山往鉴》,进《羽猎》、《保成》等规劝之章,被采纳,恢复其左谏议大夫、翰林直学士之职。大定六年(1166)晋升为礼部尚书。伯雄辅佐朝政,直言不讳,人必以杨詹事为榜样。后转任定武军节度使,改平阳尹,勤政惠民,百姓拥戴,世人称赞:“前有张,后有杨。”(前任平阳尹张浩,有惠政)不久又调任河中尹,卒于任。追谥“庄献。”
 
一代儒臣——董文用
董文用(1223~1297),字彦材,藁城人,龙虎卫上将军董俊三子。10岁亡父,受兄长文炳之教,学问早成。20岁时词赋考试中选,侍世祖于潜邸。
蒙古太宗乃马真后二年(1243),文用随从宪宗征云南大理,后教授皇子经典。宪宗九年(1259),跟随兄长文炳伐宋。翌年,世祖忽必烈即皇帝位,提升文用为左右司郎中。至元元年(1264),召文用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当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部将贪赂横行。文用严厉指责只必铁木儿袒护部下,并依法惩治贪官污吏。同时于西夏开渠灌溉农田,供给百姓种子、农具,大力发展农业。至元八年(1271),文用担任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为政5年。在职期间,主张少骚扰百姓,让其致力于耕织劳作。其政绩为全国劝农使之最。十九年,调任兵部尚书。时江淮省臣欲专权独行,提出要削弱御史台。阿合玛执政时,商贾贱役,皆行贿入官,以结私党,招致百姓怨愤。文用力主加强御史台,以振朝纲,并劾去阿党,使官吏有所惧,民怨有处诉。后任礼部尚书,迁翰林、集贤二院学士,知秘书监。中书右丞卢士荣提出“立法治财”,搜刮百姓以增国赋。文用痛斥其法如同天天剪羊毛进献一般,取悦上主。坚持据理力争,替百姓说话。他说:“民财有限,取之有时,仍担心百姓受到伤害。像右丞这样刻剥无遗,让百姓怎样活下去?”话语掷地有声,令人折服,皆称之为仁人之言。
至元二十二年(1285),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继迁御史中丞、大司农,升资德大夫,知制诏,兼修国史。大德元年(1297),告老还家。六月病死,赠银青光禄大夫、少保、赵国公,谥“忠穆”。
董文用一生刚直不阿,清正为民,深受百姓拥戴。
 
金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 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人。承安二年(1197)进士,初任麓州录事,后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多惠政。晋升国史院编修,应翰林文字。奉诏出使西夏,授同知泗州军州事,保留著作郎。正大初,主撰章宗、宣宗实录,完稿后迁升平凉府判官。不久升为左司谏,转延州刺史迁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
王若虚学问渊博,识见卓绝。论文主张辞达理顺。对诗提倡写“哀乐之真”,强调“自得”,反对模拟雕琢。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人深表不满。其诗作多抒写个人感情,清率自然。所著《五经辩惑》十余种,对汉、宋儒者注释经史古文,颇多批评,号为文学“批评家”。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传于世。
昔日,藁城文人贤士对王若虚敬仰倍致,曾建滹南遗老祠于县城,学士吴澄亲自作碑记。
 
