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地名文化
建置沿革
发布时间:2023-02-16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藁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劳动生息。春秋时,为肥子国地(旧城址在今城子村一带)。周景王十五年(前530),晋灭肥,遂为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地,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灭中山,遂为赵地。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城子)。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始置稾城县(治所丘头),东汉,肥累县省。西晋泰始元年(265),稾城县省。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稾城县,属巨鹿郡。北齐初,改稾城县为高城县,省曲阳县(今晋州市地)入高城县,并置巨鹿郡于此,省九门县入真定县。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九门县。析高城县置昔阳县(今晋州市)。开皇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治)。十六年(596)又析高城县置柏肆县(今城北30里,详无考)。省九门入真定。十八年(598)高城县复名稾城县,寻复置九门县。隋大业元年(605),柏肆、新市二县(治所今正定新城铺)并入九门县。二年(606)廉州废。三年,稾城县治由丘头迁至废廉州城(今藁城治)。大业十三年(617),复置柏肆县,并置宜安县(治所宜安)、新丰县(治所辛丰)、信义县(今藁城西北)。同时,复置巨鹿郡,领宜安、辛丰、柏肆、稾城四县。于九门县置九门郡,领九门、信义二县。唐武德元年(618),九门郡改称观州,巨鹿郡改为廉州。唐武德四年(621),省柏肆、宜安、新丰三县入稾城县。五年(622),省信义入九门县,观州废。十七年(643)廉州废。唐天佑二年(905),因避朱温父名城之讳,稾城县改为槀平县。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二年(912),稾平县复名稾城县。宋开宝六年(973),九门县省入稾城县。蒙古太祖初年,改“稾”为“藁”,遂称藁城县。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藁城县升为永安州,寻复为县。明清因之。
宋元明清,正定府或曰真定府,或称真定路,藁城属之。民国2年(1913),属范阳观察使,次年改观察使为道,藁城遂改属保定道。民国17年(1928)道废,属河北省,民国26年(1937)属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8年(1939)10月,藁城滹沱河以北地区与正定县平汉路以东地区组成正藁办事处(县级)。翌年3月,正藁办事处与新乐县佐辖区合并,组成藁正新联合县,8月撤消藁正新联合县,原正藁地区与无极县城西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民国30年(1941)5月,藁城滹沱河以南地区与晋县合并,组成晋藁县。11月藁(城)梅(花)路以西地区与正获县组成部分划归藁正获县。民国32年(1943)9月,撤消藁正获县,原藁城南部地区恢复藁城县。民国34年(1945)10月藁无县撤消,原藁正部分组成正藁县。翌年2月,撤消正藁县,藁城县恢复原建制。9月复置正藁县,12月获鹿县佐与藁城县合并,组建藁获县。民国36年(1947)1月,藁获县改称藁正获县,11月,撤消正藁县及藁正获县,恢复藁城县原建制。属冀中十一专区。1949年8月,华北地区全面调整行政区划,时藁城县属石门区(9月石门区改称石家庄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县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藁城、无极、栾城三县合并为藁城县,治所藁城县城。1960年7月,原栾城县部分划出,1962年1月,原无极县部分划出。藁城县恢复三县合并前建制。1967年11月,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藁城县属之。1989年7月藁城撤县建市,称藁城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地区代管。1993年石家庄地、市合并,藁城市遂由石家庄市代管至今。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质藁城  > 历史文化  > 藁城地名文化
建置沿革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藁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藁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劳动生息。春秋时,为肥子国地(旧城址在今城子村一带)。周景王十五年(前530),晋灭肥,遂为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地,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灭中山,遂为赵地。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城子)。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始置稾城县(治所丘头),东汉,肥累县省。西晋泰始元年(265),稾城县省。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稾城县,属巨鹿郡。北齐初,改稾城县为高城县,省曲阳县(今晋州市地)入高城县,并置巨鹿郡于此,省九门县入真定县。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九门县。析高城县置昔阳县(今晋州市)。开皇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治)。十六年(596)又析高城县置柏肆县(今城北30里,详无考)。省九门入真定。十八年(598)高城县复名稾城县,寻复置九门县。隋大业元年(605),柏肆、新市二县(治所今正定新城铺)并入九门县。二年(606)廉州废。三年,稾城县治由丘头迁至废廉州城(今藁城治)。大业十三年(617),复置柏肆县,并置宜安县(治所宜安)、新丰县(治所辛丰)、信义县(今藁城西北)。同时,复置巨鹿郡,领宜安、辛丰、柏肆、稾城四县。于九门县置九门郡,领九门、信义二县。唐武德元年(618),九门郡改称观州,巨鹿郡改为廉州。唐武德四年(621),省柏肆、宜安、新丰三县入稾城县。五年(622),省信义入九门县,观州废。十七年(643)廉州废。唐天佑二年(905),因避朱温父名城之讳,稾城县改为槀平县。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二年(912),稾平县复名稾城县。宋开宝六年(973),九门县省入稾城县。蒙古太祖初年,改“稾”为“藁”,遂称藁城县。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藁城县升为永安州,寻复为县。明清因之。
宋元明清,正定府或曰真定府,或称真定路,藁城属之。民国2年(1913),属范阳观察使,次年改观察使为道,藁城遂改属保定道。民国17年(1928)道废,属河北省,民国26年(1937)属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8年(1939)10月,藁城滹沱河以北地区与正定县平汉路以东地区组成正藁办事处(县级)。翌年3月,正藁办事处与新乐县佐辖区合并,组成藁正新联合县,8月撤消藁正新联合县,原正藁地区与无极县城西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民国30年(1941)5月,藁城滹沱河以南地区与晋县合并,组成晋藁县。11月藁(城)梅(花)路以西地区与正获县组成部分划归藁正获县。民国32年(1943)9月,撤消藁正获县,原藁城南部地区恢复藁城县。民国34年(1945)10月藁无县撤消,原藁正部分组成正藁县。翌年2月,撤消正藁县,藁城县恢复原建制。9月复置正藁县,12月获鹿县佐与藁城县合并,组建藁获县。民国36年(1947)1月,藁获县改称藁正获县,11月,撤消正藁县及藁正获县,恢复藁城县原建制。属冀中十一专区。1949年8月,华北地区全面调整行政区划,时藁城县属石门区(9月石门区改称石家庄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藁城县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藁城、无极、栾城三县合并为藁城县,治所藁城县城。1960年7月,原栾城县部分划出,1962年1月,原无极县部分划出。藁城县恢复三县合并前建制。1967年11月,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藁城县属之。1989年7月藁城撤县建市,称藁城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石家庄地区代管。1993年石家庄地、市合并,藁城市遂由石家庄市代管至今。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声明
主办: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府信息中心
冀ICP备字14000025号-1网站标识码:1301820006
冀公网安备 130109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