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名
藁城市烈士陵园
藁城市烈士陵园原址位于市区市府中路路北(今市人民医院东侧)。其前身为藁城县城厢区烈士亭,始建于民国34年(1945)。1978年改建为藁城县烈士陵园。将原烈士亭石碑两通移至陵园南头甬道两侧。东侧记事碑刻有祭文。西侧芳名碑刻有66名革命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烈士姓名、籍贯、享年、职别及政治面目等情况。新修的纪念碑矗立于陵园北端,碑身呈方形,高20米,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碑反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陵园仿园林建筑,植有松柏、花草,修有甬道、小桥和庭院,为市(县)民瞻仰英烈之场所。
1999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坐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于2001年4月建成,总投资800余万元,占地面积82.5亩。是目前石家庄县市级面积最大的烈士陵园。陵园坐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该陵园内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英灵塔、铭碑亭、无名烈士墓、革命烈士墓及广场。其中铭碑亭投资20余万,将分散全市各地的烈士碑亭齐集于此,铭刻了藁城市全部烈士(在册2610名)的英名。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由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藁城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藁城市烈士陵园为藁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市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8月,烈士陵园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台西商代遗址
台西村位于藁城市区西10公里处。
1972年10月,在台西村首次发现了30多件商代文物。商代遗址在该村东北200米处,包括三个高大土台——西台、南台、北台,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属商代中期遗址。其发掘工作从1973年6月开始,历时4年,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铜器、蚌器、骨器、漆器、玛瑙器、麻织品、原始瓷器、玉松石、植物种仁、铁矿石、医疗器械和带有陶文符号的陶片等近4000件文物,发掘出墓葬112座,还出土了房屋14间、商代水井两眼及灰坑(包括祭祀坑)等。其中铁刃青铜钺、丝麻织品、漆器、医用植物种仁、房屋、水井、陶文等十几件文物,均为我国首次发现或罕见的商代文物,为研究我国商代中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资料。
从台西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分析,此地似是商朝北方的一座重镇。通过这一典型的遗址发掘,集中提示了冀中平原商代文化面貌,为这一地区的商代考古树立了一个标尺。1982年该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惨案遗址
梅花镇,地处藁城、赵县、栾城三县交界,“七七”事变前是藁城南部著名的商贸重镇。
民国26年(1937)10月10日下午(农历九月初七),原国民党东北五十三军吕正操部六九一团,掩护五十三军大部队南撤,该部一营在梅花镇与南侵日军激战一天一夜,毙敌800余人。11日傍晚,日军后续援军赶到,将梅花镇团团包围。吕部一营官兵突围向晋县小樵转移。12日凌晨(农历九月初九),5000多名日军翻过寨墙,扑向镇内,横行街上,见房就烧,见人就杀。整个梅花镇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梅花人民蒙受了一场劫难。日军将老百姓30人一伙、50人一串地绑在一起,刀劈枪击,肆意屠杀。13日凶残的日军将600多名群众驱赶到镇西头辘轳把水坑里杀害,有45名群众被杀死后扔在东门外一口井里,象这样的血井,镇上还有12眼。在南门外寨墙脚下,有200多名妇女、儿童被残杀后扔进寨墙沟里,在镇东南角粉房大院的房子里,有100多名中年妇女和姑娘,被日军轮奸后杀害。还有63名乡亲被日军挖掉眼睛,剁掉四肢,砍下头颅扔进东门外臭碱水坑里……。
日本侵略军在梅花镇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疯狂地进行了四天三夜,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惨案,共杀害2500多人,其中梅花镇居民1547人,有46户被杀绝。烧毁房屋、店铺600多间,使繁荣富庶的梅花镇,变成一个满目荒凉、萧条冷落的荒村。“梅花惨案”发生在农历九月初九,亦称之为“九九”惨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梅花村原地重建殉国烈士亭、纪念碑,保存下来四处较大的惨案遗址——辘轳把水坑、碱水坑、血井、三十六口坟,各惨案遗址树立了石碑和标志说明。
烈士纪念亭坐落在方形台基上,亭前树立石碑两通,西为《“九九”惨案记略》碑,碑额刻有“血海深仇”四个大字,碑阳刻“梅花惨案纪念碑”,碑阴铭刻惨案经过。东为《殉国烈士亭》碑,亭中立烈士刻名碑一通,以纪念“九九”惨案中遇难同胞和在抗日战争中附近村镇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
为了配合战备教育,牢记国耻,1971年藁城县在梅花镇修建了梅花惨案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中纪念馆大厅为13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00人。1982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梅花惨案遗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决定重新修建梅花惨案纪念馆。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约28亩,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2003年4月,新纪念馆建成开馆。