明代三大名宦——石玠、石珤、张子麟
石玠(生卒年月不详) 字邦秀,藁城徐村人,石玉长子。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进士,任汜水县知县。石玠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其官职累迁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德年间,石曾巡抚大同。不久升为兵部右侍郎,后任户部尚书。石玠执政廉洁清明,敢于犯颜直谏。石玠卸职归乡后,粮食和配隶由官府继续供给。皇上赠其蟒衣玉带,加官至太子少傅(保),年59岁卒。
石珤(1464~1528) 字邦彦,别号熊峰,明代藁城人,邑人称之“石阁老”。他与兄石玠同举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
石珤聪敏博学,为官清正廉明,但多维护封建正统思想。弘治末年,晋职修撰。正德元年(1506)提升南京侍读学士,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十六年任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世宗即位,石珤代王琼为吏部尚书。时朝中小人窃权,铨选混乱,石珤掌管吏部,对托以私情者一概谢绝。于是朝纲大振。嘉靖三年(1524)五月,诏石珤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石珤维护封建正统,持论坚决。力谏嘉靖帝在奉先殿侧建别室祀献帝,反对章圣皇太后谒见世庙,深失帝意。嘉靖六年,石珤辞官回归故里。石珤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嘉靖七年(1528)冬石珤卒,谥“文隐”。所作诗文幽雅清峭,有《熊峰集》传于世。
张子麟(1459~1546) 字元瑞,明代藁城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河南汝宁府知府、山西参政、河南布政司、湖广都察院提督、刑部侍郎和刑部尚书等职。
张子麟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执法公正,赋税均平,政绩卓著,吏部推其治行,谓全国第一。任职湖广期间,正遇灾荒,他奏请朝廷,放粮赈济,使40万灾民得救。任河南布政司时,一些官僚权贵仗势胡作非为,他严加惩治,地方得以安宁。升任刑部尚书之后,与太监谷清调查审理皇亲贵族案件,公正严明,不徇私情。藩王宸濠和太监刘瑾、钱宁、江彬等图谋不轨,他依法惩处,被称为“一代刑名之祖”。其下属官吏皆尊张子麟为师长,效其执法。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初五日卒。
 
唯一的武状元
李白玉,是藁城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
李白玉(生卒年月不祥) 字辉山,今兴安镇东里村人。年少英俊聪慧,弱冠即登虎榜。清嘉庆五年(1800)庚申武举,七年(1802)壬戌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御前侍卫。曾任山西太原镇总兵。其父李恕诰封为武显将军。
 
元代著名医学家——罗天益
罗天益,藁城人,元代著名医学家。自幼从师医学家李东垣,并发展李氏学说。他刻苦研究医道,因脉求疾,随疾制方,治疗无不立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编写了《卫生宝鉴》医学专著,辑有《内经类编》(已佚)。
 
地方名医——路志正
路志正,藁城北洼村人,从小受家庭熏陶,曾参加其伯父——地方名医路益修创办的医校,后经河北省中医考询委员会考试,取得独立应诊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和伯父一起赴北京悬壶济世,入校进修现代医学及中医药。50年代初调国家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回国后在全国血吸虫病调研防治中,提出了“先用中药消除腹水,再用西药锑剂杀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被卫生部采纳,在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中,路志正受党和政府委托,先后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华侨和国际友人医病讲学,赢得“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之美誉。菲律宾华侨称他为“国家活宝”。路志正曾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编委,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广安门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光明中医》杂志编委、副主编等职。先后参加《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写工作。并主编了《中国内科急症》、《中医痹论治学》等书,著有《路志正医林集腋》,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被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医名人——徐梦林
县中医门诊部徐梦林,在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脑炎后遗症和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病症方面有较深造诣。尤其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治疗更为突出。经409例观察,治愈率30%,基本痊愈50.1%。1981年被国家选派参加援扎(扎伊尔)医疗队。时扎伊尔疟疾流行,徐用针灸治疗128位病人,有效率100%,治愈率75%,轰动整个扎伊尔。扎电视台、报社连续报道,电视台用5种语言多次播放其治疗实况。扎最高学府金沙萨大学附属医院请他讲课,做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示范。一位瘫痪4个月的病人,经他现场针灸,当即下床走了约10米远。校长说:“中国医生真神!”
 
