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之最
社会
发布时间:2023-02-16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藁城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共有372907人,其中男187551人,女185356人。
 
20世纪最后一次人口普查
根据国务院《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之规定,藁城市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亦是20世纪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市总户数187529户,总人口758269人,其中男性380317人,占50.16%;女性377952人,占49.84%。总人口中,汉族为749959人,占98.90%;各少数民族(境内共27个)为8310人,占1.10%。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共9480人,占总人口的1.25%。这次人口普查,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人口政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文明村
1999年9月,岗上镇岗上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此之前,岗上村已连续14年被评为“省文明村”。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岗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全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村民们逐步塑造成具有文明意识的现代农民。早在1985年,岗上村就自行开始了“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1997年在全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999年该村已建成十星户60户,八星户480户,分别占全村农户的10%和80%。该村15年间无群体上访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为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90年代岗上村“两委”班子先后建立完善了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将班子成员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十几年来,岗上村的干部极少有人假公济私、优亲厚友、违反政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1999年,岗上村拥有集体企业17家,净资产9.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40%的农户住进了楼房,村内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1998年,在由中宣部、全国妇联等18个部委共同组织开展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张家庄镇小慈邑村农民赵金堂一家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赵金堂一家共有七个妯娌。1984年七妯娌购买了2000只鸡,在一片沙滩地上建起了养鸡场。在创业过程中,七妯娌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勤俭持家。在她们共同努力下,至1998年,其养鸡场已发展成为占地30多亩、蛋鸡存栏10余万只、日产鲜蛋近4000公斤的规模。此外,七妯娌还办起了饲料加工、榨油、鸡粪烘干、有机复合肥等相关产业,使赵家养鸡场逐步走上了多业并举的集约化发展轨道。七妯娌也先后被省市妇联评为先进个人,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河北省第一个“保险乡”
实行改革开放后,藁城县保险事业迅速发展,集体和个人保险业务不断增加。1984年岗上乡(今岗上镇)企业财产、家庭财产、机动车辆、大牲畜、养鸡业等全部投保,成为全省第一个“保险乡”。在解决企业和家庭危难方面显示出了人民保险事业的优越性。
 
农民首次出国考察
1984年7月28日~8月11日,小常安乡(今常安镇)大常安村党支部书记马常春、后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小水、贾市庄镇马邱村党支部书记赵银海应邀参加河北省农业厅赴日友好参观团,到日本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历时15天,为藁城农民首次出国考察。
 
首家民营敬老院
南孟镇韩家洼村农民刘双喜、刘老牛,自筹资金15万元,于1998年7月办起了藁城市首家民营敬老院——“康乐幸福院”,帮助照顾赡养老人,为全市开辟了一个新的农村服务项目。该院以“优质服务、协商收费”为宗旨,致力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并在护理上下功夫,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时有护理员6名,专职医生2名,入住老人15名,年龄在65岁至79岁之间。
 
首家老年人公寓
2002年5月1日,藁城市首家老年人公寓——夕阳红公寓开业。该公寓地处市西城街两铺路,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夫妻间,共100张床位,内部设计均达到老年人安静舒适、宽敞明亮、安全方便的要求。公寓内设有餐厅、浴室、活动室、阅览室、娱乐室、治疗室等。该公寓的服务宗旨是“为天下儿女尽孝,替社会家庭分忧,让老人称心如意”,并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对入住的老人服务热情周到。
 
拥有私人小轿车最多的村
80至90年代,藁城市屯头村靠宫灯制作、运销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至2002年,该村私人小轿车已达80辆,平均16户一辆,为全市拥有小轿车最多的村。
 
宫灯之最
1997年9月,屯头村的“宫灯大王”苏振英,带领15个技术工利用半月时间制作了一对高9.8米、直径8.6米的当属全国最大的灯笼。现挂在山东淄博市张界公园供市民和游人观赏。
 
藁城宫灯挂上中南海新华门
90年代,屯头村宫灯生产专业户——李小军家制作的宫灯挂上了北京中南海新华门,成为藁城宫灯的骄傲。李小军本人亦连续9年为新华门维修宫灯。
 
城乡居民储蓄最多的一年
据统计,2003年藁城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46.71亿,人均6284元,为历年之最。而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仅3451万元,人均约60元。
 