今遗址景点主要包括:梅花惨案纪念馆、惨案纪念碑、三十六口坟、辘轳把水坑、血井、碱水坑等。
耿村故事村
耿村隶属于藁城市常安镇,人口1200余人。经商和讲故事是耿村的两大古风。截至2006年,耿村被省市授予“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的有68人。大故事家靳正新(能讲800余个故事)、靳景祥(能讲430个故事)、孙胜台、王玉田、张才才是耿村故事家群代表性人物。耿村文化现象,引起了河北省和石家庄市领导的重视,经系统挖掘、整理,已经出版耿村故事和理论专著16部,约1155万字。1999年,经石家庄市文联、藁城市文体局编纂,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耿村民间文化大观》一书,该书450万字,是耿村故事的集大成。“耿村现象”引起世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1991年,曾召开“中国耿村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活动国际学术讨论会”。先后有日本、德国、美国、台湾等中外专家学者到耿村考察访问。耿村被中外民间艺术家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
1996年,耿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耿村故事村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该村靳正新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靳景祥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靳景祥、靳正新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邱地道战遗址
三邱(原为“丘”)地道战遗址位于藁城市张家庄镇三邱村内,是三邱民兵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日本侵略军英勇战斗的地方。系藁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40年代初期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了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三邱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并吸取兄弟地区开展地道战的经验,在本村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三邱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所有街巷地道纵横,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到处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地道战成了三邱村对敌斗争的主要形式,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1949年三邱民兵因抗战有功,选派代表李志山应邀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与全国英模一起,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三邱地道战遗址成为三邱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原地道在1963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存,现在保存的是1972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前西关商代遗址
前西关村位于藁城市区北约38公里处,商代遗址在前西关村西南500米处。
遗址原来是一大面积高大土台,四周逐渐下洼,当地人称其为“狗塔子”,并流传着一个历史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前曾避难于岗上洞穴之内,饥寒交迫,一义犬叼来食物让其充饥,救了他的性命,后来刘秀登基当了皇帝,不忘义犬送食物相救之恩,在此高台之上修建了一座砖塔,以示报犬相救之恩。这故事是当地传说,到此处调查,土台铲平,未见砖塔遗址,也不见历史资料,无从可考。1975年,前西关村民张西天在遗址西部平整土地时,出土一组青铜器,计有饕餮纹青铜觚、青铜爵、穿带青铜壶、圆足直耳饕餮纹青铜鼎、青铜戈、玉戚六件文物,通过县文化馆交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西天回忆当时文物出土情况时称,还有人骨和各种陶器,估计是一座奴隶主墓葬。
1976年省文研所考古专家到此调查,当时遗址地势较高,发现较大面积的灰土,地面上有绳纹陶片、鬲足等文物标本,后定为商代遗址。
此后藁城市文保所到此地多次调查,此遗址地貌有所变化,高大土台不复存在,全部辟为农田,但中间较高、四周形成自然斜坡式,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30~50厘米不等,地面遗存较为丰富,陶片随地可见。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靳庄商代遗址
靳庄村位于藁城市区西南15公里处。靳庄商代遗址是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是藁城市目前所发现的较大的一处古文化遗存,面积约75000平方米,分布在南北宽150米,东西长500米不规则长方形台岗之上。遗址在靳庄村东北处,东北和徐村石阁老墓地相望,南部有现代墓群,部分墓丘树有碑刻。
根据遗址的地形地貌,可分东、西、中三部分,东部地势较高,现为林果园,保护较好,文化层较厚,断崖处遗存暴露明显,陶鬲、陶豆、陶钵、陶鼎等文物标本丰富,并有墓葬遗骨露出。中部可从保护标志至废砖窑处,因早年烧砖取土,地势较洼,地面和断面处有大量灰土层约0.5~1米不等,地面散见陶片,时有石斧、石镰、绳纹灰陶、夹砂红陶等器物标本出土,疑是居住生活区。西部从砖窑至西边大道,因平整土地大多辟为农田,地势较洼,平整土地时出过许多陶罐、石器等物。
靳庄商代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但未进行详细地勘探,其文化分布状况尚不清楚,地层关系文化延续脉络尚不明晰。1988年9月公布为藁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董元代古墓群