唯一一名藁城籍省议员
姚璧(1875~1939),字席珍,藁城北席村人。民国7年(1918)当选为中华民国国会直隶省(今河北省)省议员,亦是藁城县唯一的一名省议员。
民国13年(1924),孙中山先生北上,路经天津(省议会所在地)时,姚席珍曾亲聆孙先生的演讲和教诲,深受革命教育和启发。他以实际行动作表率,革除封建陋俗,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些好事,被当地民众誉为“地方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创办新式教育的带头人
李树春(1864~1939) 子渭泉,今廉州镇表灵村人,清朝末年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青年时期,受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清末,他先后出任滹南书院教习,乡里学塾塾师。民国初期,任藁城县劝学所所长,相继创办了男子高等学堂和女子师范,并附设女子完小和幼稚园,他亲自兼任男女两校校长。这些校、园的创建均属河北省之先例。他曾冲破阻力,主持建成女师教学楼,后又千方百计招收数百名青年闺秀或小脚女人,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到女师学府开始了她们的崭新生活。
李树春办教育十分重视德育,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救国、强国之抱负,提倡女生自尊自爱,男女平等。宣传“放足”,号召女生撕掉裹脚布,做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妇女。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富有正义感,知节俭,品学兼优,才艺双全。如何基鸿、何基沣两兄弟,抗日将领郝梦龄等便是一例。他的业绩赢得了“桃李遍藁城”的声誉,河北省政府为他颁发“功在教育”匾额予以褒奖。1919年因办教育有功被选派参加赴日考察团考察国外教育。李树春成为当时藁城乃至河北省创办新式教育的带头人。
 
第一位共产党员
杨凤楼,藁城市增村人。1923年就读于天津河北工业专科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天津码头工人和机械工人的罢工运动。1926年担任顺直省委巡视员,到饶阳、藁城等县视察。他在增村组织平民夜校,在杨马村进行农村调查,了解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并与党员杨文瑞建立联系,对藁城县党的组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朱芳 藁城南席村人,生于1902年。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藁城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曾担任过村党支部委员。她泼辣勇敢,胆大心细,工作积极。为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她冲破封建礼教,和男同志一起,昼夜奔波于留村、西丈和良村一带,秘密串联,培养和发展党员,宣传党的主张,开展对敌斗争,勇敢地参加惩治反动团兵头子马老善的夜战。“七七”事变后,她参加了八路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堪称巾帼英雄。抗战胜利后转业到地方,曾任县妇联主任。建国后,因病退休,回村又担任村妇联主任,继续抱病工作。县区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她“朱老能”。1958年病逝于本村。
 
第一个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将军
郝梦龄(1898~1937) 字锡九,藁城市庄合村人。幼年家境贫寒,仅读3年私塾,后随父务农。14岁当兵,民国8年(1919)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等职,民国24年升为陆军中将。卢沟桥事变后,郝梦龄请求北上抗日,并下定为抗日牺牲的决心。1937年10月郝梦龄率第九军赴山西参加忻口战役,任前敌总指挥,与日军展开数日的激烈战斗。10月15日夜郝梦龄亲自率领部队突袭敌阵,一连夺取数个山头。16日凌晨郝梦龄继续率军奋进,乘胜追击,在通过一段狭隘路时,郝梦龄不幸身中敌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在疆场的第一位军长,时被人民称为“全国第一军长”。12月6日国民党政府明令褒扬,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民国2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演说时,高度赞扬了郝梦龄将军为中华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将军
何基沣(1898~1980),字芑荪,藁城市北席村人,1923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又到北平陆军大学学习,后任西北军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副旅长。
1933年夏,何基沣率部在喜峰口迎战日军,激战三昼夜,夺得了喜峰口战役的胜利。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进攻,何基沣亲临前线指挥,打响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1939年1月,何基沣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仍在国民党军队工作。1938年春,任国民党七十七军副军长。1948年11月18日,在淮海战役中,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国民党第七十七军和五十九军起义。起义震惊了蒋介石,为全歼黄伯韬兵团铺平了道路。
1949年2月起,何基沣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南京军区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一、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五届常委。1958年9月23日,中央授予何基沣“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因病在北京逝世。
 