荣获国家荣誉称号的下岗职工
1998年2月,藁城市邮电局下岗女职工杭会娟被国家劳动部授予“下岗再就业明星”荣誉称号。
1994年初,在企业改革和劳动优化组合中,市局女职工杭会娟下岗。但她不甘沉寂,走向市场搞营销、揽业务,当年为局创收8万元,成为藁城邮电系统揽收状元。1994年5月30日,石家庄局邮电工会作出《关于向杭会娟同志学习的决定》。12月6日,《人民邮电报》发表了题为《明星从“落岗族”升起》的署名文章,及1996年10月《女子世界》杂志(第10期)中的《杭会娟的人生曲线》一文,均介绍了杭会娟不畏艰难,勇闯市场的先进事迹。1996至1997年,杭会娟相继被石家庄市妇联、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十佳女杰”、“巾帼建功十强标兵”、“精神文明建设百颗星”等。
 
 
第一家人才劳动力市场
2000年4月22日,藁城市人才劳动力市场开业,为市内第一家人才劳动力市场。其主要办理人才交流、开发、人事代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等业务。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藁城境内共有27个少数民族,8310人,其中超过50人的有6个民族,分别是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壮族、纳西族。回族人数最多,有7369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9%。其次是满族,317人;蒙古族,169人。
 
人数最多的年龄段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藁城市10~19岁年龄段的人口共181751人,占总人数的24%,是全市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其次30~39岁年龄段人口有137288人,占总人数的18%。
 
人口最多的村庄
据统计,2003年,贾市庄村共有9374人,为藁城市人口最多的村庄(相当于约25个时家庄村人口)。其次是兴安村(8745人)、南营村(8505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乡镇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藁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76320人,其中廉州镇有9875人,占总数的13%,是全市拥有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乡镇。
 
曾进贡清皇室的藁城挂面
藁城挂面生产历史悠久,明、清尤盛。据记载,清光绪年间,原藁城县城东南门里李志春、西南门里张光朴两家的挂面,因质优而被县衙选中,曾连年进贡清皇室。藁城挂面由此被列为宫廷佳品,后生产者称之为“宫面”。李家、张家分别年进贡360斤(市斤,下同)和240斤,由县衙验质把关。进贡的挂面,黄纸包封黄绳捆绑(一捆5斤)装八黄盒,县衙派人送往直隶总督,再由直隶总督送往皇室。
 
出国打工专业村
截至1998年12月,南孟镇秦家庄村已先后有73个农民(其中女性8人)出境赴美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等国从事建筑、服装加工、餐饮等行业,占全市全部劳务输出总数的85%,有“出国打工专业村”之称。
 
民间“收藏家”
藁城市退休职工吴惠民,自50年代起开始搞业余收藏,40多年其用于收藏的资金达十余万元,至今已拥有大量藏品,其中毛泽东像章有5000多枚,以及各个朝代的古钱币若干。2003年吴惠民曾在市内自办收藏品展览,接待参观者数千人。
 
收藏报纸最多的人
中国报协集报分会首届理事、藁城市集报爱好者杨亚科,至今共收藏报纸1.1万种3万余份,为藁城市收藏报纸最多的人。
在其收藏的报纸中,普通报纸1万余种,试刊号、创刊号、更名号、改版号、改刊号、终刊号、复刊号4000余种,专题报2000余种,民国期间老报纸20余种。
 
首家茶艺馆
坐落于市区廉州路东段的中宝斋是藁城市首家书画店。2001年6月23日,中宝斋茶艺馆开业,成为市内首家茶艺馆。中宝斋以经营名人字画为主,同时兼有休闲、会友、洽谈商务、沟通信息等功能,是艺术化的茶馆和茶叶群体消费的新型场所。其推出高雅茶艺文化,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
 
最大的烈士陵园
藁城市烈士陵园位于市区胜利西路北侧,于2001年4月建成,总投资800余万元。其占地83亩,是目前石家庄县市级面积最大的烈士陵园。
该陵园内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英灵塔、铭碑亭、无名烈士墓、革命烈士墓及广场。其中铭碑亭投资20余万,将分散全市各地的烈士碑亭齐集于此,铭刻了藁城市全部烈士(在册2610名)的英名。
藁城市烈士陵园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市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侵华日军化学弹药出土
1991年5月21日,藁城中学在建宿舍挖地基时挖出一批日军侵华期间遗留的化学弹药。
 
最严重的一次食物中毒事故
1982年10月18日~21日,九门大队两位农民从灵寿集市上买回151只羊屠宰,用不干净的洗衣盆盛羊血,与羊毛混杂,做成血豆腐出售,造成南席、丽阳、徐村等7个大队328人中毒,死亡1人。为最严重的一次食物中毒事故。
 
最严重的一次触电事故
1976年5月30日,县水利局打井队2名队员与东四公第九生产队20余名社员一起锥井,当爬上打井架桅杆时,转轮触及高压线,造成11人触电,3人死亡。为最严重的一次触电事故。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之最
社会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藁城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共有372907人,其中男187551人,女185356人。
 
