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之最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6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境内最长的河流
滹沱河 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经正定入藁城,自小丰村入境,经岗上、九门、南董、廉州、兴安5个乡(镇)至东里村出境。境内南堤长27.7公里,北堤长15.6公里,河宽平均为4000米,最宽处(西部市界处)6000米,境内流域面积119平方公里,设计行洪能力11300立方米/秒(1956年)。是藁城境内最长的河流。
 
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
藁城市土壤分为褐土类和潮土类两个土类。其中褐土类土壤是全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该类土壤含有3个亚类,3个土属,21个土种。即:①石灰性褐土亚类。其面积34.68万亩,为1个土属(壤质洪积冲积物石灰性褐土)。②潮褐土亚类。其面积47.93万亩,为1个土属(壤质洪积冲积物潮褐土)。③褐土性土亚类。其面积3013亩,为1个土属(壤质洪积冲积物褐土性土)。
 
第一大土种
轻壤质潮褐土 该土种面积430336亩,是藁城市第一大土种,主要分布在张家庄镇、南孟镇以北,西关镇、增村镇以南,藁南有梅花、贾市庄、南营等乡镇。其它乡镇均有少量分布。剖面棕色,土体发育良好,层次清晰,耕层有菌丝体、铁子、锈纹锈斑生成,结构多为屑粒,碎块状,熟化程度较好。土体构型良好,上松下紧,表层轻壤,下层多为中壤,既疏松易耕又保水保肥,土壤松紧较宜。此土种仅次于轻壤质石灰性褐土,是藁城较好的土壤,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1963年8月4~9日,藁城县境内连降大雨、暴雨,降雨量达591.7毫米,仅5日一天降水量就达207.7毫米,是1949年以来的最大日降雨量。由于雨量特大,河水漫溢,加之外县来水及上游客水注入,全县239个大队受灾,近百个村庄被水围困,倒塌房屋18.45万间,人死伤471名,猪羊死1422头(只),冲毁公路107公里,渠道359条,机井773眼,桥梁11座,受灾耕地面积59.27万亩,损失折款总计5999.5万元。
 
建国后第一个特旱年
1965年全年降水量234.6毫米,为建国后第一个特旱年。由于发展了机井灌溉,受灾面积仅2万余亩。
 
特大风雹灾害
1972年8月7日,晚8点至9点半,藁城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风灾。风力最大9级,风雨交加,有的地方夹带冰雹。据不完全统计,12个公社刮倒树木7400余棵,张村公社倒塌猪棚2500多个,全县高压线断路3处,电线主干线路倒杆35根,有19个公社失去联系,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29万亩。
1990年6月22日,藁城市增村、刘家佐、梁家庄、前西关、大丰化、南孟等乡镇遭受15年来罕见的特大风雹袭击,风力10级以上,40分钟降雨20~25mm,冰雹直径1~2.5cm,持续1.5分钟,使10万亩农作物受灾,11653棵胸径达20cm的树木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230根电杆被刮倒,一条高压线路瘫痪,30间房屋和10余座机井房严重损坏或倒塌,19万公斤正在晾晒的小麦被刮走,经济损失达千余万元。
 
90年代特大水灾
1996年8月3~5日,藁城市遭受了自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和洪水袭击,一昼夜降雨量达295毫米,加之上游水库大量急剧泄洪,滹沱河、木刀沟洪水泛滥,沿滹沱河两岸5个乡镇21个行政村全部进水被淹,21万群众被洪水围困,农作物大面积被冲淹,畜牧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农田基本设施和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部分工商企业的厂房、设备被洪水浸泡、冲毁或被迫停止生产经营。据初步统计,全市受灾损失123246.3万元。
 
境内最大冻土深度
1963年1月27日,藁城冻土层最深为49厘米,为境内最大冻土深度。
 
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
全市多年累计月平均气温为12.5℃,热量比较丰富,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气温年内变化显著,全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3.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6.4℃。气温年较差29.9℃,变化幅度较大。
极端最高气温为43.2℃,出现在1961年6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3.4℃,出现在1985年12月8日。
 
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
市境内年均降水量为494毫米。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30.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6%;冬季降水量最少,平均降水量14.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最大年降水量为1007.1毫米,出现在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35毫米,出现在1965年。多数年份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年降水量变率为0.3。雨季来临平均在7月上旬,最早6月上旬,最晚9月中旬。雨季降水量最多为737.4毫米,最少仅51.1毫米,有明显的高低峰期。
 
全年最大和最小相对湿度
全市多年相对湿度平均为67%。最大为80%,出现在1964年;最小为61%,出现在1981年。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以7~9月为最大,大于75%。
 
蒸发量最大和最小的月份
藁城市全年蒸发量平均为1580.6毫米,6月份最大为257.3毫米,12月份最小为40.4毫米。极端最大月份为340毫米,出现在1974年6月,极端最小月份24.1毫米,出现在1979年12月。
 
最早与最晚的初霜日和终霜日
初霜,历年平均日期为10月22日,最早10月9日,出现在1974年,最晚11月9日,出现在1977年。终霜平均在4月14日,最早4月1日,出现在1976年,最晚4月29日,出现在1963年。无霜期平均为189天,最长年208天,最短年165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之最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境内最长的河流
滹沱河 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经正定入藁城,自小丰村入境,经岗上、九门、南董、廉州、兴安5个乡(镇)至东里村出境。境内南堤长27.7公里,北堤长15.6公里,河宽平均为4000米,最宽处(西部市界处)6000米,境内流域面积119平方公里,设计行洪能力11300立方米/秒(1956年)。是藁城境内最长的河流。
 