唯一的藁城籍红军战士
韩彬(1918~ ) 又名韩清江,南董镇西四公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藁城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
韩彬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生活,1931年年仅13岁的韩彬到湖北广水火车站做铁路劳工,同年8月参加红军部队。1936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七七”事变后,奉命回藁城发动群众组建抗日地方武装,曾任游击大队大队长、藁城县基干队长、滹沱河大队副大队长、保卫家乡大队长等职。期间,他率部转战在藁、晋、赵、无、新等县,长期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1942年后相继担任区队长、营长、团长,直至抗战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曾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人民功臣”等光荣称号。建国后在山西军区司令部工作,不久转业,历任太原市国防协会主任、园林局局长等职。
民族英雄——丁冷
丁冷( ?~2004) 又名丁素荣,东四公村人。出身于行医世家。1939年参军,1940年2月在太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曾任太行新编10旅政治教员、太行6军分区政治部干事。1942年秋被派到北平至石门(今石家庄)一线做地下工作。1944年2月22日在梅花镇开展工作时被捕,后解往张家庄敌据点。不久由日本特务队长青原一夫等押送到藁城,行至滹沱河大桥南头时,丁冷趁敌不备,掏出暗藏的剪刀,向青原一夫猛刺数刀,敌酋受伤嚎叫,其他日伪特务见事不妙,立即将丁冷五花大绑捆起来。丁冷一路上高呼抗战口号,连喊带骂,一直骂进了敌人的宪兵队。在敌监狱中,丁冷受尽了凌辱、折磨与拷打,但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同年中共藁无县委授予丁冷“民族英雄”光荣称号,并将她的事迹印成小册子,供广大干部党员学习。1945年7月丁冷逃出敌人魔掌。1947年回藁城工作,先后担任过高小校长、县文教科代科长、文化馆长等职,还曾当选为县一、二届政协委员、人民代表、政府常务委员等。2004年病故。
 
战斗英雄——范仁合
范仁合(1929~1984) 藁城贾市庄村人。民国34年(1945)参加八路军,民国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参谋长等职。在解放战争中多次荣立战功。朝鲜战争爆发后,范仁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年7月中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范仁合率领全连指战员冒雨冲破层层封锁,一路上以其大智大勇奇袭敌兵,深入敌后15公里,直插敌军的指挥心脏,捣毁敌六师师部。随后又击溃在风洞一带修筑工事的敌军一个营,攻占了0一二二阵地。19日下午,该连受命反击盘踞六0二点二高地的敌之纵深阵地。为减少伤亡,范仁合带领连队以疏散的队形,在冲锋出发地隐蔽了5个多小时。至深夜1时,在部队炮火掩护下,该连战士仅用15分钟就冲上主峰,占领整个阵地。尔后,敌人动用飞机、大炮、坦克多次向该连反扑。范仁合及时准确地将敌人方位报告炮兵部队,并组织六0炮配合后方炮火轰击敌死角地带,保住了阵地。该连在六0二点二高地坚守了两天两夜,对取得金城川反击战的胜利争取了时间。此次战斗,范仁合带领连队配合主力部队,歼敌908名,缴获机枪25挺、大炮16门、汽车29辆及电台、电话机等大量军用品。范仁合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连队(七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九战九捷”锦旗一面。
著名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其剧本就是根据这次战斗经历编写的,范仁合即是剧中指挥员的形象之一。
 
建国后第一位女县长
靳书用,女,饶阳县人。1954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藁城县副县长,是建国后藁城第一位女县长。 
 
“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任连长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连队。好八连第一任连长是藁城市东刘村人刘五奎。
民国24年(1935)1月,为了打击国民党保安团,中共藁城县委领导全县劳苦大众发起了武装暴动。在这次斗争中,东刘村共产党员刘五奎被保安团抓住投进监狱。翌年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不久刘五奎参加了八路军,曾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上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五奎就任被誉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第一任连长。他们的英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
 
第一位牺牲在老山前线的藁城籍战士
路瑞强(1961~1987) 藁城河西营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
1979年路瑞强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赴天津某部队服役。1981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某部三营炮兵连任副连长。1986年11月,奉命带领战士到南疆老山前线参战。
1987年8月11日凌晨,负责三营炮兵连阵地指挥的路瑞强接到指挥所命令:“474高地发现越军向我前沿运动,企图偷袭,命令你连炮火压制射击!”路放下电话,立即命令六炮发射,又火速奔向四炮、八炮亲自组织射击。顿时第1群炮弹全部覆盖目标,敌人狼狈逃窜。这时,路发现787.8高地和B62号阵地上有敌人炮弹爆炸,还伴有空中爆炸。他果断命令一般炮手进洞,主炮手继续对敌炮击。他把战士们一个个推到洞里,自己又回到炮位,指挥炮击。当他指挥发射第3个弹群时,突然一道闪光,敌弹在六炮上空爆炸,路瑞强全身20多处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88年1月23日,中共藁城县委、县政府联合颁发《关于开展向路瑞强烈士学习的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路瑞强学习的活动。其英名镌刻在河西营村烈士纪念碑上。
 