20世纪最后一次人口普查
根据国务院《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之规定,藁城市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亦是20世纪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市总户数187529户,总人口758269人,其中男性380317人,占50.16%;女性377952人,占49.84%。总人口中,汉族为749959人,占98.90%;各少数民族(境内共27个)为8310人,占1.10%。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共9480人,占总人口的1.25%。这次人口普查,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人口政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文明村
1999年9月,岗上镇岗上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此之前,岗上村已连续14年被评为“省文明村”。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岗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全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村民们逐步塑造成具有文明意识的现代农民。早在1985年,岗上村就自行开始了“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1997年在全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999年该村已建成十星户60户,八星户480户,分别占全村农户的10%和80%。该村15年间无群体上访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为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90年代岗上村“两委”班子先后建立完善了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将班子成员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十几年来,岗上村的干部极少有人假公济私、优亲厚友、违反政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1999年,岗上村拥有集体企业17家,净资产9.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40%的农户住进了楼房,村内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1998年,在由中宣部、全国妇联等18个部委共同组织开展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张家庄镇小慈邑村农民赵金堂一家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赵金堂一家共有七个妯娌。1984年七妯娌购买了2000只鸡,在一片沙滩地上建起了养鸡场。在创业过程中,七妯娌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勤俭持家。在她们共同努力下,至1998年,其养鸡场已发展成为占地30多亩、蛋鸡存栏10余万只、日产鲜蛋近4000公斤的规模。此外,七妯娌还办起了饲料加工、榨油、鸡粪烘干、有机复合肥等相关产业,使赵家养鸡场逐步走上了多业并举的集约化发展轨道。七妯娌也先后被省市妇联评为先进个人,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河北省第一个“保险乡”
实行改革开放后,藁城县保险事业迅速发展,集体和个人保险业务不断增加。1984年岗上乡(今岗上镇)企业财产、家庭财产、机动车辆、大牲畜、养鸡业等全部投保,成为全省第一个“保险乡”。在解决企业和家庭危难方面显示出了人民保险事业的优越性。
 
农民首次出国考察
1984年7月28日~8月11日,小常安乡(今常安镇)大常安村党支部书记马常春、后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小水、贾市庄镇马邱村党支部书记赵银海应邀参加河北省农业厅赴日友好参观团,到日本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历时15天,为藁城农民首次出国考察。
 
首家民营敬老院
南孟镇韩家洼村农民刘双喜、刘老牛,自筹资金15万元,于1998年7月办起了藁城市首家民营敬老院——“康乐幸福院”,帮助照顾赡养老人,为全市开辟了一个新的农村服务项目。该院以“优质服务、协商收费”为宗旨,致力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并在护理上下功夫,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时有护理员6名,专职医生2名,入住老人15名,年龄在65岁至79岁之间。
 
首家老年人公寓
2002年5月1日,藁城市首家老年人公寓——夕阳红公寓开业。该公寓地处市西城街两铺路,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夫妻间,共100张床位,内部设计均达到老年人安静舒适、宽敞明亮、安全方便的要求。公寓内设有餐厅、浴室、活动室、阅览室、娱乐室、治疗室等。该公寓的服务宗旨是“为天下儿女尽孝,替社会家庭分忧,让老人称心如意”,并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对入住的老人服务热情周到。
 
拥有私人小轿车最多的村
80至90年代,藁城市屯头村靠宫灯制作、运销而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至2002年,该村私人小轿车已达80辆,平均16户一辆,为全市拥有小轿车最多的村。
 
宫灯之最
1997年9月,屯头村的“宫灯大王”苏振英,带领15个技术工利用半月时间制作了一对高9.8米、直径8.6米的当属全国最大的灯笼。现挂在山东淄博市张界公园供市民和游人观赏。
 
藁城宫灯挂上中南海新华门
90年代,屯头村宫灯生产专业户——李小军家制作的宫灯挂上了北京中南海新华门,成为藁城宫灯的骄傲。李小军本人亦连续9年为新华门维修宫灯。
 
城乡居民储蓄最多的一年
据统计,2003年藁城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46.71亿,人均6284元,为历年之最。而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仅3451万元,人均约60元。
 