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
藁城市土壤分为褐土类和潮土类两个土类。其中褐土类土壤是全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该类土壤含有3个亚类,3个土属,21个土种。即:①石灰性褐土亚类。其面积34.68万亩,为1个土属(壤质洪积冲积物石灰性褐土)。②潮褐土亚类。其面积47.93万亩,为1个土属(壤质洪积冲积物潮褐土)。③褐土性土亚类。其面积3013亩,为1个土属(壤质洪积冲积物褐土性土)。
 
第一大土种
轻壤质潮褐土 该土种面积430336亩,是藁城市第一大土种,主要分布在张家庄镇、南孟镇以北,西关镇、增村镇以南,藁南有梅花、贾市庄、南营等乡镇。其它乡镇均有少量分布。剖面棕色,土体发育良好,层次清晰,耕层有菌丝体、铁子、锈纹锈斑生成,结构多为屑粒,碎块状,熟化程度较好。土体构型良好,上松下紧,表层轻壤,下层多为中壤,既疏松易耕又保水保肥,土壤松紧较宜。此土种仅次于轻壤质石灰性褐土,是藁城较好的土壤,适宜种植各种作物。
 
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1963年8月4~9日,藁城县境内连降大雨、暴雨,降雨量达591.7毫米,仅5日一天降水量就达207.7毫米,是1949年以来的最大日降雨量。由于雨量特大,河水漫溢,加之外县来水及上游客水注入,全县239个大队受灾,近百个村庄被水围困,倒塌房屋18.45万间,人死伤471名,猪羊死1422头(只),冲毁公路107公里,渠道359条,机井773眼,桥梁11座,受灾耕地面积59.27万亩,损失折款总计5999.5万元。
 
建国后第一个特旱年
1965年全年降水量234.6毫米,为建国后第一个特旱年。由于发展了机井灌溉,受灾面积仅2万余亩。
 
特大风雹灾害
1972年8月7日,晚8点至9点半,藁城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风灾。风力最大9级,风雨交加,有的地方夹带冰雹。据不完全统计,12个公社刮倒树木7400余棵,张村公社倒塌猪棚2500多个,全县高压线断路3处,电线主干线路倒杆35根,有19个公社失去联系,各种农作物受灾面积29万亩。
1990年6月22日,藁城市增村、刘家佐、梁家庄、前西关、大丰化、南孟等乡镇遭受15年来罕见的特大风雹袭击,风力10级以上,40分钟降雨20~25mm,冰雹直径1~2.5cm,持续1.5分钟,使10万亩农作物受灾,11653棵胸径达20cm的树木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230根电杆被刮倒,一条高压线路瘫痪,30间房屋和10余座机井房严重损坏或倒塌,19万公斤正在晾晒的小麦被刮走,经济损失达千余万元。
 
90年代特大水灾
1996年8月3~5日,藁城市遭受了自196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和洪水袭击,一昼夜降雨量达295毫米,加之上游水库大量急剧泄洪,滹沱河、木刀沟洪水泛滥,沿滹沱河两岸5个乡镇21个行政村全部进水被淹,21万群众被洪水围困,农作物大面积被冲淹,畜牧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农田基本设施和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部分工商企业的厂房、设备被洪水浸泡、冲毁或被迫停止生产经营。据初步统计,全市受灾损失123246.3万元。
 
境内最大冻土深度
1963年1月27日,藁城冻土层最深为49厘米,为境内最大冻土深度。
 
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
全市多年累计月平均气温为12.5℃,热量比较丰富,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气温年内变化显著,全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3.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6.4℃。气温年较差29.9℃,变化幅度较大。
极端最高气温为43.2℃,出现在1961年6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3.4℃,出现在1985年12月8日。
 
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
市境内年均降水量为494毫米。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30.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6%;冬季降水量最少,平均降水量14.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最大年降水量为1007.1毫米,出现在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35毫米,出现在1965年。多数年份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年降水量变率为0.3。雨季来临平均在7月上旬,最早6月上旬,最晚9月中旬。雨季降水量最多为737.4毫米,最少仅51.1毫米,有明显的高低峰期。
 
全年最大和最小相对湿度
全市多年相对湿度平均为67%。最大为80%,出现在1964年;最小为61%,出现在1981年。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以7~9月为最大,大于75%。
 
蒸发量最大和最小的月份
藁城市全年蒸发量平均为1580.6毫米,6月份最大为257.3毫米,12月份最小为40.4毫米。极端最大月份为340毫米,出现在1974年6月,极端最小月份24.1毫米,出现在1979年12月。
 
最早与最晚的初霜日和终霜日
初霜,历年平均日期为10月22日,最早10月9日,出现在1974年,最晚11月9日,出现在1977年。终霜平均在4月14日,最早4月1日,出现在1976年,最晚4月29日,出现在1963年。无霜期平均为189天,最长年208天,最短年165天。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主办: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府信息中心
冀ICP备字14000025号-1网站标识码:1301820006
冀公网安备 130109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