“共和国卫士”——刘艳坡
刘艳坡(1971~1989) 藁城南营村人,1986年加入共青团。1989年4月参军,同年6月4日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中牺牲。
刘艳坡出生在烈士家庭,他的祖父于解放战争时牺牲在东北战场。1989年4月3日,刘艳坡入伍到北京当上武警战士。6月3日晚,刘艳坡随部队去北京西单路口执行任务,晚11点15分,部队刚到目的地,即遭到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极少数暴徒的围攻。部队完成任务回撤时,他执意让战友先撤,自己走在最后掩护战友。这时,躲在路北房顶上的一名暴徒,用水泥砖猛砸刘艳坡颈部,他当场被击倒在地。战友们急忙将他送往人民医院抢救。在医院门口,又有一名暴徒用水泥方砖狠砸刘的胸部,刘艳坡壮烈牺牲,年仅18岁。
为表彰刘艳坡同志,武警部队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共和国卫士”称号。
 
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
李彦君(1924~1993),男,无极县人,1959年全国群英会藁城劳模。李彦君1955年进藁城县铁业社当工人。1958年到藁城县机械厂(现河北收割机厂)当工人,后任生产组长、代班长、车间主任。1958年在大搞农机具改革中,他首创了“大车加滚珠”的先进经验,增加载重1.5倍,在全县广大农村普遍推广。他还对二人晃水车、脚踏轧车水车、车旋水泵专用工具胎及拖拉机配件等进行了技术革新,提高工效1~15倍,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在藁城县机械厂当生产组长期间,他完成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80多项。先后发明了万能电钻,加板锻锤,改进了平面铣、铜套划油线、龙门刨大轴加轴承、烘干筒等设备,提高工效1~20倍,创造价值30余万元。1963年,李彦君试制成功蒸气锅炉。他所在的班组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生产班组。1959年,他先后两次被授予“河北省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86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武吉龙
1987年1月,藁城农民企业家武吉龙被评为1986年度“全国十大新闻人物”,7月又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农民企业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武吉龙,兴安镇贾村人,原为普通农民。1972年为改变家乡面貌,曾带领40名乡亲到太原电解铜厂当搬杂工。十年内为村里挣回几十万元,亦为工厂创造了大量财富。他苦心钻研技术,用“水洗法”为该厂从废渣中提炼回收纯铜一百多吨,创收500余万元。80年代初期,武吉龙承包了太原电解铜厂长期严重亏损的工业硅车间,在他的精心管理下,1982年底硅车间一举盈利19万元,成本为全国同行业最低。各项指标由原来的倒数第一,一跃而居全国榜首。之后连年盈利突破30万元。1984年,武吉龙又承包了石家庄黄磷厂已废弃的硅车间,经奋力苦战,至1986年底,该硅车间共产硅1700吨,产品90%出口日、美等国,为国家创外汇200多万美元。五年内,武吉龙到处奔波,承包并救活了四个省市的数家亏损或面临倒闭的企业,累计盈利千万元。武吉龙则成了炼硅专家和农民企业家。
 
两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优秀共青团员”焦彦霞
焦彦霞,廉州镇北街女青年。1986年在藁城县农技中学(今藁城市职教中心)林果专业毕业后,利用所学技术承包本村滹沱河荒沙滩,开荒造田150亩,种植果树8900多棵,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广大青年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带了个好头。1992年她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5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还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标兵”。1993年,她又当选共青团十三大代表,再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1996年,焦彦霞考入河北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到廉州镇农场工作。
 