荣获国家荣誉称号的下岗职工
1998年2月,藁城市邮电局下岗女职工杭会娟被国家劳动部授予“下岗再就业明星”荣誉称号。
1994年初,在企业改革和劳动优化组合中,市局女职工杭会娟下岗。但她不甘沉寂,走向市场搞营销、揽业务,当年为局创收8万元,成为藁城邮电系统揽收状元。1994年5月30日,石家庄局邮电工会作出《关于向杭会娟同志学习的决定》。12月6日,《人民邮电报》发表了题为《明星从“落岗族”升起》的署名文章,及1996年10月《女子世界》杂志(第10期)中的《杭会娟的人生曲线》一文,均介绍了杭会娟不畏艰难,勇闯市场的先进事迹。1996至1997年,杭会娟相继被石家庄市妇联、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十佳女杰”、“巾帼建功十强标兵”、“精神文明建设百颗星”等。
 
 
第一家人才劳动力市场
2000年4月22日,藁城市人才劳动力市场开业,为市内第一家人才劳动力市场。其主要办理人才交流、开发、人事代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等业务。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藁城境内共有27个少数民族,8310人,其中超过50人的有6个民族,分别是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壮族、纳西族。回族人数最多,有7369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9%。其次是满族,317人;蒙古族,169人。
 
人数最多的年龄段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藁城市10~19岁年龄段的人口共181751人,占总人数的24%,是全市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其次30~39岁年龄段人口有137288人,占总人数的18%。
 
人口最多的村庄
据统计,2003年,贾市庄村共有9374人,为藁城市人口最多的村庄(相当于约25个时家庄村人口)。其次是兴安村(8745人)、南营村(8505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乡镇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藁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76320人,其中廉州镇有9875人,占总数的13%,是全市拥有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乡镇。
 
曾进贡清皇室的藁城挂面
藁城挂面生产历史悠久,明、清尤盛。据记载,清光绪年间,原藁城县城东南门里李志春、西南门里张光朴两家的挂面,因质优而被县衙选中,曾连年进贡清皇室。藁城挂面由此被列为宫廷佳品,后生产者称之为“宫面”。李家、张家分别年进贡360斤(市斤,下同)和240斤,由县衙验质把关。进贡的挂面,黄纸包封黄绳捆绑(一捆5斤)装八黄盒,县衙派人送往直隶总督,再由直隶总督送往皇室。
 
出国打工专业村
截至1998年12月,南孟镇秦家庄村已先后有73个农民(其中女性8人)出境赴美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等国从事建筑、服装加工、餐饮等行业,占全市全部劳务输出总数的85%,有“出国打工专业村”之称。
 
民间“收藏家”
藁城市退休职工吴惠民,自50年代起开始搞业余收藏,40多年其用于收藏的资金达十余万元,至今已拥有大量藏品,其中毛泽东像章有5000多枚,以及各个朝代的古钱币若干。2003年吴惠民曾在市内自办收藏品展览,接待参观者数千人。
 
收藏报纸最多的人
中国报协集报分会首届理事、藁城市集报爱好者杨亚科,至今共收藏报纸1.1万种3万余份,为藁城市收藏报纸最多的人。
在其收藏的报纸中,普通报纸1万余种,试刊号、创刊号、更名号、改版号、改刊号、终刊号、复刊号4000余种,专题报2000余种,民国期间老报纸20余种。
 
首家茶艺馆
坐落于市区廉州路东段的中宝斋是藁城市首家书画店。2001年6月23日,中宝斋茶艺馆开业,成为市内首家茶艺馆。中宝斋以经营名人字画为主,同时兼有休闲、会友、洽谈商务、沟通信息等功能,是艺术化的茶馆和茶叶群体消费的新型场所。其推出高雅茶艺文化,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
 
最大的烈士陵园
藁城市烈士陵园位于市区胜利西路北侧,于2001年4月建成,总投资800余万元。其占地83亩,是目前石家庄县市级面积最大的烈士陵园。
该陵园内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英灵塔、铭碑亭、无名烈士墓、革命烈士墓及广场。其中铭碑亭投资20余万,将分散全市各地的烈士碑亭齐集于此,铭刻了藁城市全部烈士(在册2610名)的英名。
藁城市烈士陵园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市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侵华日军化学弹药出土
1991年5月21日,藁城中学在建宿舍挖地基时挖出一批日军侵华期间遗留的化学弹药。
 
最严重的一次食物中毒事故
1982年10月18日~21日,九门大队两位农民从灵寿集市上买回151只羊屠宰,用不干净的洗衣盆盛羊血,与羊毛混杂,做成血豆腐出售,造成南席、丽阳、徐村等7个大队328人中毒,死亡1人。为最严重的一次食物中毒事故。
 
最严重的一次触电事故
1976年5月30日,县水利局打井队2名队员与东四公第九生产队20余名社员一起锥井,当爬上打井架桅杆时,转轮触及高压线,造成11人触电,3人死亡。为最严重的一次触电事故。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主办: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府信息中心
冀ICP备字14000025号-1网站标识码:1301820006
冀公网安备 130109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