南董村位于藁城市区北偏西12.5公里,是南董镇政府所在地。
元代古墓群在该村东侧,是元朝开国元勋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墓地,其后裔大多也葬于此。董氏于元代为卿,父子并列于朝,其墓地地势高阔,占地981亩,分前后两墓区,前墓区为董文炳父子墓区,为元代古墓群,有御赐神道碑九通,每行神道设有阙门、高大牌坊石像生等,均系汉白玉精雕而成,石翁仲雕刻高2.5米。后墓区是董氏后人坟地,董氏历代均有在朝为官,各朝皇帝均有追谥,整个墓地是碑刻成林,古柏参天,气势非常壮观,历代都有董氏看坟人守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墓地大部分已被镇政府、学校、工厂所占,部分辟为农田。墓地景观荡然无存。但墓室大部分未动,尚有保存价值。1988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村石氏家族墓
徐村古墓,位于藁城市徐村西南隅,系明代吏部尚书、文隐公石珤和其兄户部尚书石玠,其父(诰赠户部尚书)石玉,其母(诰赠一品夫人)石节妇4人及其家族墓地,占地约150亩,分东、西两个墓区。东墓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祖坟。西墓区始建于明朝中叶,为石氏五祖石珤从东墓区脉生而出。即素常所说“阁老坟”。其规模比东墓显著阔大,显示出封建官吏等级的差别。该墓群1988年9月公布为藁城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区是全村的至高点。立于此朝南远眺,可见烟波起伏,紫气萦绕。到40年代古柏已经遮天蔽日,覆盖了整个茔地。望去一片翠绿,洗人眼目。盛夏季节清爽宜人,是消暑的好地方。墓地野生花草别有异香特色,林间百鸟啼鸣,各具异曲。严冬季节,苍柏挂雪,一派北国风光。
以往每逢子年清明节石氏在其宗祠亮祖先像时,吸引着游人络绎不绝,瞻仰阁老像后必到墓地一观。春秋时节风和日丽,亦有很多文人墨客到此一游,称此为藁城小碑林是也。今此墓地碑刻及石像生多数被毁,仅存少量立于原地。墓室留存,墓区现辟为果园。
九门清真寺
九门村位于藁城市西北15公里处,为九门回族乡政府所在地。战国九门古城址坐落于此。村民绝大多数为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村中建有两座清真寺(北寺和南寺),为九门村标志性大型建筑,系回族伊斯兰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唐平安史之乱,大将军郭子仪率军于公元756年春九门狐子沟战役之后,沟通了九门——丝绸之路通道,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客商在此留住,伊斯兰教传入九门,并建筑简陋的清真(南)寺。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又迁来一批回回移民。穆民剧增,另建北寺。
清真(南)寺约建于宋代。明正德十四年(1519)、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均有重修。占地9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殿宇式建筑,琉璃瓦盖顶,一卷一脊,前檐后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万岁楼”置殿内,旁置敏拜尔(讲经台),圈门中殿,后为六角窑殿。可容近千人礼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97年夏,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恢复移建南寺。集资80多万元,由原寺东移机场路西侧,占地4600平方米,大殿600余平方米,为亭式建筑,宣礼楼高30米,大门、六角亭楼、南北讲堂覆墁琉璃瓦,1998年夏蒇工。新寺既有阿拉伯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风格及内涵,又有怀念原古寺建筑之特点,虽无原寺之貌,确为穆民所慕视。北寺位于九门村旧大队内,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亦为亭式建筑,1985年、1999年都曾对北寺进行过较大的修缮,但建筑规模不及南寺,亦为九门回族群众主要活动场所。
天台寺
天台寺位于藁城市清流村东,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据佛教历史文献记载:天台寺为唐代贞观年间佛教天台宗第五代祖师章安法师所建。寺院建在一个占地50亩的高大土台之上,建筑规模气势宏大。土台高约数丈,可尽揽四周景色,是古时藁城八大景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天台寺几经兴衰,一度冷落。民国改良期间,毁于一旦。50年代初期修建机场和其它动土,把50亩土台夷为平地,曾出土了很多残碑、碎瓦和各种陶器等。2001年果通法师化缘筹资,重建天台寺院,占地7.8亩。先后建立起围墙山门、庄严的大雄宝殿、各佛菩萨圣殿、古佛殿、寮房等,寺院初具规模。2010年6月,古天台寺三宝之一的天台大钟铸造完毕,钟鼓安立于钟鼓楼上,晨钟暮鼓响彻天台,更增道场庄严。寺院内树立汉白玉菩萨造像一尊,寺院东西建有厢房供僧人和信徒居住。寺内有僧侣和俗家弟子数人,果通法师任住持。
天台寺现为藁城市主要佛教道场之一。
高台庙
高台庙,又名真武庙,位于藁城市城北,其北部紧邻滹沱河旧道,是本市唯一一处古迹保存较好的道教活动场所。
真武庙始建年代不详,查资料得知,真武庙为镇滹沱水,保一方平安所建。日久天长,真武庙香火旺盛,祭祀不断,庙中现存一通明嘉靖年间的碑刻,碑名为增修真武庙碑记,由此可知,真武庙始建时间在明嘉靖年间之前。
现存的高台庙,南北长32.8米,东西宽22.5米,占地约738平方米,地势较高,沿台阶拾级而上,可见古城墙遗迹,进入角门,石碑、石狮、石造像等石刻文物映入眼中,再往北,一座高大雄伟的大殿立于正中,此大殿是1999年信奉道教的群众通过募捐新修而成,院南侧立有两通河北省藁城市高台庙重修各神大殿捐款立碑留念石碑,对1999年重修高台庙进行了详细记载。大殿面阔7间,进深2间,东西长18.5米,南北宽6.8米,殿内供奉玉皇大帝、真武等众神像。
1994年,市文保所对全市石刻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征集,共征集石佛像20余尊,全部存放在高台庙内。2003年,藁城市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对高台庙进行了全面修缮,增添了牌坊,修建了石佛像存放场地,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