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靳正新
靳正新,1927年生,藁城市耿村人,农民,小学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能讲民间故事500多个,是河北省作品最多的民间故事家之一。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汇报暨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上,靳正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靳正新善于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修补性加工和再创作,因此所讲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不乏5000字以上的大故事,其讲述的《砂锅记》和故事专辑《靳正新故事百篇》分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中国桂冠诗人——王新京
王新京(1938~1997) 笔名史明,藁城市卞家寨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藁城市文学协会主席、市师范学校讲师。其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相继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作品300多篇。1984年转入低幼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幼儿文学》、《幼儿教育》、《小葵花》、《孙悟空》、《早期教育》、《儿童之友》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童话、幼儿故事、儿童诗及其它作品,成为中国低幼文学十大作家之一,并被列入《当代文学新闻人物专集》。1992年在中国桂冠诗人选拔赛中,王新京被评为“中国桂冠诗人”。
王新京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文字清新,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全国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漫画家——孙之儁
孙之儁(1907~1966) 藁城东四公村人。自幼读书。民国15年(1926)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西画系。在校期间,曾在国内多种报刊上发表水彩、油画及漫画作品,其创作尤以漫画见长。为中国北方著名漫画家。民国19年“艺专”毕业,就教易县八中,担任音乐、美术、手工教员。民国24年孙之儁进北平,受国民党高级将领段承泽之邀,在包头创作《武训画传》(段承泽撰文)。此作于民国25年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引起艺苑及社会各界较大反响。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段承泽将原作带到重庆,交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再版三次,印行数万册。
民国24~25年,孙之儁创作《王先生外传》漫画集,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其画风独特,针砭时弊。他提出漫画要“导人为善”的创作思想,是中国漫画艺术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事于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学院任美术教员,并进行美术创作。
1950年李士钊受已故陶行知先生生前所托,到北京找到孙之儁,邀他重作《武训画传》。是年,由李士钊撰文,孙之儁作画,郭沫若封面题词并作序的一部精装《武训画传》出版,印行1万册。同年他还以老舍先生名著《骆驼祥子》为题材,创作连环画上下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随后为配合抗美援朝斗争,他创作了《麦克阿瑟的罪行》、《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鼓手的命运》和《巴黎公社的故事》等连环画册。另外还创作有《大人国游记》、《小人国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哈镜王国历险记》和《王子学手艺》等30余本童话故事。孙之儁的漫画造诣精深,国内漫画界有“南叶北孙”(叶浅予、孙之儁)之说。油画界张振仕教授称他是“中国漫画界承前启后的人”。
 
武术界名流——李俊峰
李俊峰 男,生于1938年10月,藁城市靳庄村人。1960~1965年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被选入院队,经常为各国来访的元首及周恩来、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表演。1965年毕业后到北京市体委工作,1974年亲手组建了北京武术队,并担任武术教练。在全国性比赛中连续12年荣获武术团体冠军。其培养的运动员在全国、亚洲和国际性比赛中获金牌百枚以上。八次担任国家队教练出国访问及表演比赛。1987年担任国家武术队教练赴日本横滨参加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16个项目比赛中,夺得13枚金牌,3枚银牌。同年应菲律宾武术协会之邀担任该国家武术队教练。90年代初期曾担任北京市武术队总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副主任。成为闻名中外的现代武术大师。
另外,李俊峰还多次在武打电影片中饰演男主角,如《武林志》中的东方旭,《巴林盗贼》中的柳河东,《侠女十三妹》中的铁罗汉,《侠女除暴》中的纪献堂等,并任武打设计和武打指导。
李俊峰编辑出版的武术类书籍有《长拳对练》、《单刀对枪》、《八卦连环掌》等。
 
