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趣谈
藁城最早有记载的政区建制始于西汉,到宋代藁城“县境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零五里”,历经明、清、民国,境域无大变化。
藁城境内多河流,古时有太白渠、斯洨水,近代有滹沱河、白羊河、郦阳水等。滹沱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水”,十年九泛,河道变迁无常。因此,域内村名多与水有关,如:清流,中照,漂里,北龙宫,南龙宫,水范寨,北汪,北洼,西洼,南洼,韩家洼,堤上,前堤里,后堤里,北堤里,庄货头,桥板,北桥寨,南桥寨,东桥寨,北蒲城,东蒲城,西蒲城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村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比如:春秋时,肥子国都城肥累,于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后,降为晋国城邑,曾用名肥城,到清代改称城子,沿用至今。九门,据县志记载:“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蔺相如城之。”宜安村,战国时为赵地,公元前233年秦师伐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反攻秦师,收复宜安;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邦封耿纯为耿乡侯,亦立国于宜安。 木连城村,战国时为赵将李牧、廉颇屯兵拒秦之所,时称牧廉镇……
古人距今天能有多远?难道没有一点踪迹可寻吗?
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役”爆发,藁城为御燕重镇。滹沱河沿岸成为主要战场。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久经战乱、疫灾,原县民仅存三分之一。永乐帝两次颁诏,令山西之民迁来藁城。至今,藁城仍有先民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之传说。随着迁徙而来的移民,境内村名又平添了许多新意,如:早落,落生,取落地生根之意;小吴村,杨马村,杜家庄,刘家佐,卞家寨,李家疃,以同姓聚集而冠名;五里庄,土山,台西,则以村庄所处的方位而称之。此外,还有两个令人费解村名:西凝仁和南凝仁,其实也与方位有关。据调研,早年间,在西凝仁的东边,南凝仁的北边,有一座“凝仁寺”,凝仁寺西边的村叫西凝仁,凝仁寺南边的村就叫南凝仁了。
有的村名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比如:世人皆知的中国长寿之王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他是哪里人呢?据考证,彭祖系汉景帝之子,先立为广州王,后徙为赵王,其墓就在兴安村北。再有,梨园庄,汉文帝年间,是肥累城北的一座梨园,所产鸭梨为汉代御用品,当时就叫梨园,近代才改称梨园庄。还有的村名与古代驻兵有关,如:河西营,信家营,是古代屯兵之所。马圈村,古时为一军用牧马场。有的村名还和政治有关联,如:尚书庄,该村因出过一位尚书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赶潮流,改名红星。而高玉村呢,昔名膏腴,多么古老,多么美好,多么匪夷所思的名字啊!
(韩宝华)