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张凤兰
张凤兰(1909~1975) 女,乳名小枝。藁城梅花镇人。著名河北梆子演员。
凤兰自幼喜欢梆子腔,五岁拜师学艺,专工花旦,11岁即登台演出。因唱工潇洒,得艺名“梅花枝”。和兄长张万德(琴师,绰号“盖南京”)、张万保(司鼓)组成家庭戏班,在邻近农村演出。后与河北梆子武生何月楼结婚,带领兄长入“元和顺”、“宝花台”等戏社,经常到河南、山西、陕西、北京等地演出。她戏路宽广、行当遍通,既能唱青衣、花旦戏,又能反串小生,唱一地红一地,名扬河北梆子戏坛。
民国24年(1935),和丈夫、兄长回到家乡梅花镇,恢复家庭戏班。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梅花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九惨案”,除凤兰趁夜逃脱外,全家人均被日军杀害。此后,张凤兰只身在家乡传授河北梆子技艺,组建起“喜顺台”戏班,演出于藁城、晋县、辛集一带城乡。她以小旦戏见长,其《柜中缘》、《拾玉镯》、《喜荣归》等剧目,在当时颇有影响,河北辛集、旧城一带民间流传有“看了张凤兰的《柜中缘》,不吃饺子也过年”的佳话。
日本投降后,张凤兰被某部队文工团邀去任教并演出。1957年,又就教于石家庄专区戏曲训练队,教授河北梆子科班。后戏曲训练队改为艺校,她连续任教数十年,培养出刘小俊、赵洛凤等几十名著名演员。
张凤兰为振兴戏剧事业,含辛茹苦,努力奋斗了几十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扣上“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遣返原籍。回到家乡后,为发展当地河北梆子戏,她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于1970年办起梅花镇俱乐部,排练河北梆子 《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戏,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倾注了全部心血。1975年病故。
 
拥军母亲——赵春月
2000年7月21日,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双百”好军嫂、好母亲表彰大会上,藁城市南孟镇北汪村的赵春月被石家庄市妇联、石家庄军分区政治部、石家庄市国防教育办授予“十佳军人好母亲”光荣称号。
1998年12月26日,赵春月的丈夫张小黑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赵春月悲痛欲绝。此时,小儿子张振国当兵刚走半月,为让儿子安心服役,赵春月以军队为重,向儿子悲痛隐瞒实情一年多,张振国多次询问父亲的情况,赵春月总以“家中都很好”瞒过儿子,同时赵春月鼓励在石家庄服役的大儿子张丛国安心部队工作,自己独担家庭重担,一个人耕作6亩责任田。受母亲高尚情怀感染,张丛国踏实工作被转为志愿兵,张振国亦被评为优秀士兵。2000年初,赵春月收到小儿子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喜报后,才把父亲去世真相告诉了他。此事在部队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营党委向藁城市武装部发送了表扬信,引起藁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4月24日,《藁城报》发表了《拥军好母亲——赵春月》的专题报道,武装部、民政局及市妇联号召全市人民学习赵春月顾大局、讲奉献的精神,以此推动藁城市双拥共建工作的开展。
 
科研能手——崔海峰
崔海峰,1941年生,藁城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石家庄市劳动模范,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他主持新产品开发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新产品奖3项,其中主研的“DZJ500-1000型冻结注浆钻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研的国家“七五”重点项目“KCY-6/900型卡轨运输车”及“FND-90型单轨吊车”,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水平,分别于1990年、1991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主研的“JY-6X8000P人造金刚石压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发表论文8篇。自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制冷专家——秦海军
1983年,藁城外贸冷库合同工秦海军等人,自行研究设计,在倪家庄建成一座小型简易冷库。这种冷库的特点是⑴采用小跨度拱形水泥注顶,无梁无柱,方便贮存;⑵库壁双层砖墙中间的保温材料用麦秸、麦糠代替,有良好的保温性能;⑶选用先进的小型压缩冷凝贮液机组,降温快、易控制、维修方便;⑷投资少、见效快,比常规冷库每吨位减少造价1000元左右,节省投资50~60%,施工周期由1年缩短为3~5个月,投资回收期由8~10年缩短到2年。
因其投资少、见效快,适合产地而迅速在全县推开。小型冷库设计者秦海军,亦被人们誉为“果农的福星”、“制冷专家”,并被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称号。
 
宫灯大王——苏振英
藁城市宫灯制作专业村——屯头村自古就有制作灯笼的传统。80年代,该村村民苏振英继承祖业,操起宫灯制作这一行,并成为屯头宫灯制作的后起之秀。他先后和七、八十个客商建立了长期联系,销路畅通。90年代后期,其宫灯年加工量和销售量已达八万对,赢利十几万元。由于各地订货者多,产品供不应求,苏振英在本村发展了30余户为其加工宫灯,成为名副其实的“宫灯大王”。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主办: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府信息中心
冀ICP备字14000025号-1网站标识码:1301820006
冀公网安备 130109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